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近日,一座地級城市發布通告,決定在市建成區範圍內全面取締占道攤點、馬路市場、店外經營、早夜市大排檔等,推動實現退路進廳(店、場)。
按照其設想,主要還是想將便民攤點引導進社區(小區)規範經營;加快推進農貿市場、特色小吃城等規劃建設,組織占道攤販、攤點商戶、夜市排檔集中連片,依規進場經營。
這種想法是好的,不少地方也是這麽想的,還是這麽做的。但是我們發現,一些小攤小販,還是不想進那些市場,或者是社區。他們甯願流動著,或是選擇在人流量大的道路邊,與城管捉著迷藏,有的甚至發生沖突。
我查了一下,這座城市應該還只能算個四線城市吧,經濟也並不是那麽發達。估計這樣的做法,還是爲了創建文明城市,想要有一個整潔的城市。
所謂城市。“城”主要是爲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
放在現在來看,一個城市有沒有活力:一方面看有沒有人氣,所以不少城市紛紛在搶人才,出台各種優惠政策,實質上就是爲了搶人,好給城市增加後勁,更直接的恐怕就是有人可以買房。
再一方面就是看市場是否活躍,有沒有繁忙的交易?尤其是第三産業,服務業做得怎麽樣。像這次疫情,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第三産業服務業,不少門店商鋪,到現在還沒有開門。
那麽,關于路邊攤點之話題,至少值得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一座城市,到底是整潔重要,還是老百姓的日子重要?這個需要根據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來掂量。
毋庸置疑,城市的幹淨、整潔同樣事關民生,是人們追求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尤其是疫情之後,我們更要改善衛生環境,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不過,整潔與衛生,雖然緊密相連,但也有所區別。因爲,路邊攤點的存在,看起來可能並不太過整潔,但是不是意味著不衛生,值得商榷。雖然現實中存在這方面的衛生問題,但是不是只有取締一條路呢?能不能通過制度的規範來強化攤點的衛生管理呢?
一座城市,當然需要整潔、光鮮的外表,但也要深入其底層,更多關注底層老百姓的日子。有的小販之所以不想進市場,無非是想省點成本費用;有的小販之所以選擇路邊,無非是人多、想生意更好一些。所有這些,都是爲了能夠過點好日子。
其實,作爲城市,完全可以全面排查一下,城市裏的小攤小販究竟有多少人?占多大一個規模?他們的生意怎麽樣?日子過得怎麽樣?然後與城市的整潔進行一個對比,再根據經濟和社會效益作出決定,可能會更好一些。
其次,市場往往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遵循市場規律發展而來的。
爲什麽有些地方就是做生意的地方?爲什麽有些地方的市場能夠多少年興盛不衰?這其中自有市場經濟規律在起作用。
而據我們了解,有些地方的市場,原來本是非常活躍的,可是經過幾次拆遷改造或大遷移,生意往往大不如前。原來紅火的市場竟然煙消雲散。
記得有一個鄉,十多年前也想規範一下集鎮的秩序,尤其是一些老百姓在集鎮馬路上賣菜。于是當地決定修一個菜市場,結果修得有點偏遠,而且還要交管理費。導致願意進去的菜農並不多,有的人還是悄悄在集鎮路邊賣菜,起初當地還有人管理、驅散,後來菜市場越發蕭條,漸漸又恢複了路邊攤點,菜市場竟然荒廢了。
這應該就是規劃的弊病。有人總認爲,我只要把市場規劃在哪裏,交易就一定會在哪裏。
最後,一座城市,還得要牢牢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如何治理,如何發展,還是多聽聽民意的呼聲,多體諒人的需求。
我在想,一座城市市民來源相當複雜,各有各的想法。有的家財萬貫,有的比較清貧,兩者比較,肯定各有各的訴求,如何充分兼顧,值得思量。
就像我們城市的一些馬路設計,可能就更多考慮車輛的通行,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需求,那就是行人怎麽辦?
比如有的馬路修得很寬,人行橫道又比較少,一個紅綠燈的時間設計,就是讓一個身體好的行人跑步,往往也不能在綠燈時間內跑到馬路對面。
小攤小販,也曆來是城市管理的難題。如果對小攤小販放任不管,顯然是不行的,有不少市民會有很大意見,因爲極有可能破壞城市的秩序與衛生,影響市民們的工作與生活;但如果管得過死過度,又可能影響城市的活力,也讓弱勢群體生活受到影響。
有的時候,一整條街看過去,如果看不到一個小攤小販,還真感覺有些發慌,這到底還是不是城市?
因此,對于小攤小販,該管的還得管,只是如何管、怎麽管,才是最爲關鍵的。比如要讓小攤小販感覺到變了地方、進了市場,生意會更好,成本會更低,日子會更好,希望會更多,這樣才是可持續的,也才會有廣泛的民意基礎,不致于發生過多的沖突與矛盾,從而減少城市管理的難度。
尤其疫情之下,中小企業、小攤小販的生存發展恐怕更是不易,多給他們想一些辦法,多給他們更多的生存發展空間,或許才是最爲關注的。
這也才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所在,整潔與民生,和諧包容,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