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100萬存款的利息能否養活自己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沒有標准答案的。每個人看到之後,都會有不同的想法。下面我先講一下大部分人的思路,再來闡述我自己的思路。
在考慮100萬能不能靠利息實現不工作的生活,應該先計算一下自己的生活費是多少。看看生活費和100萬的利息孰高孰低就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想要讓本金安然無恙,利率目標設定在4%比較合理。國債、大額存單、低風險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的利率普遍在4%上下。存上一年,總利息收入也就才4萬元。
以我爲例,我和愛人一個月交通費500元,孩子一個月幼兒園費3000元,一家吃飯1000元,房貸2000元。換季衣服、逛街、社交這些費用暫且先放一邊不考慮。一個月家庭開支6500元,一年7.8萬。
按4%的年利率來說,需要存195萬,獲得的利息,才能養活我們一家人的基本開支。如果要生活的更好,還需要存更多的錢。對于大部分人來說100萬産生的利息是不能滿足日常生活的。
以上是按照大部分人的思路,通過計算存款利息和生活費來得出結論,實際上我更想講的是,盡量不要萌生靠利息生活的想法,不管你有多少錢。
錢在人生長河中是最不穩定的東西。它的不穩定,決定了,你依賴的資金很有可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就開始逐漸消亡,直到你發現沒有收入時才追悔莫及。
錢的不穩定主要體現在兩點:
一、購買力的不穩定
往前推10年,100萬的購買力有多強。以鄭州爲例,你可以購買市中心200平米的大房子。而現在只能在三環以外買一套低于100平的小房子。相當于購買力被腰斬。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每年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造成購買力下降,你手中有多少錢,在時間和通貨膨脹的影響下,都會不斷縮水。
二、利率的不穩定
往前推30年,1990年一年期存款利率爲10%。現在回頭看,這個數字簡直難以想象。現在一年期存款利率,在各家銀行上浮30%以後也才1.95%。大額存單,存到三年最高也才4.2625%。
在30年的時間裏,利率是在不斷下行的。可以想象,在未來,利率會不會進一步地下調,甚至達到國外的負利率。
除了錢的不穩定,你還要考慮的是因爲所謂的“財務自由”,你主動放棄的東西,很有可能再也找不回。比如賺錢的能力。
不用工作,每天都詩詞歌賦,遊山玩水,這是人人羨慕的生活。可與此同時,你也喪失掉了工作賺錢的能力。如果因爲變故,你必須要重新走上工作崗位,那就意味著你要從零做起。
如果你的青春還在,重頭再來不可怕,可如果你已經五十歲,六十歲,你可能已經失去重頭再來的舞台了。
邊際效應遞減原則告訴我們,長期脫離奮鬥的環境,你會對生活的意義産生懷疑。
工作一整天,遊戲十分鍾,這十分鍾是最快樂的;反之,遊戲一整天,最後的十分鍾是最不快樂,甚至空虛的。這就是邊際效應遞減原則。當你沒有了自我奮鬥的動力以後,每天的生活可能都會千篇一律。生活的意義在你面前只是生命的存續,厭世的情緒就會不斷産生。
當然,我不是在排斥財務自由,很多人也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是他們幾乎沒有人是靠銀行的存款利息實現財務自由的。那靠什麽來實現財務自由呢?是靠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實現的,而現金流是來源于相對保值的資産,來源于自己的事業。
比如在市中心有套寫字樓,有套房可以對外出租,且租金收入能夠大幅超過生活費的人。他們就可以放心財務自由。國家的調控政策是爲了讓房價穩,而不是單純的漲或跌。即使房價不穩,市中心的租房市場還是會穩的。租金收入是不會有大幅下降的,甚至絕大多數情況下,每年還在不斷上漲。
再比如擁有自己的公司,自己作爲公司的股東,外聘一個CEO,甚至董事長也交給別人來幹。該發工資發工資,該有期權給期權。只要公司不倒,每年都有利潤,你就可以財務自由。這其實就是馬雲、柳傳志這類大佬的做法。
其實還有很多,像知識産權、書的版權等等這種都是可以持續獲得現金流的。擁有了持續的現金流,才能夠讓自己放心的財務自由。
總結:
銀行的存款並不能使你安心,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才能使你人放心。在未來的生活裏,利率下行,利息會越來越少。貨幣每年都在通貨膨脹,你存款的購買力也在逐年下降。即使你手中的錢現在可以維持生活,但若幹年後,很有可能就無法滿足要求了。
當你發現自己的錢已經不能維持生活,想要賺錢時,你會發現,自己賺錢的能力也已經喪失。青春一去不回頭,你可能連重頭再來的機會也沒有。甚至在發現金錢不夠花之前,你就會因爲生活的意義而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
關注銀行研究僧,帶你了解更多銀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