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點新科技
「飛豹」來了
殲轟-7
1974年初,中國海軍在西沙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取得了擊沉擊傷敵四艘巡邏艇的戰績,但也暴露出缺乏海軍航空兵空中支援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海航殲擊機基本沒有對海攻擊能力,轟-5航程較遠,又過於老舊不堪重任。因此適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擊機成為迫切急需的機型。在設計的最初階段,西安就考慮採用串聯座艙和並列座艙以及變後掠機翼(中國空軍)或固定翼(海軍航空兵)等不同設計方案。在1982年馬島戰爭後,中國海軍開始討論轟炸機、戰艦和潛艇之間的聯合作戰問題。而正在設計中的「H-7(轟-7)」也被重新命名為「殲轟-7(殲轟-7)」以反映該機的多用途戰鬥轟炸機的能力。
殲轟-7結構
1983年初,603所先後完成了殲轟-7結構,強度和系統原理性實驗,同時轉入全面詳細設計階段。同時與殲轟-7相配套的新一代「鷹擊-8」(YJ8)空艦飛彈的預研工作也正式開始。同年5月,國家撥專款更新603所的生產製造設備,以確保飛機的正常生產研製進度。603所在沒有原准機可供參照的情況下,提出了標準設計「20年不落後」的口號,主要負責人為陳一堅。在此後10年「飛豹」的研製過程中,仍經受了「三起三落」的嚴峻考驗。當時,「飛豹」的研製經費只有一億美元,遠低於其他國家同等水平。最初限於條件,許多試驗都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搖計算機和計算尺處理大量數據,繪圖過程完全依賴手工。最終確定的「飛豹」氣動外形如下:正常式串列雙座布局,常規半硬殼式蜂腰形機身,帶腹鰭。中等展弦比後掠式上單翼有前緣鋸齒,帶下反角,氣動扭轉外翼,翼根有填角。斜定軸全動式中下平尾,大後掠單垂尾。兩台渦輪風扇發動機並列裝在後機身內,進氣道位於機身兩側翼根處。
殲轟-7的研製瓶頸:發動機
渦扇-6
在研製過程中,發動機一直是困擾整個進程的一個瓶頸。由於缺乏合適的材料,後來打算用作殲轟-7動力裝置的渦扇-6A正常運轉時間非常短,推重比很低。材料問題已經影響到中國以前的所有發動機。由於技術問題以及擁有較新技術的英國「斯貝」發動機的到來,渦扇-6最終被放棄。儘管「斯貝」202發動機不很先進,推重比也不驚人,但它擁有較高的可靠性,較好的壓力比以及較少的油耗,因而被選作殲轟—7的動力裝置。這個非同尋常的決定極可能是在1982和1983年的延遲期間作出的,最終使該項目免遭動力裝置問題的困擾。然而,由於許多其它問題還未解決,殲轟-7項目在1985年再次面臨下馬的命運,1986年發布開始建造原型機的命令,最終項目得以存活下來。
斯貝(SPEY)MK202
在飛機研製、生產不斷發展,急需更多發動機的時候,還是下決心購買了英國退役的「堪用」、「堪修」的斯貝發動機近80台,實際能使用的發動機55台,以應國產渦扇-9沒出來前的急需。 國產渦扇-9是英國斯貝(SPEY)MK202發動機的國產衍生型,後者是英國皇家空軍F-4「鬼怪」式戰鬥機的標準發動機。
殲轟-7的原型機
殲轟-7的原型機到1988年總共建造了6架。首架081號於1988年出廠。在5架原型機中,最有可能是082號用作靜態試驗,081、083和085號用作飛行試驗。081號於1988年12月14日在閻良機場進行首次成功飛行。在隨後的數月期間,其它原型機緊隨其後開始集中的飛行試驗。
英國斯貝(SPEY)MK202發動機
081號原型機配備了243H型多功能雷達,最大探測距離達到了175公里,並且能在75公里距離上探測到米格-21大小的空中目標。動力系統使用進口的英國斯貝(SPEY)MK202發動機,MK202最大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左右。當時中國希望將MK202作為標準發動機裝備,出資5億英鎊,於1975年12月13日與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簽約引進了該發動機生產專利。1976年3月,603所的中國紅旗機械廠負責開始試製該發動機。1979年7月25日第一台使用英國毛料製造的零組件、羅爾斯·羅伊斯外購件和附件的渦扇-9完成裝配。在1988年12月14日的首航上,在途中返回機場降落時,殲轟-7的發動機突然開始劇烈振動。試飛員黃炳新決定緊急著陸,但是當他接近機場時,震動非常大,三分之二的儀器已經從儀錶板上搖動,其餘三分之一的雖然仍然貼在面板上,但這些儀表也已經鬆動了,所以儀器都停止了工作,飛行員盡了最大可能令這架原型機安全地著陸了。
083號原型機
1991年7月8日,在閻良測試的殲轟七原型機在實施飛行測試時在空中突然大量漏油,測試飛行員盧軍在操作得當的處置下在燃油剩不到30升的狀態下安全降落。數次飛行事故給飛行試驗帶來了陰影。即使在動力裝置更換以後,發動機問題仍然是初始試飛階段的弱點之一。據報道遇到了無數的問題,尤其是安裝中國製造的「斯貝」發動機時,曾多次導致所有的試飛機停飛。
殲轟-7預生產型
原打算在1992年左右為殲轟—7正式入役舉行儀式,然而由於技術原因而被推遲。為了加速作戰試驗,決定生產數量有限的預生產型(可稱作01批)。預生產型總共製造了約18架,均部署在上海附近的海軍航空兵基地,從1994年開始裝備第6強擊機師的第16團,通過81x6x的序號能夠識別出來。在當時,殲轟-7無法按計劃大批量生產,主要是不能逆向製造「斯貝」發動機。所有的殲轟-7原始型和預生產型都以1975年從英國進口的原裝「斯貝」Mk202發動機做動力。航電方面也有不少困難,故障率很高。1998年,所有設計標準和性能得到滿足,大部分技術問題和設計缺陷得到克服後,殲轟—7獲得國家合格證書。
殲轟-7
西飛公司從1998年開始在發動機方面做好兩種準備。首先,重向羅。羅公司購買技術,以便製造「斯貝」的國產型WS-9發動機。第二,與英國空軍和羅。羅公司達成購買另外90台二手「斯貝」發動機的協議。這些發動機從英國空軍退役的多餘「鬼怪」戰鬥機上拆下來後,一直存放在倉庫。殲轟-7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改進,是航空部607所的JL-10A「神鷹」脈衝都卜勒雷達。海軍計劃將JL-10A用於殲轟-7,取代原有的單脈衝雷達。「神鷹」雷達是一種真正的脈衝都卜勒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其對地工作模式相當好,波束掃描可獲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攔截、近距格鬥、對地/海攻擊、輔助導航等11種工作模式,具有邊搜索邊跟蹤模式和多目標攻擊能力。上視和下視搜索距離分別為80和54千米,上視和下視跟蹤距離分別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X波段。該雷達的重點在於以毛士藝主持的「機載都卜勒銳化處理器的研製」項目。1995年,「神鷹」工程的原型雷達上通過試飛成功,獲得了我國第一幅機載實時的DBS圖像。在試飛中,實時的將雷達探測到的地面信號轉換成圖像,2秒內即可輸出在螢幕。新雷達同樣與改進型YJ-83(C-803)反艦飛彈兼容。
殲轟-7
在2002~2004年,至少又製造了一批殲轟-7,它們統稱為02批。02批可以看作是原型機和最後定型的批量型殲轟-7A之間的一批。如果從解放軍一個海航作戰團通常裝備約24架飛機來考慮的話,雖然目前02批只有13架得到確認(以編號82x6X開始,中間缺兩個),但實際數量很可能高於13架。另一方面,至少有22架編號81x6x(中間缺5個)的戰機得到確認。這一數字超過了所報道的預生產型的數量。這樣說來,在殲轟-7A出現之前,總共至少製造了47架殲轟—7(5架原型機、20架預生產型、15架02批)。這一數字與從英國進口的126(36+90)台「斯貝」發動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殲轟-7定型量產
殲轟-7飛機採用常規布局。採用中等展弦比後掠式上單翼,外翼帶氣動扭轉,翼根帶填角。斜定軸全動中下平尾,大後掠單垂尾,單腹鰭。兩側進氣,蜂腰形機身,兩台MK202渦輪風扇發動機並排於後機身內,可提供1萬公斤的推力,三點式機身起落架,前起落架為後撐杆形式,主起落架為小輪距「外八字」搖臂式。殲轟-7飛機長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機高度6.575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28 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6500千克,最大M數1.70,最大使用錶速1210千米/小時,轉場航程3650~4000千米。殲轟-7的作戰半徑1650千米,是中國現役轟-5型飛機的兩倍。在飛行控制、火控和武器系統方面,603所正確處理了對空攻擊、自衛與對地、海攻擊的關係,以對地、海攻擊為主;高空特性與低空特性的關係,以低空突防為主。並解決了一系列的重大技術關鍵,使殲轟-7飛機的綜合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最終定型的殲轟-7,對比以往的空軍作戰飛機,具有很多優點。
首次在國產作戰飛機上採用數據總線為核心的作戰系統。主要由多功能雷達、空艦飛彈火控、平顯、大氣數據系統、機載計算機系統總線、慣性/GPS導航系統和控制增穩飛控系統組成。可以多種攻擊方式對地、海攻擊。據悉,「飛豹」雷達搜索範圍為150千米,射控雷達範圍為100千米。該機採用了先進的機載設備和成品,採用最新的設計規範,在國內最早使用了數據總線與數位技術進行各系統的綜合。計算機系統包括六台數字計算機,以HB6096(ARINC429)規範串行數據傳輸。總線採用廣播通信方式,4個發送器,每個配置一條總線。4個發送器分別為大氣數據計算機、慣導/GPS組合計算機、飛彈火控系統、平顯火控系統計算機服務。
殲轟-7
殲轟-7採用慣性和全球定位組合導航系統,導航定位精度高,利於飛機在海上和陸上作戰。飛機配備了短波電台和起短波電台,保證了各種條件下通訊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裝置和有無源干擾裝置構成的電子對抗系統、使飛機的自衛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強。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和火控系統交聯,提高了飛機的攻擊精度,多功能的雷達和平顯的使用,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作戰手段。寬敞、明亮、舒適的座艙有利於作戰效能的發揮。可靠性增長和多次維修性的改進,使飛機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維修性。完整、高效的綜合保障系統、能有效地保證飛機完成作戰和訓練任務。
殲轟-7A
殲轟-7A
殲轟-7A的真正開始研製時間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決定繼續研製裝備殲轟-7的最主要因素有兩個:第一,那時對中國空軍來說,蘇-30MKK價格太貴,無法取代所有的H—5和Q—5;第二,蘇—30MKK仍無法與中國的飛彈如YJ—8系列反艦飛彈相兼容。此外,買到剩餘「斯貝」發動機以及重訂的技術合作協議為最終解決發動機問題帶來了希望。2001年的一篇媒體報道說,如果WS-9發動機成功投產,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將裝備150架殲轟-7。
1999年603所正式承擔殲轟-7A「重點型號」研製任務,2000年唐長紅就任該重點型號總設計師。603所針對部隊提出的303條更改意見,對殲轟-7A改進型機進行了全面更新設計。603所決定將CAD軟體應用到殲轟-7A的設計上,率先起用全機三維數字化設計、電子預裝配的無紙設計。殲轟-7A使用雙總線、雙裕度、集中控制、綜合顯示與「一平兩下」顯示系統布局。前后座均有飛機操縱、發動機操縱設備以及配套設置任務操縱按鈕。錶盤、電門布局進行優化安排,布置合理。風擋改為單曲度、22毫米厚的無框架有機玻璃整體風擋,與水平線夾角近29度。為改進視野,前座靠背降低30毫米,后座安裝底座提高30毫米。 殲轟-7A於2002年7月1日首飛。2004年10月開始裝備航空兵部隊。
殲轟-7的前座艙裝備一台HK-13-03C平視顯示器、兩台黑白多功能顯示器和一台老式彩色多功能顯示器。殲轟-7A前座艙有兩個液晶顯示器,后座艙有三個液晶顯示器,是中國目前最先進的玻璃座艙。空射反艦飛彈的火控系統通過武器系統操縱員來控制。所有相關數據由任務計算機通過1553B總線來處理。此外還有慣性導航/全球定位系統。上述改進使殲轟-7A具備了真正的地形跟蹤能力。為增加導航和目標指示能力,該機能攜帶與美國「藍丁」相媲美的「藍天」低空導航吊艙以及雷射指示器吊艙。為改進后座的視野,前座飛行員座椅降低了30毫米,而后座武器操縱員座椅提高了30毫米。
那時,與殲轟-7A風洞模型一起展出的還有外部掛載以及其它軍事項目,如KJ-2000預警機等。不久,殲轟-7A全尺寸模型亮相,機體方面最明顯的改動就是新型整體式風擋,中機身下面的額外掛架,進氣道下面的各種吊艙,外機翼下面的PL-8空空飛彈,不帶翼刀的機翼,以及後機翼下面的兩個大型腹鰭。除了PL-8飛彈外,該機還可攜載新型YJ-83飛彈和YJ—91反輻射飛彈,反映出該機的精確打擊能力得到提高。
殲轟-7B和上航母的傳言
2013年12月13日徐光裕少將表示,所以,殲轟7A上國產航母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在技術條件上,這也能實現,因為殲轟-7A的重量,目前來說才30噸,航母可以接手它。關鍵是起飛的方式上,將來的國產航母不會再是滑躍式起飛,很可能是彈射式的,彈射式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承受更重型的飛機,除了殲轟7A外,甚至是中型的預警機都能夠彈射。
2013年12月據相關消息稱,殲轟-7B戰鬥轟炸機早在去年8月就已經進行了首飛,目前有2架原型機在執行試飛任務。從殲轟-7B的照片上來看,其機身前半部分明顯為全新設計,推測是重構了前機身內部空間以利於新的機載設備的安裝;同時,殲轟-7B的脊背和主起落架前方有2塊全新設計的天線,在駕駛艙左前方安裝有伸縮式受油管,這一切的改進都非常符合2013年初《中國航空報》對一飛院某型飛機的描述:電傳飛控系統、加裝某裝置、掛載超大型外掛物等多項關鍵技術,並具有優越性能的戰機。「飛豹」的作戰半徑為1274公里,而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殲轟-7B作戰半徑將可以提升到1700公里左右,加上「鷹擊-12」400公里的射程和4馬赫的速度。
但這一美好的願望,在近日,已經隨著網絡上流傳四代半戰轟機——殲轟-7B其實已經下馬的消息,無疾而終。其實,隨著中國殲-16以及蘇-30的出現,中國的殲轟-7B在設計思想上已經落後。而殲-16和蘇-30兩款利器不論在火力打擊方面還是機動性方面均超越殲轟-7B。從這一方面講,我們應該感到由衷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