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對父子在拐角處碰見一個衣衫褴褛的乞丐
子:爸爸,他是一個乞丐。
父:對的,他生活很貧困。
子:他看起來很可憐,我們能幫助他嗎?
父:你好好讀書,就能改變像他一樣的弱勢群體。
兒子在那一刻感受前所未有的重擔,是責任,是自豪,原來讀書不僅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幫助他人。
感悟:如果你的孩子看見一個乞丐,你會怎麽說呢?會不會說“你不好好讀書,以後就會跟他一樣”。
看的角度不同,給孩子的教育也不同,前者會讓孩子有責任感,後者會讓孩子沮喪。
2.
2歲的兒子,走路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了,大哭。
父:寶貝怎麽了?
子哭著指著石頭,眼淚汪汪。
父:是不是你踩著石頭,沒踩穩摔了?
兒子點頭。
父:不哭,我們來幫石頭揉揉好嗎?它也很疼,你踩著它了。
兒子停止哭泣,摸摸石頭,就像在安撫一個小動物,動作輕柔。
從此,他知道了即使是一個石頭也會疼,他懂得了善良和包容。
感悟:大部分的家長會說“不哭,我幫你打它”,說完就把石頭踢的遠遠的,看似合理,但其實會讓孩子形成受害者心理,從此推卸責任。
3.
晚上下班路上,身後一對父子。
子:一會兒我要吃炸醬面。
父:炸醬面好吃嗎?
子:好吃,特別好吃,要是再有1個雞蛋就更好了。
父:那要是2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好吃。
父:3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好吃。
父:4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好吃。
父:5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更好吃。
父:6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更更好吃。
父:7個雞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更更更好吃,哈哈,那我也撐著了。
不知不覺腳步都隨著他們放慢了,聽到最後自己都笑了。
原來快樂很簡單。
感悟:用心感受孩子的快樂,不加評判地順著孩子的想法,他們想要的其實很簡單。
4.
初秋,一對父子經過一條小河,小河清澈無比,兒子想要遊泳。
子:爸爸,我想遊泳。
父:可以啊,但是我們得先回家換衣服,不然這衣服怎麽下水?
子:那我們趕緊回去換衣服吧。
回到家,兩人在換衣服。
父:你有沒有感覺有點冷。
子:是有點冷呢,天氣變涼了。
父:那你還想去遊泳嗎?我有點怕冷。
子:那算了吧,下次天熱的時候去吧。
此後,孩子學會了三思而後行,做事不能一頭熱。
感悟:孩子是你越禁止他不做什麽,他偏要做什麽,因爲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堵永遠不如疏的效果好,學習如此,遊戲更是如此。
5.
一位爸爸很有錢,兒子很自豪。
子:爸爸,你有錢嗎?
父:對的,我很有錢,我也不想騙你。
子:那我是你兒子,是不是我也很有錢?
父:這是我的錢,不是你的錢。
子:那我爲什麽還能花你的錢,你還要給我買玩具,買衣服,我想買什麽你都會滿足我呢?
父:在你沒有能力掙錢時,我是盡責任照顧你,等你獨立了,就要自己掙錢;到時候你掙多掙少跟我沒關系,正如我的錢也不是你的錢。
兒子終于知道,爸爸的錢不是白來的,想要有錢需要自己去掙。
感悟:不在孩子面前刻意哭窮,更不在孩子面前炫富,這才是正確的價值觀,給他錢很容易,但教他正確認識錢卻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