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簡介 雍正怎麽死的
與康熙帝一樣,雍正帝非常勤于政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過的折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勤于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簡介
早年經曆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時,胤禛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宮,德妃烏雅氏所生。由于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佟貴妃撫養。胤禛六歲進尚書房,稍長,便跟隨康熙帝四出巡幸,並奉命辦理一些政事。十六歲那年,他陪同其三兄胤祉往祭曲阜孔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歲的胤禛隨從康熙帝征討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又往遵化暫安奉殿祭祀孝莊文皇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歲受封爲貝勒。二十三歲侍從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檢驗工程質量。二十五歲,隨同父皇巡幸五台山,次年侍從南巡江浙,對治理黃河、淮河工程進行驗收。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複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複立胤礽爲太子。同年封胤禛爲和碩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爲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爲激烈。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儲位的傳奇猜疑很多。胤礽再立後,爲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父皇不快,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爲他複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爲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胤禛善于治國、懂得韬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閑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于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于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迹遍于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産,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曆史問題,取得了關于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煉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鞏固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爲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鑒于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産生爭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在雍正二年(1724年)春以前,對政敵的打擊尚有所節制,這是因爲政權還不太鞏固,不便太刺激對方。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青海平叛勝利,雍正政權的力量增強了,隨即加緊懲治胤禩一夥。四月,對胤禩本人聲罪致討,說他“肆行悖亂,幹犯法紀,朕雖欲包容寬宥,而國憲具在,亦無可如何,當與諸大臣共正其罪”。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爲“阿其那”(意爲待宰的魚),胤禟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爲“塞思黑”(意爲討厭的人)。皇十子胤礻我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祯(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同年五月,革去蘇努貝勒,七月發出《禦制朋黨論》,進一步開展反對胤禩黨人的活動,不久年羹堯、隆科多問題的出現,遂放松了對胤禩的攻勢,迨至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年羹堯賜死,便加速懲處胤禩等人。至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胤禩先後囚禁致死,胤禵遷于京城景山,蔡懷玺自殺,郭允進枭首示衆,其他胤禩黨人也遭到處分。至此,經營二十多年的胤禩集團徹底垮台。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致死。並因此株連出汪景祺《西征隨筆》案和查嗣庭試題案。
主政改革
雍正帝登基伊始就說:“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托,欺罔蒙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他深知康熙後期的社會問題,如朋黨鬥爭;吏治不清;依靠富民政策的實行,加速了貧富矛盾的積累;西北用兵不停,需要繼續解決與准噶爾部的矛盾;國帑空虛。他針對現實,結合自己的理想,産生他的政治綱領。雍正帝在即位的當月,谕令大學士、尚書、侍郎:“政事中有應行應革能裨益國計民生者,爾等果能深知利弊,亦著各行密奏。”緊接著,在雍正元年(1723年)元旦,給地方各級文武官員分別發布的上谕中,講古代純臣,皆“興利除弊,以實心,行實政”,發出爲國計民生進行興利除弊的政治改革的號召。他的改革思想包含如下內容:
第一,反對因循苟且。雍正帝認爲他即位時“人心玩愒已久,百弊叢生”,“若不懲創,將來無所底止”,屢屢告誡臣下,不可“因循玩愒”。他針對康熙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主張“著意搜剔”,把攻擊這是“多事”的人斥爲“淺見無知輩”。他反對因循守舊,是爲清除改革道路上的思想障礙。第二,整頓吏治,以利民生。雍正帝在前述元旦給總督的上谕中說:“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爲名,肥家以爲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實際上發出整饬吏治的通告。他在登極一周年的時候又說:“朕缵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爲念”,表明他企圖通過整頓吏治,達到富國裕民的目的。第三,反對朋黨。雍正帝從親身體驗中深知朋黨的危害:朋黨各行其是,破壞朝政統一,損害君主權威。朋黨之間互相攻擊,任用私人,不僅失去正常的用人原則,也幹擾了君主行使用人去人的權柄;朋黨各抒政見,自我標榜,批評朝政,擾亂君主視聽,妨礙堅持既定的政策。所以他說“朋黨最爲惡習”。他反對的朋黨包括科甲出身官員的師生同年的宗派關系,因此宣稱,欲“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務期振數百年頹風,以端治化之本”。表明他爲澄清政治、醫治痼疾的決心。興利除弊的改革思想是雍正帝政治思想的一個內容,此外,他認爲“有治人無治法”,以爲好的君主和官吏就可以把政治辦好,這是他的基本觀念。他主張“爲政務實”,即從實際出發,踏實地辦事,這是他的思想靈魂。他主張施政嚴猛,要有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這是他施政的策略思想。在雍正帝的全部政治觀念中,興利除弊是其核心內容,因而是他爲政的基本特色。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橫征暴斂。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汙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征。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虧空,限三年之內如數補足,如限滿不完,從重治罪。
執政中期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准備對准噶爾部用兵,雍正七年(1729年),用嶽鍾琪爲甯遠大將軍,出西路,傅爾丹爲靖邊大將軍,出北路,進軍征伐。但前線連吃敗仗,雍正帝囚禁嶽鍾琪,屢換北路軍營將帥。到後來,雙方都打不下去了,開始談判。雍正帝消滅對方的目的沒有達到,究其原因,雍正帝、嶽鍾琪、傅爾丹等輕敵驕滿是重要因素。未出師前,雍正帝自稱:“選派將領,悉系鎮協中優等人才,揀選兵丁,率皆行武中出格精壯,殊非草率從事。”與西北用兵相配合,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雍正帝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指定充任,如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都是以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還有軍機章京,由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官員中選充。所有這些人都是兼職,他們的升轉仍在原衙門進行。因此,軍機處設立之初,“無專官”。軍機處沒有正式衙署,有值班房,在隆宗門內,靠近雍正帝寢宮養心殿,以便于軍機大臣被召見議事。無專官,無衙署,就使軍機處成爲一種特殊的機構。
雍正七年(1729年),發往西北軍營效力的前工部主事陸生楠,著《通鑒論》十七篇,論述封建、建儲、兵制、君臣關系、無爲而治等問題,涉及到當朝朋黨之爭等敏感問題。雍正帝說他“借托古人之事幾,誣引古人之言論,以泄一己不平之怨怒”,下令將其在軍前正法。也在軍前效力的監察禦史謝濟世,借著批注《大學》,“毀謗程朱”,對理學提出責難,雍正帝命在處死陸生柟時用其陪綁,以示懲誡。同年,發生曾靜遣其徒張熙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謀反的投書案,牽連到已故理學家呂留良,雍正帝遂大興文字獄,以作爲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手段。
雍正帝把他批閱過的奏折選擇一部分輯成《朱批谕旨》。他對臣工的谕旨,由張廷玉等紀錄編成《上谕內閣》、《上谕八旗》。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被後人輯爲《禦制文集》。
離奇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貴州古州、台拱的苗匪在邊境滋事,雍正帝命哈元生爲揚威將軍,統領四省官兵征討。又命果親王胤禮、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協同辦理苗疆事務。命刑部尚書張照、副都禦史德希壽幫辦苗疆事務。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貴州的苗民叛亂。
雍正帝在位時期經營了圓明園宮苑,常在圓明園與大內兩處居住。他青年時中過暑,以後就怕炎熱,故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爲棲身之所,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
雍正帝死後,根據他的秘密立儲方法,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繼位。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谥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雍正怎麽死的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清晨突然暴死在圓明園離宮中。官方記載說他是忽然發病身亡。作爲第一手資料的《起居注冊》中是這樣記載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下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下豫。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戌時(午後七時至九時)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寢宮發布遺诏給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龍馭上賓于二十三日子時(夜十一時至翌日一時)。由大學士宣讀朱筆谕旨,著寶親王繼傳。”
然而民間卻流傳著雍正遇刺身亡的故事。例如《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等記載說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刺殺了皇帝。呂留良文字獄于雍正六年發生。十年十二月,留良、葆中父子被處死。其親人也被嚴加處置,另一子毅中斬決,孫輩發配極邊爲奴。傳說四娘以宮女身份混入皇宮侍奉皇上,伺機行刺。還有傳說四娘在呂案發生後逃亡外地,練就一身功夫潛入宮內,以飛劍砍去清帝腦袋。還有人傳說除四娘外還有一位名爲魚娘的女子做幫手。即使下筆謹嚴的學者,在提到世宗死時,也會提及這些傳聞。但有人認爲這種行刺之說純屬謠言。首先,呂案發生後,其家人皆受罰,無漏網之魚。
其次,四娘根本不可能混進宮。雖然曾經也有過罪犯眷屬特別是15歲以下女子,沒收入宮爲奴,像株連在呂案中的嚴鴻逵、黃補,其妻妾子婦即服侍于功臣家,然而呂氏的孫輩在甯古土基成爲奴隸,犯大罪的人犯多是這樣下場。所以四娘不可能混入宮內。
還有,皇帝實際上一年之中的三分之二都駐跸在圓明園這個離宮。紫禁城內明令整肅,與有“亭台園林之勝”稱號的圓明園根本不可比較。因此,他“自新正郊禮畢移居園宮,冬至大祀前始還大內”,“蓋視大內爲舉行典禮之所,事畢即行,無所留戀也”。園內內閣及各部院等機構之規模宏大與大內不相上下。雍正二年起,便設護軍營,一個女子根本不能飛檐走壁,穿過晝夜的巡邏和森嚴的戒備,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皇帝。因而,雍正遇刺身亡的說法便受到了一定的質疑。
又有人認爲世宗既不是遇刺身亡,也不是壽終正寢,他可能是服丹藥中毒而亡。這是從宮中檔案等資料中推出的結論。世宗生前,在宮中曾蓄養了一些僧道異能之士,他死後第三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嗣主乾隆忽下了驅逐煉丹道士出宮的谕旨。
新君剛登基,尚有衆多事務待理,而緊急驅逐數名道士,這種做法確有奇怪之處,乾隆說其父視僧道如俳優,未聽一言,未服一藥,這顯然在爲父親辯解。否則又怎會突下逐客令?他又說這幾個道士早就該受驅逐,但爲何世宗容忍他們在宮中?乾隆如果爲的是崇正道、黜異端,就應該加以排斥,然而他卻沾沾自喜地稱:“朕崇敬佛法……仰蒙皇考嘉獎,許以當金法會中契超無上者,朕爲第一。”而且,還善待超盛、元日兩僧讓他們來京瞻仰梓宮。
驅逐道士的同日,乾隆另降一道谕旨谕令內監、宮女,告誡他們不許妄行傳說國事,“恐皇太後聞之心煩”,“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爲背法之人”,“定行正法”。此事也值得注意,“中毒身亡”論者認爲此事必與世宗橫死有關,否則爲何皇太後所見外間閑話會心煩。
雍正帝的死因被這種種說法蒙上了層層的神秘面紗,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