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中國通過特朗普開辟的快速通道,將運送了80噸的防疫物資到美國。這些物資包括13萬副N95口罩、170萬外科手術口罩、5萬套防護服等。在接下來的兩周還會有20多架的援助飛機從亞洲運送物資抵達美國。
很多網友在網絡上大呼“美國不值得救”“救完還得翻臉”。也有很多媒體人在大唱“農夫與蛇”。而美國的媒體卻在指控這些援助物資是用來“操控人心的”。
事實上,只要結合歐洲1347年歐洲爆發的黑死病,我們就不難發現中國運送物資給美國的深沉道理。
首先,我們交代一下猶太人的發家史。
歐洲的中世紀時期,猶太人大部分是從事“胥吏”工作,這是一種幫歐洲貴族向領地內的民衆征稅的職位。就像《讓子彈飛》黃四郎手下的胡萬和武智沖,欺壓百姓都是他倆出面,而打土豪黃四郎躲在自己的小樓中搖著扇子、抽著煙。即便如此,身爲“胥吏”的猶太人與《讓子彈飛》中的胡萬、武智沖也賺得盆滿缽滿。
但是歐洲的貴族們既比黃四郎聰明,又比黃四郎沒義氣。他們躲在高高的城堡之後數著金幣、當著善人,還順便挑撥一下猶太人和民衆的關系。
1347年歐洲大規模的爆發黑死病,民衆一批一批的死亡,貴族和教會被搞得焦頭爛額。而此時,以聰明著稱的猶太人發現有利可圖,開始了大規模的囤貨,以擡高商品的價格。同時受到黑死病困擾的大部分民衆無法正常的償還高利貸,猶太人直接根據合同沒收了他們的土地和房屋。
機智的猶太人們不但發了一筆橫財,在瘟疫橫行的時期,竟然還沒感染上黑死病。
歐洲的貴族和教會此時發現猶太人竟然是個完美的“背鍋俠”,于是毅然決然的把黑死病的矛頭指向了猶太人,汙蔑黑死病是猶太人投毒。你投的毒,你自然不會感染,對吧?
這個決定不但完美甩鍋,還順便收割了猶太人的財富。
所以,西方“甩鍋”傳統也是曆史悠久。
猶太人被汙名化一直持續到文藝複興時期,可以參考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再持續到二戰的屠殺猶太人……
聰明的讀者已經開始想到了,認識的廣度決定了思維的深度。
猶太人對黑死病造成的影響認識不夠廣,成了背鍋俠。
此時巨大的鍋已經向我們甩來,我們接嗎?若是我們捂著物資,這鍋就被甩身上了;因爲我們不接這鍋,所以我們給歐洲、給美國、給所有需要物資的國家都給予援助。
泱泱大國,以德報怨,以德服人。
我們再來看看《讓子彈飛》的劇情。
徹底的無産階級革命者張牧之,在決定徹底打倒黃四郎的時候,先是用將銀子倒在城裏分給百姓。可是黃四郎只要派出馬車,畏懼他的百姓就乖乖將銀兩上繳。這是張牧之對百姓與黃四郎之間矛盾的第一層認識——經濟矛盾。
第二次,張牧之將子彈和武器傾倒在城裏,百姓雖然拿了槍支和彈藥,卻無人跟張牧之站在一起反抗黃四郎。這是張牧之對百姓與黃四郎之間矛盾的第二層認識——武力懸殊矛盾。
第三次,張牧之將捉到的假黃四郎當衆斬首示衆,百姓們誤以爲黃四郎已死,紛紛揭竿而起沖到黃四郎家裏哄搶那些本該屬于自己的財富。張牧之在通過前兩次的表象認識,終于思考出百姓懼怕的是黃四郎這個代表著階級、象征式的人物。
相對應的,資産階級代表黃四郎,他對百姓的前兩層認識是有的,可是他卻沒有想到還能斬首“替身”這一招。當他的“替身”人頭落地,也就代表在百姓心目中這個階級的倒台。他也是敗給了自己的制造的“替身”。
黃四郎認識的廣度,無法讓他思考到他用來爲自己赴死的“替身”,會被誤認爲是他那個階級的代表。
回到現代商業上。
前幾天我去到一家研發、銷售智能産品的公司,驚奇的發現這家公司同時也在代銷對手的産品。公司的M先生是這樣解釋的:“對手公司總要找銷售渠道的,如果不由我們來做,就會被別人取得代理權,那我們又建立了新的對手;而我們銷售公司拿到這個代理,對豐富我們的産品以及對比産品的優劣性都是很有好處的。了解對手,才能戰勝對手。”
M先生對認識對手的態度、思考的深度是不常見的,但是這並不是M先生的創新。
1997年微軟的比爾·盖茨就向对手公司苹果公司注资1.5億,將蘋果公司從破産的邊緣拉了回來。
在我們一般的認識中,投資給競爭對手確實是一個瘋狂的決定,特別是投資給一家市值一度超過你的競爭對手。
截至我寫文爲止,蘋果公司的市值是1.05萬億美元;微軟公司的市值是1.16萬億美元,不相上下。在Iphone、MAC在逐年壓縮微軟的市場的時候,蘋果的市值曾一度超過微軟。
大部分的人都會思考,如果當年微軟沒有投資給蘋果會怎麽樣?
而事實上,微軟做出投資的決定,一部分是由于比爾·盖茨跟乔布斯的私人感情,另一部分是一个博弈后的商业决策。
1997年的微軟面對的是蘋果提出的關于抄襲操作頁面的訴訟,以及大量軟件公司提出的“軟件壟斷”訴訟。市場上公認的投資原因是可以讓蘋果撤訴,以及避開反托拉斯法(反壟斷)。
而時任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家濱卻告訴你,“我們是爲了賺錢。”
就蘋果電腦用戶而言,劉克麗在1997年9月1日《每周電腦》上曾算過一筆賬,“如果今後800萬套蘋果商業用戶都有office98,平均每套office98約300~350美元,微軟將直接獲利24億美元的收入;按微軟公司26%的利潤計算,微軟公司在蘋果平台上淨賺6.2億美元。”
這筆投資,在當時就是生意人之間的博弈。而如果微軟不投資蘋果呢?可能會出現芒果、香蕉、火龍果公司來爭這塊市場的蛋糕。
直至今日,微軟都在爲蘋果用戶提供OFFICE軟件,當年投資的時候蘋果可只答應簽五年哦。
如果你現在去百度“微軟投資蘋果”,通稿都是寫著《鮑爾默:1997年投資蘋果是微軟史上最瘋狂的決定》,然後文章中都是寫著喬布斯從這筆投資裏獲得了多少回報。
再回到中國給美國運去援助物資。
你所看到的公衆號、新聞稿等大部分都是作者思想的宣泄。但是當你從曆史的維度、經濟的角度去思考這個中國運送80噸物資給美國這件事,你就能發現我們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所以那些大呼“農夫與蛇”的媒體和個人,我們是時候思考下他們認識的廣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