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
經過十幾年的摸索,通威股份終于在原有的水産飼料産業之外,打造出第二主業光伏新能源,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種模式可以跟風模仿嗎?
”
文|《農經》特約評論員 馬進
2月12日,通威股份(SH 600438)發布公告稱,公司及下屬子公司通威太陽能將投資200億元在成都金堂建設年産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與之同時抛出的還有一份《高純晶硅及太陽能電池業務的中期(2020—2023年)發展規劃》,其中透露出:通威股份的高純晶硅産能2020年將達到8萬噸,至2023年則進一步增長到22—29萬噸;而公司的太陽能電池産能2020年將達到30—40GW,至2023年則進一步增長到80—100GW。
通威股份原本是一家以水産飼料爲主業的公司,近年來逐漸在光伏新能源領域加大籌碼,形成了兩業並舉之勢。通威太陽能表示,到2019年年底其太陽能電池總産能將逾20GW,將連續三年成爲全球産能規模和出貨量最大的光伏電池企業,全球市場占有率有望達到10%—12%。而上述龐大的投資計劃及發展規劃,將通威股份在光伏新能源領域持續提升行業地位的雄心展露無遺。
此消息一出,引得市場各方關注,通威股份的股價連續兩天漲停,並帶動光伏新能源板塊多只股票集體走強。至2月21日,通威股份股價收盤于18.97元,公司總市值達730多億元,放在農業類上市公司或是光伏新能源板塊之中,都能排在前列。
通威股份的表現確實值得琢磨。仔細檢視目前在A股上市的農業企業,無論是養豬領域排名靠前的溫氏股份(SZ 300498)、牧原股份(SZ 002714),還是飼料領域排名靠前的大北農(SZ 002385)、海大集團(SZ 002311)、新希望(SZ 000876)等,發展都聚焦在主業及相關領域,像通威股份這樣業務跨度之大、且能占據行業領先位置的,絕無僅有。
通威股份究竟是不是行業中的特例?這家公司的經驗值得農業企業學習嗎?
幾番波折完成布局
其實,在控股股東通威集團的主導下,通威股份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光伏新能源領域試水,幾經波折後,終于有了眼下的完整布局。而這一切,自然都與通威創始人劉漢元的理念及判斷密不可分。
與同樣發端于四川地區的新希望類似,通威股份創始人劉漢元的創業之路始于1980年代,始于養殖。1981年畢業分配到眉山水電局的劉漢元,很快發現了當地“吃魚困難”的情況,開始進行渠道網箱式流水養魚的創新試驗,並獲得成功,而後逐步推廣,並開辦了一個小型飼料工廠,這便是通威的前身。通威股份于2004年上市,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水産飼料生産商。
而在通威股份上市之後,劉漢元開始對各種清潔能源進行比較研究,並思考國家的能源戰略選擇。通過研究對比,他認爲太陽能光伏發電確實有可能成爲未來清潔能源的主角,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這種局面可能更加有利于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形成這樣的判斷之後,通威集團投資了永祥股份,而後者在2007年設立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建設年産1000噸多晶硅項目,當時也正處于光伏新能源行業的階段性高峰。很快,劉漢元就啓動了將這部分業務裝入上市公司的進程。2008年2月,通威股份從通威集團和巨星集團手中,分別收購了永祥股份48%和2%的股份,交易總金額爲1.91億元。
不過,在2008年爆發了全球性金融危機,新興産業的發展出現了低谷。加之整個宏觀經濟低迷,光伏太陽能、多晶硅行業也經曆了起伏和挫折,曾經風光一時的尚德、賽維等都出現了經營困難。永祥股份的表現同樣沒有達到預期,爲了不讓其拖累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劉漢元又決定將之剝離出去。2010年2月,通威股份將所持有的永祥股份50%股權轉讓給通威集團,作價2.48億元。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逐漸複蘇,光伏太陽能産業的終端市場也重新啓動,多晶硅市場又迎來了上升期。永祥股份也開始進行産能擴張,2010年7月,該公司二期年産3000噸多晶硅項目正式開工,總投資40億元的年産6000噸多晶硅項目同時正式奠基。通威集團也加大了對永祥股份的支持力度,同年9月以作價1.82億元的債權和現金參與了四川永祥的增資擴股。隨後,永祥股份又通過幾次融資,引入了新的股東,增強了資本實力。
經過一番培育後,在通威集團的推動下,永祥股份再次向公開資本市場邁進。2011年7月,永祥股份計劃借殼*ST遠東(SZ 000681,現已重組更名爲視覺中國)上市,此時的估值已達39.54億元。由于和當初從通威股份剝離時的價格相差很大,外界對于通威集團的這一番操作也有很多質疑。
不過由于光伏新能源市場的波動,交易各方對于永祥股份的估值難以達成統一,2012年6月,此次借殼宣告失敗。但永祥股份畢竟度過了行業裏的寒冬,其多晶硅産能從1000噸擴大到15000噸,經營狀況也從原來的虧損變成了盈利,實力明顯增強。
2015年5月,通威集團再次開始推進將永祥股份注入上市公司的事宜,對後者的估值約20億元。至2015年11月,通威股份收到證監會通知,該重組事項未能獲得核准通過,公司董事會則決定繼續推進,並終于在2016年獲得核准。之後,通威股份又成功以50億元收購通威集團旗下的光伏新能源相關資産,包括合肥通威太陽能及其下屬子公司(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片的研發、生産及銷售)。至此,通威股份在光伏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初步達成。
長期積累難以模仿
在打造了雙主業的架構後,通威股份的業績也很快實現了飛躍。2015年,通威股份的營收爲140.79億元,淨利潤3.31億元,這種盈利水平在飼料行業裏面也處于正常區間。而到了2016年,其營收便達到208.84億元,淨利潤更是猛增到10.25億元。之後幾年,通威股份的淨利潤都在20億元之上,享受到了光伏新能源領域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雖然從營收規模上看,飼料業務目前仍占據大頭,但光伏新能源相關業務的盈利能力更強,且發展前景和增長空間更大,這也是通威股份堅定投入的主要原因。
在光伏産業鏈上遊,據通威股份表示,目前永祥股份經過四次技術改造升級,已形成8萬噸高純晶硅産能,位列全球前三。在太陽能電池制造環節,通威太陽能成都四期3.8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于2019年年末正式投産,産能規模逾10GW,成爲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晶硅光伏電池生産基地。通威太陽能現在擁有合肥、成都、眉山三個基地,其中合肥基地已形成6.2GW電池産能規模;眉山10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4月可建成投産,將成爲又一個全球10GW級的高效晶硅電池基地。據通威太陽能預計,2020年其光伏電池産能規模將超過30GW。
而在2月12日的公告中,通威股份表示,將與子公司通威太陽能聯手在成都金堂縣投資建設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該項目將分四期實施,全部建成後産能可達30GW。這也意味著,屆時通威股份的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總産能將達60GW,進一步凸顯規模優勢,可以鞏固其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
談到爲何要將農牧和光伏新能源這樣兩個差異很大的産業放在一家上市公司裏,劉漢元曾經公開表示,在實際應用場景中,光伏發電和水産養殖具有重疊的空間。“從現實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需要能源,但其土地資源、空間資源相對有限,發展分布式的清潔能源面臨困難。而通威股份創造性地推出水下有效高密度、安全的水産養殖,同時水面又能充分把空間複合利用起來進行光伏發電,這就是通威獨有的‘漁光一體’模式。”他希望,通過“漁光一體”建設,將智能化設施設備運用到養殖過程中,實現全程可追溯的自動記錄、自動管理、自動控制和數據中心的共享。這樣一來,既能同時支撐通威股份原有的水産飼料業務,又能讓優質的清潔電力源源不斷地惠及千家萬戶。
在目前農業類上市公司裏,通威股份這樣的業務布局確實獨樹一幟。其他企業要麽就是在自身所處産業鏈的上下遊做適當延伸(比如從養殖環節進入動保領域),要麽是在大農業産業中適度擴張(比如從養殖領域進入種植領域),即便進入跨度較大的産業,也是以純投資的方式,而不會涉足具體經營。
其實,從發展曆程上可以看出,通威股份在光伏新能源領域的擴張並非一時心血來潮、盲目爲之。這一切都基于控股股東及創始人對相關産業的研究和積累,不斷摸索出了一定的規律和經驗,才可能真正打造出第二主業,甚至超出原有的第一主業。其他農業企業如果看到通威股份目前取得的成績,要明白這並是不可輕易模仿的,如果真想突破瓶頸、發展新産業,不僅要提前做好研究,同時更要有經受波折甚至失敗的准備。
圖 文 來 自
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