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特點就在于他不僅擔負多方面的矛盾,而且還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這種矛盾裏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實于自己。——黑格爾
是的,人是一個矛盾體,與本體相互矛盾,與外在的人、事、物,甚至是虛擬的、妄想的一切相互矛盾著,這一矛盾會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此起披伏。故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無端的快樂,充滿滿足感,然而有時卻無意間情緒低沉,思想進入低谷,看到的全部都是自身或是人間消極的一面,爲何會如此呢?
用黑格爾的言語去解釋再好不過了,這就是人固有的特點。然黑格爾對人矛盾的總結太過概括化,如若沒有經曆過人生的苦難,或是重大取舍的時刻,是不能很好的去理解這句話。
爲了幫助讀者們理解,同時借此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個人對路遙中篇小說《人生》的一些感悟,故我們把本篇文章的標題取名爲:“走了一圈,回到起點”,我們何嘗不是“高加林”。
“走了一圈,回到起點”
人生就是這般,“走了一圈,回到起點”,如說得到什麽,可雙手依然空空如也;如說沒有得到什麽,卻上了歲數,經曆了滄桑,腦海中倒留些什麽,只是不願與人說道罷了。可能這就是人的一生,人活著的目的。高加林高中畢業,幾次想逃離農村,卻最終能陪伴自己的只有農村。高加林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個大的方面,其一:情感;其二:事業。縱使百般逃離,卻早已注入歸途。
- 1、情感方面:身處低谷,遇見“巧珍”
20世紀60年代初期,農村的孩子能有點文化或是小學、初中畢業,不僅名聲好,將來的前景也是不可限量的。然我們的高加林農村出生,高中畢業,可謂在農村勞動人民的眼睛內小夥子是全村的希望與驕傲,村裏面的女孩子更是對高加林帶有傾心意。
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就來到了村子內當起了人民教師,所謂“鐵飯碗”。此時的高加林年輕有爲,內心的那種榮耀和未來的創想在腦海內不斷的浮現著。在閃耀的外表下,村子裏的小姑娘劉巧珍對高加林表示出諸多的愛慕,在言語上,在行動中,而高加林卻沒有對此種行爲作爲任何友好的回應。
由于高加林沒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民辦教師的職位被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給取代了。此事的高加林沒有太大的反響,認爲僅憑自己的優秀依然有更好的在等待著自己。可是,連著幾天無事可做,父親幾次讓他陪著自己種地,高加林卻以各種理由阻塞,內心第一次充滿了矛盾,難道自己高中畢業,成爲了知識分子,依然要面朝黃土地下地幹活嗎?
幸虧在此時劉巧珍走近了高加林的心裏,給他安慰,給他希望。高加林抛開了昔日的光環,開始與劉巧珍接觸。雖然劉巧珍沒有絲毫的文化,但是在和高加林的談話中,高加林能明顯的感覺到村子裏的其他人在言語和行動人在貶低自己,甚至是責備自己不幫助父親下地幹活。而劉巧珍的言語如同一條看不見的繩索在拉著高加林走在知識、希望、未來、大城市的道路上,高加林感到很是欣慰。
在劉巧珍的不斷鼓勵下,高加林來到了大城市,幸運的是在大城市遇到了自己的同學黃亞萍。黃亞萍與劉巧珍均是女性,但是論氣質劉巧珍屬于“農村大媽型”,雖然能帶給自己溫飽和陪伴,可是在精神上,滿足不了高加林的需要,而黃亞萍有學識,有見識,在穿戴和談吐中盡顯不可比擬的氣質,這種女性的美和人格的魅力,吸引了高加林,而且在幾次的談話中,高加林明顯的感覺到只有黃亞萍才符合自己的要求。
在黃亞萍的幫助下,高加林得到了一個體面的文職工作,兩個人墜入了愛河。而此間來自農村的劉巧珍忍不住對高加林的思念來找高加林,並且對高加林表白了。高加林很感謝劉巧珍在自己艱難的時刻陪伴著自己,不斷的鼓勵著自己,委婉的拒絕了劉巧珍的表白,選擇了擁有城市戶口的黃亞萍。
然而高加林在與黃亞萍相互期間,卻發現黃亞萍雖然在各種條件上有比劉巧珍好,而且符合自己的要求,然而黃亞萍卻帶有任性,對高加林多加管束,一旦有點做的不滿意,就和高加林發起大小姐的脾氣來,高加林在這種戀愛中很累,很迷茫,感覺之前向往的生活確實這般讓自己身疲力竭。
同時黃亞萍給高加林安排的職位被黃亞萍前男友張克南的母親以“走後門”理由向地縣紀委舉報,高加林直接被遣返回了農村,兩人的感情也從此斷開了。
高加林再一次回到了農村,卻聽到劉巧珍嫁給了莊稼人馬栓。此時的高加林心裏的滋味根本說不出,同時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麽?在與劉巧珍相處的時日內,高加林身心得到了放松,劉巧珍沒有文化卻很端莊,對自己沒有絲毫的約束,同時自己也不需要刻意去維護或是迎合對方,只是兩個人的學曆和見解有一些偏差罷了。
與黃亞萍相處的時間內,高加林明顯的感覺到與黃亞萍有一種很大的隔閡,這種隔閡卻不是學曆和見識的隔閡,而是來源于生活中。黃亞萍畢竟是城裏面的人,家裏有些錢,身邊接觸的人或是討論的話題自己也接不上,想入融合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同時高加林卻發現黃亞萍的性格不是自己想要的,可以說只適合去談戀愛,卻不適合結婚的;反觀劉巧珍呢?適合結婚,卻缺少了戀愛那種浪漫型。高加林的內心出現了矛盾,作爲農村的孩子,作爲有知識的一類人,他也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個中意的伴侶並和他結婚,可是農村的劉巧珍和城市的黃亞萍都符合自己要求,或是都不符合自己的要求,這種矛盾來自現實。
然而現在呢?高加林依然變成了一個人,黃亞萍城市的人,不可能和自己回到農村來生活;劉巧珍之前向高加林表白失敗,現在也嫁給了莊稼人馬栓。回到農村的高加林獨自一人,不知道還能幹一些什麽事情?這個結果怪自己嗎?誰不想按著自己的性子選擇高一些的呢?或是符合自己要求的呢?高加林沒有錯誤,到底是誰的錯誤呢?
高加林的情感方面和事業方面是一起的,它們之間的起伏步調一致,在整個《人生》中我們發現高加林從高中畢業後在農村當起了民辦教師,看似通過讀書擺脫了自己農民的身份,結果被有錢有權的高明樓的兒子卻霸占去了,瞬間成爲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鼓起勇氣進城後,高加林在同學黃亞萍的介紹下當一個文職,雖然在名稱上沒有教師的職業好聽且受人尊重,然畢竟是一個體面的工作,靠知識的工作,滿足了高加林矛盾的心理。結果還是被他人舉報,直接把自己打回到了農村,遠離自己的夢想,更距離城市戶口沒有絲毫的希望。
可以說情感上的矛盾與事業的矛盾,兩個相關聯都重重的壓在高加林的心裏。從農村到城市,再到農村;從劉巧珍到黃亞萍,再到獨自一人,一切都如同夢幻般出現在高加林的身邊,最後消失在高加林對未來的渴望中。
我們何嘗不是“高加林”
讀完路遙先生的《人生》,看完高加林與現實的不斷掙紮,很多的人有不同的體會,有的認爲高加林一直在利用黃亞萍,對劉巧珍沒有絲毫的愛情,一切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可是,難道高加林真的就這麽不堪嗎?我認爲不是的!
在那個年代,一個高中畢業的學生真的少之又少,他們有學識對未來有美好的向往。可是,一切的未來與希望,敗給了現實,敗給了彼此的家庭。高加林只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在現實生活的活著,面對劉巧珍的愛與黃亞萍的情,他只能說可望不可即,敢與不敢,甘與不甘。
不管在60年代的高加林時代,還是現在,我想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90後的人們何嘗不是“高加林”呢?下面我從兩個層面爲大家論述。
- 1、要不“談戀愛”,要不“相親”
高加林時代的矛盾是有知識與沒有知識的心理矛盾,農村幹活與城市打工間的心理矛盾,而我們何嘗不是“高加林”呢?要不自己談戀愛,要不走在相親的路上。結婚的我們不外乎就這兩種模式,談戀愛縱然很好,可是卻如同高加林和黃亞萍的愛情般,其中彌漫了任性、刁難等等。
相親呢?對于我們來說,不甘心,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等等,還存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即高額的彩禮錢。對于才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來說,結婚時要求的房子、車子、彩禮等等無疑是要了父母的“生命”。
假如自己不結婚呢?父母卻在不斷的催促,同時在年齡上也接近30歲了,這種矛盾的心理與高加林遇到愛情的心理何嘗不是一樣的呢?此番想想,我們何嘗不是“高加林”呢?
- 2、要不待在“農村”,要不拼在“城市”
同時大學生畢業的我們真的不甘心待在自己的縣城內,我們想走出去來到大城市,這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行動,我們想在這個大城市去立足,實現我們的夢。可是,我們真的可以嗎?
我們花費一千左右去租房子,每天擠地鐵或是公交,上下班吃外賣,就是爲了能省下來一些錢。可是,每一個月底卻發現我們根本沒有錢剩余,在大城市賺錢,在大城市消費,看著老去的父母,沒有出息的自己,和高不可攀的房價,我們真的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在哪裏?
大城市真的有我們的希望嗎?我們來到大城市到底是爲了什麽?幾乎沒有一個人好好的想想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現了錯誤?只能說我們在農村待不住,在大城市待不了,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我們何嘗不是高加林呢?
試問我們到底是爲了什麽,我們如何才能解決自身的矛盾呢?十多年的學習生涯中似乎我們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工作幾年中,我們什麽都提高了再面對這個問題時依舊不知道該如何去回答?
總結
高加林在情感和事業兩個方面的選擇,其實是高加林本人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的要求,他希望憑借學識擺脫農村生活,擺脫農村的戶口,來到大城市,因爲只有大城市才是自己的天堂,才能展示自己的才華與學識,然而自己最終還是回到了農村,難道高加林真的如德順爺爺說的黃土地也是有價值的嗎?也能實現高加林的夢想嗎?或是兩代人的隔閡呢?
同時在高加林對劉巧珍和黃亞萍的愛情上,我們也會發現只要有一個城市的女孩子,高加林一定會拒絕劉巧珍,這是他極力擺脫貧苦、農村生活的寫照。在整個《人生》中,我們也發現高加林的不斷拼搏,和一次次想走向美好生活的行動力。
可是,兩種互相存在著矛盾,在“劉巧真式的農村生活”中,高加林希望擺脫其農村,想得到劉巧珍對自己真摯和不受約束的愛;同時高加林向往著“黃亞萍式的城市生活”,可是卻厭惡其黃亞萍的任性。這種矛盾和我們在結婚伴侶和選擇農村與大城市的矛盾心理是一樣的。
有人說竟然如此,我們只要好好的選擇一個,好好的生活不就好了?甚至有人說高加林生活在農村,選擇劉巧珍,結婚生子以後會特別的美滿。可是,人啊,就是這般,拼命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卻對更加符合自己的東西視之不見,這就是生活,這就是選擇,一旦選擇必須對其負責和接受其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