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小七~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種事,當大家都在做著一樣的事情的時候,你選擇享受自己小衆的事。這時候就會有人來跟你說:你怎麽這麽不合群,改改吧。
不知道大家聽到這句話的感受是什麽樣的,小七聽了後是十分不舒服的。爲什麽我不能有自己選擇的權力,人數多就是正義的一方嗎,爲什麽你們不合我們小衆的群,爲什麽還要求我改變。
實際上,做出要求別人改變這種要求的從來都是人數多的那一方。小衆的人願意在角落裏享受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快樂,從不會要求大衆來融入他們的圈子。
從小到大,或許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曆過不合群。
早在初中時,每個人就已經有各種小圈子了。爲了不成爲一個“圈外人”,努力地去融入各種話題,努力地讓自己融入一個個圈子。爲了體育課上兩個人合作時,不會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原地,爲了學校活動時不會自己一個人坐在最後一排……
高中的時後,不合群的人就會顯得格外“耀眼”。怕的就是體育課上的解散,最怕一個人去餐廳吃飯,怕學校組織體檢,怕的是下了晚自習一個人回家……
可緊張的學習會讓那些不合群的同學無暇顧及這些……
到了大學後,小七身邊的人很早地就融進各種圈子,自己卻很享受一個人的獨處。爲了讓自己學到更多,競選班委,加入部門,進入社團,圖書館學習,參加競賽……
慢慢地優于過去的自己,在獨處的時光裏,一點一點成爲更強大的自己。
小七其實並不是一個跟所有人都能打成一片的人,也並不是一個“自來熟”的人,但卻從不在意自己合不合群。
小七不會爲了迎合他人去強迫自己了解不感興趣的事物,不會強行融進一個我融不進的圈子。畢竟不是人民幣,沒法做到大家都喜歡,一切都順其自然就好了。
但是,小七曾經真的一度很羨慕那些能和周圍所有人都可以打成一片的人,在任何時候身邊總圍繞著一群人。
現在覺得,合群其實挺累的。合群的人,的確會有強大的人際關系,但可也能會漸漸忘記自己的樣子。
“俄羅斯方塊告訴我們,融進去了,就會消失”。
從小,老師就有教導我們不要走尋常路。
小七不喜歡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有自己的態度偶爾也聽聽他人意見。如果你不合群,並不一定就是代表著你的人緣不好,只是在這一群體中它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不是與自己異口同聲,心有靈犀的。你不必牽強爲了迎合別人而降低自己。
而且,緣分是妙不可言的。
有些人,一見面就熟了,幾番周折,就産生了羁絆。
有些人,雖認識不久,氣場莫名的相合,無話可說地並列走著,看到對方的眼睛都覺得是笑的意味。
有些人,交情很老,延續到至今,哪怕離得很遠,已經不大出現在自己生活中了,一年寥寥幾次見面卻還是無話不談。
世界那麽大,總會有人會與你有交集。
合不合群從來不是我們需要擔心的問題。
不合群不代表你就是一個異類,更不代表就會被這個世界孤立。這也能看出來你是如此的特別。你是如此美好,卻又不會去在意別人是否會看到。
每個人可以不合群,請一定要學會團隊合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合群不代表要放棄那些能讓我們成長的機會,我們也會努力向上攀登,實現自我價值。
只是這個過程很少會有人看到,也慶幸,自己是唯一一個如此清晰的見證自己成長的人。
可是所謂的合群到底是什麽?心理學上稱之爲“從衆效應”,它是指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爲准則,從而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
而合群或者說從衆效應也有多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由衷的覺得大家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好的,對群衆發自肺腑的信服;一種是雖然表面上跟從大家說“你說的都對”,但是心裏各種不服;更有一種佛系生活態度,怎樣都行,什麽都好,大家指哪我就往哪跑。而遍觀種種,從衆心理普遍存在。
《夏目友人帳》: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于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裏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
不要總想著合群,不要總糾結于和誰的關系遠了又近了。
真正好的關系是不費力的。
不要說某某不合群了,因爲他們也是一束微光;
不要說某某那麽合群呀,也許你看不到他的孤獨。
願所有勇敢的孩子都能得到世界的溫柔以待。
這裏是小七,陪你的第五十一天~
文章插圖載自榮獲奧斯卡獎的電影
《何以爲家》
“難民”這兩個字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個模糊的詞彙和幾張加了黑白濾鏡的照片。打造三年的劇本,敘利亞難民裏挑出的男主角,觸目驚心的真實生活場景,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像動物一樣活著。”
講完這些,小七相信大家已經能夠知道向哪個方面去努力了,只是還缺少一些可行性的方案和可用的建議。
不要著急,關注小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會推送更多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能對你有幫助的文章,不管你是大學生還是即將邁入大學校門,都可以關注我的公衆號,我每周都會寫幾篇優秀成長文章,並且分享大量幹貨資源。
學術界的007,一個分享幹貨的公衆號。
//END
來源:
作者 | 小七
圖片 | 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