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的越南限制大米出口的消息,一下子就引爆了國內的搶米潮。好在國內疫情管控得當,形勢平穩,才沒有引發進一步的連鎖反應。接完我媽催我買米的電話,我忍不住網上搜了一下。雖然對國家的糧食儲備非常有信心,但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時局。
越南雖然是個彈丸大小的國家,但是稻米的産量卻是非常可觀的。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18年/2019年度,越南的稻米産量達到了2800萬噸,而同期我國的産量是1.5億噸。憑借地理區位優勢,一年可播種三季水稻,越南的糧食産量確實可以支撐它成爲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糧食出口大國。
我國從越南進口的稻米量其實真不算多,幾十萬噸的數量級,跟我國戰略儲備的1.15億噸比起來只能算是個零頭。經常在超市買米的人,在進口大米區看到的基本上還是以泰國香米爲主,越南大米估計看到的人不多吧。
對于大米、小麥和玉米這幾類主食,我們基本實現了國內自主,2018年的數字是98%以上的自主率,進口量基本維持在1-2%水平,只是起到調劑作用。光是1.15噸的大米儲備,就夠國內吃9個月以上的,這還不算1.4億噸的小麥和2.1億噸的玉米。所以,只要國內物流運輸不出現問題,如果國際上真出現比較嚴重的糧食危機,國內通過內部周轉熬上一兩年是沒啥大問題的。
可問題又來了,我們並不是光吃主食就夠了的。大家肯定還記得去年那艘在海上漂泊了兩個多月的美國飛馬峰號大豆船。因爲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糾紛,它沖刺報關失敗後,因爲高達600多萬美金的額外關稅,只能在海上漂泊,等待事情出現轉機。最後還是這些大豆的買方,我國的中儲糧支付了額外的關稅。
爲什麽爲了這些大豆,我們讓步了?在我們想來,大豆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形式無非是:豆漿、大豆油、豆腐、黃豆,感覺上並非是生活必須品,而且可大豆油也有菜籽油和葵花籽油等替代物。爲何我們沒有放走這艘大豆船?
這是因爲國內的大豆産量不足以支撐國內的需求。去年我國的大豆産量約爲1810萬噸,而進口量卻是8851.1萬噸,缺口巨大。大豆作爲全球非常重要的大宗商品,主要用途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産食用油,另一個就是榨油後剩下的豆粕用來做飼料。
大豆油物美價廉這不需要多說了,超市裏最便宜的就是大豆油,食品加工業也首選大豆油。做飼料的話,對大家的影響就更大了——豬肉。如果大豆供應不足,勢必會讓國內敏感的豬肉價格出現新的變數。
去年我國大豆進口總量前文有提到是8851.1噸。因爲中美貿易糾紛,國內的進口企業只能找替代方,也就是巴西,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大豆生産國。去年,我國從巴西進口了5800萬噸大豆。按照往年慣例,今年的數字不會有太大的波動。而且巴西今年大豆豐收,估計有望趕超美國。可問題就出在了今年的疫情上。
大豆種植業再怎麽現代化,也得有足夠的人工來完成各項采收流程。而作爲南美洲疫情的重災區,巴西的狀況不容樂觀,遠遠沒有到達拐點,相反官方還擔心本國的醫療衛生系統正面臨崩潰的風險。聖保羅市的疫情直接影響到桑托斯港口的正常運作。大豆的裝運和出口都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勢必會給我國今年的大豆進口帶來巨大的沖擊。
而我們並沒有替代方案可供選擇。産量排在第三的阿根廷狀況也好不到哪裏去,美國更是如此。如果全球疫情狀況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我們將不得不面對有錢也買不到大豆的局面。屆時,我們努力維持的豬肉價格,按不按得住就得兩說了。
當然,大豆的影響對我們的正常生活來說只是局部的,可很多連鎖反應卻是非常難以預料。除了大豆,還有其他各類對我們生活影響比較大的進口商品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我們今後的正常生活。前段時間,泰國居然開始限制雞蛋出口一周,不知道這是什麽操作。不過,想必會有很多我們意識不到卻是需要依靠進口來解決問題商品,比如奶粉啥的。如果時間長了,還真不好判斷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相較于我們國家,一些正在遭受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減産和本身國家不産糧依賴進口的國家,他們所面臨的糧食問題估計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限制糧食出口,就算不設限,現階段全球的航運和空運也無法滿足正常的商品貿易往來。除了正在遭受蝗災的東非,還有個別正在遭受旱災和水災的國家會越來越艱難。人口大國印度已經開始進行國家糧食補助。基本依賴糧食進口的新加坡正在努力協調與鄰國馬來西亞的糧食貿易。
縱觀全局,感覺出現全球性的糧食危機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但是因爲疫情的不確定性,局部的小動蕩或者生活上的各種小影響可能會接連不斷地發生。我們還是在穩定和安撫家人的同時,還是要做好各種未雨綢缪,希望2020年能早日摘掉“大災年”的帽子,迎來安定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