肯尼亞的疫情,越來越嚴重了。
說實話,我大概有10天沒怎麽出門了,減少任何不必要的外出,每天在院子裏,上班、鍛煉、帶娃、看劇。
腳下踩著草地,望著頭上的藍天或者晚霞,感覺日子過得有點像《十日談》,只不過沒有一群少男少女聚在一起講彩色故事的浪漫,而是肺炎陰影下的人間煙火氣。
最近很多朋友問我近況,我想幹脆就寫一寫,這段可能此生再不會有的異國抗疫經曆,比較零碎和絮叨。
病毒沒有國界,只有速度快慢而已。
人們在認知一種即將到來的風險時,總是需要一個臨界點或者突然的沖擊。對于肯尼亞,這個沖擊就是3月13日首例確診公布。
在這之前,大家似乎或多或少都有一種事不關己的心情,尤其是本地人,好像只有中國人在基本恪守隔離的原則。
3月上旬,我在首都內羅畢出門打車,跟司機聊起新冠病毒,很多人沒有聽說過。
他們熱情地談非洲人怎麽吃蝙蝠,看了我拍的大批沙漠蝗蟲視頻發出啧啧的驚歎聲,告訴我美國人喜歡和肯尼亞人結婚但是印度人都是族群內部解決,抱怨當出租車司機太辛苦,沒時間看新聞所以不知道新病毒。
那時候的“新冠肺炎”,更多存在于肯尼亞媒體和政客的刀光劍影裏,對于普通人,沒什麽影響。當時不少人相信,黑人對新冠病毒是免疫的,不容易感染,得了也是輕症。
首例確診在13日上午公布,人們似乎突然上了發條一樣沖出家門搶購,尤其在距離聯合國辦公區比較近的幾家大超市,就連購物車都領不到,收銀台的隊伍排出十幾米長。
不過十幾天,確診病例從1例上升到28例,死亡1例,路上的車肉眼可見地變少了。
學校關了、酒吧關了、餐館不能堂食、國際客運航班全部取消、實行宵禁、鼓勵居家辦公……非洲人最喜歡的握手禮消失了、喧鬧不堪的公交小巴配上了消毒液、遠在深山裏的護林員要嚴格洗手、記者去衛生部采訪進門都要打一針體溫槍。
一個朋友最近去機場戴著口罩,剛一下車,七八個當地人一邊大喊著“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一邊跑得無影無蹤。
現在有點相信,電視劇或者小說裏面那種一句話就讓一心求死的人回心轉意的戲碼,其實這個人也不一定想死的,只是沒有理由。就像很多人,雖然看似隔岸觀火,其實還是擔心,就差這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就燃燒了一片草原。
人們開始囤貨,飲用水、大米、油、肉、衛生紙、洗手液,各種必須或者看起來能長時間保存的東西,也包括口罩,雖然街上沒有人戴。
在一些本地人社區,有人自制洗手液,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賣給當地人,至少“好過沒有”。
當地同事打算回老家,那裏的人聽說他從內羅畢來,都會說:“沒問題吧?離我遠點好嗎?”當然,也有不怕的,25日總統公布了宵禁命令,還有人在晚上開Party。
中國人普遍防疫的知識和自覺性更強。在內羅畢的國際機構工作的朋友說,那些外國同事每次開會,表現得都很緊張,各種問題各種不知所措。但是,他們仍然去單位旁邊的森林公園裏遛娃、遛狗、買東西。
有當地人開始趁火打劫,以疫情爲借口打砸搶,雖然遠沒有到社會暴亂的程度,但是個別的案例仍會讓大家心驚一會兒,仿佛嗅到了危險的氣味。“老肯”覺得有點像大選前夕,一旦貧民窟亂起來了,整個社會就亂了。
疫情近了,各種情緒多起來了:感動、憤怒、擔心、詫異,太多了。
首先,關于逃離。
我身邊最近幾乎沒人回國,大部分人還是觀望和堅守。即使在肯尼亞暫停所有國際航班前,也沒有很多人一定要回國。
比較熟識的只有兩家人,一個是去年就訂好了機票准備回國休假,另外一個是需要馬上回國做手術。
另外,有幾百名在這邊的中國員工家屬、老人和孩子發起了接龍,希望能夠直飛回國(肯尼亞幾周前已經暫停了中國-肯尼亞的直飛航班)。
但是,最近國內有很多聲音,指責海外華人華僑“回國躲毒“,甚至有人在網上說出”建設祖國你不在,回國投毒你最快!“這樣的話。
這真的令人氣憤。
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肆虐,海外華僑華人捐款捐物,一飛機一飛機的往國內運物資,肯尼亞的“口罩班機“感動了很多人。當時醫療物資各種難買,大家想方設法買到運回國,也沒有想過給自己留多少後路。
更不用說,幾十年來,海外華僑開疆拓土,對中國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新冠肺炎病毒,中國上半場,海外下半場,海外華僑華人打全場。那些在網上冷嘲熱諷的人,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海外,現在想回去,是不是也應該敞開家門?
非洲條件特殊,如果疫情蔓延,不僅醫療條件跟不上,更有社會動蕩的風險。但是,身在海外,亦有這邊的牽挂。
想表達的是:不吹不黑,在這個時候,無論堅守還是離開,既不用吹捧,也不該苛責。
第二,關于生活。
最近,肯尼亞納瓦沙湖邊,多了很多非法捕魚的人,原來都是被辭退的花農。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肯尼亞是世界上第三大鮮花出口國,鮮花基地就在納瓦沙,那裏不僅有飛鳥和湖水的美景,更有五顔六色的玫瑰花海。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肯尼亞鮮花出口受到嚴重打擊,大批鮮花不得不銷毀,就像課本裏面倒掉牛奶一樣。
肯尼亞的經濟體量不大,鮮花、牛油果、茶葉、咖啡,出口的大部分是農産品和原材料,也沒有什麽關鍵産業鏈,放在全球化的大市場裏,無論高低震蕩,都掀不起風浪。但是,玫瑰的刺紮在手裏是痛的,茶園的香氣是真真切切的,這是當地人實在的生計。
很多在肯尼亞的中國人,最近都成了插花和攝影愛好者。他們幫助花農“出口轉內銷”,將納瓦沙的鮮花買回家,順便給疫情下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生活看起來平靜的繼續,卻又潛藏著很大的變化。
能夠居家辦公的人,已經很幸福了。很多人沒這個條件:停電、沒網、沒電腦,或者必須出門辦事。
偶爾朋友和同事之間也會打電話問候,有的人就在工地上,有的還在公司辦公室裏,有的人還要去醫院裏采訪或者看病。
肯尼亞所有的學校全停課,家長們都開始上“網課”。政府要求的方式是電視或者電台直播網課,有條件的國際學校會自己提供一套軟件教學,無論怎樣,家長都成了半個老師。
跟國內一樣,網課的教學效果差得讓人驚歎,家長們筋疲力盡或者無暇他顧,不少學生已經開始終日遊蕩在草地上,甚至四處逛商場。
再說下口罩的問題。我相信,除了中國人以外,還有很多人也囤了口罩,但是沒人戴。
當地人沒病是不戴口罩的。官方也在宣傳,不生病不用戴口罩。風險就不用說了,新冠肺炎沒症狀也會傳染。
當然,這裏文化和風俗如此,改變並不能一朝一夕,至少要做到互相尊重:你不戴口罩,我離得遠點;我戴口罩,你也別打我。但是,現在貌似,並不能。
第三,關于公衆情緒。
今天跟一個肯尼亞同事聊天,問他當地人會不會因爲新冠病毒仇視中國?
他的回答是,大部分普通人不會,但是如果有人煽動,故事就不是這麽講了。“至少在肯尼亞,28個確診案例中沒有中國的輸入性病例,主要都是從歐洲和美國來的人,我們怎麽能說這是中國病毒呢?”他說。
道理是這樣沒錯。但是,疫情之下,仍然充滿著各種迷思和誤解。
比如前幾天,一段視頻在肯尼亞社交網站上火了。畫面上是捆紮成包裹的二手衣服,一個男聲在警告大家:“所有肯尼亞人,這是中國新冠病人丟棄的衣物,現在全都運到了肯尼亞來。兄弟姐妹們,不要碰它們,不要碰它們。“
對于肯尼亞人來說,穿二手衣服稀松平常。這裏有東非最大的二手市場,這幾年從中國來的二手衣服越來越受歡迎,不僅樣式時尚價格便宜,而且尺碼也合適。其實,很多肯尼亞人並不高大威猛,比歐美人差了幾個碼數。
這樣一則似是而非的視頻,不明真相的人看了,想不相信都難。
當地媒體《星報》追根溯源,發現這最早是2015年1月發布在一個中國網站上的。同時,該報向中國駐肯尼亞使館求證,確認這是一則假新聞,武漢仍在封禁中,任何人員、貨物4月8日前都不可能離漢。
說實話,當地媒體能夠主動澄清,挺出乎我意料的。印象中,當地媒體從來都是黑子多。
疫情之初就有媒體寫出“中國病毒”這樣的標題,後來還有報紙曲解非洲在華留學生的意思,將他在中國的經曆描寫成“地獄”,氣得這位留學生打電話去報社要求道歉和修改。
最近,當地媒體的報道卻開始轉向,“向中國學習抗疫經驗”、“感謝中國的幫助”等報道開始不斷出現。
經過和朋友討論原因,覺得有兩點:一是中國的抗疫工作的確取得了成功,各國縱有千般理論最後都倒了旗杆,也開始學中國的做法;二是當地媒體的輿論導向,一直跟著西方跑,西方媒體都轉了風口,這邊自然也要轉。
雖然如此,就像出租司機當初不知道新冠病毒一樣,高高在上的政府和傳播機構,並不能影響所有人。
無論如何,希望當地民衆對新冠肺炎能有理性的判斷,大家一起攜手抗疫,靜待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