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英國的電信運營商真夠黴的。
前些日子,英國政府號召民衆居家辦公,沒想到,運營商網絡無法頂住壓力遭遇集體癱瘓。沃達豐、EE、O2、Three等運營商無一幸免,用戶無法上網,連打電話、發短信都不行。
沒想到“禍不單行”,剛剛經曆了網絡癱瘓危機的英國運營商,現在又遇到新問題:多個5G基站起火燃燒了,而且是人爲縱火的。
根據英國媒體報道,當地時間4月3日晚,伯明翰市一座高約21米的信號塔突然起火,當地消防隊員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將火撲滅了。同一天晚上,考文垂市的一座5G信號塔也起火了。
雖然起火原因還在調查,但據消防部門透露,基本上可以確認是人爲縱火。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地還有人因此去威脅運營商的員工。
英國媒體報道稱,5G基站被縱火焚燒或與之前網絡上流傳的“5G引發新冠病毒”謠言有關。
據外媒報道,今年3月一名叫Thomas Cowan“磚家”在一次峰會上稱,“每當一項全新的通信技術被引入,我們就會看到一場流行病。”
這名“磚家“表示,5G毫米波處于高頻段上,需要密集建設基站,帶來更強的輻射,從而對人體細胞造成破壞,進而造成新冠病毒。
這名“磚家”還給出了“佐證”:武漢是全世界第一個5G商用的城市,所以首先爆發;非洲基本上沒有新冠病毒,因爲非洲沒有建設5G。
不得不說,這位“磚家”真能“腦洞大開”,或者說“別有用心”。
在這之後,國外有些人“借題發揮”,又向華爲潑髒水,稱華爲在傳播病毒,“佐證”是歐洲疫情最爲嚴重的意大利使用了華爲5G設備,而且英國、西班牙、德國等等也是如此。
真是“神研究”、“神操作”,刷出了人類認知的新高度。
國外運營商、行業監管機構以及專業媒體,都對這名“磚家”腦洞大開的“研究結果”進行了批駁。
在最近的一項科學研究中,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得出的結論是,5G總體上對健康不構成威脅。之前,FCC也多次重申5G並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
邏輯層面
如果說毫米波5G引發疫情,那麽,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毫米波5G最早商用,中國至今尚未分配毫米波頻譜,更別提毫米波5G商用。
從邏輯和技術的角度而言,“5G引發新冠病毒”的結論都是太荒唐了。
即使不了解5G,也沒關系,因爲從邏輯角度來說,這位“磚家”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這名“磚家”說,5G毫米波會帶來更強的輻射,進而帶來新冠病毒。
如果按照這位“磚家”的理論,新冠疫情應該首先在大洋彼岸的MG發生,因爲MG的5G商用時間要早,而且是MG的5G主要是基于毫米波頻段部署和商用的。
目前全球5G在兩個頻段進行部署:一個是Sub-6GHz頻段,就是頻率小于6GHz的頻段,從450MHz—6GHz;另一個就是毫米波頻段,從24.25GHz—52.6GHz。
目前從全球來看,只有美國主要是基于毫米波開展5G商用,韓國、中國、歐洲等國,基本上都是基于Sub-6GHz頻段,尤其是中國,現在連毫米波頻段都還沒有劃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是在3.5GHz頻段進行5G建設,中國移動的5G頻段在2.6GHz和4.9GHz,中國廣電是在4.9GHz以及700MHz。
美國則不同,從一開始走得就是毫米波路線,美國兩大主流運營商AT&T和Verizon基于毫米波來提供5G服務,比如固定無線服務(FWA)。所謂所謂固定無線5G,就像現在人們將4G轉變爲WiFi接入使用一樣,在5G基站覆蓋範圍,用戶家中安裝轉換器,也可以將毫米波5G信號轉換爲室內高速WiFi。
美國運營商通過毫米波5G提供FWA接入服務,是爲了解決光纖寬帶入戶成本高的難題,這點和中國不一樣,中國光纖入戶的滲透率相當之高。但是毫米波5G的缺點非常非常明顯,那就是抗幹擾性極差,一張紙、一片樹葉都能遮擋信號,讓上網速率大打折扣。
總而言之,美國5G比中國商用早,而且所采用的頻段恰恰是這位“磚家”口中會帶來強輻射的毫米波。如果說毫米波5G引發新冠疫情,那怎麽可能是中國,怎麽可能是武漢呢?
技術層面
即使是毫米波,距離X射線這樣的電離輻射仍相距“十萬八千裏”,而且那些容易引起水分子、氧分子共振的頻段,毫米波也都“完美避開”。
這位美國“磚家”腦洞大開稱5G引發了新冠疫情,很荒謬。不過在這背後,5G輻射(尤其是毫米波5G)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國人民,大家都“談輻色變”,這才是更加讓人關心的事情。
去年5月,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就談到毫米波了,“到了毫米波,對微波轉播的高頻率幾千兆赫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物理知識,這個頻率其實對人體的危害是更大的。”這在當時引起媒體廣泛報道,不過後來張朝陽說“我收回這句話,自己只是看到一些報道,還需要專家進一步研究。”
連張朝陽這樣的互聯網大佬都擔心5G毫米波輻射,更別說普通民衆了。
這次,英國5G基站被火燒只是最新的故事延續了。去年,澳大利亞多個城市還掀起了抗議,要求停止推行5G的口號,打出的標題也是令人瞠目結舌,如“5G是致命武器”、“100倍輻射,100倍傷害”、“5G像無形的砒霜,可間接殺死你”等。
其實,輻射是個中性詞,因爲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比如太陽光、電燈、電視、電腦等等。
根據電磁波頻率的高低,電磁輻射又分爲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通常我們把波長小于100nm(納米),頻率在3×1015Hz以上的電磁輻射,稱爲電離輻射。宇宙射線、X射線、γ射线,都属于电离辐射。
而從頻率來看,移動通信電磁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即使是毫米波輻射,相距電離輻射仍有十萬八千裏的距離。
抛開“劑量”談電磁輻射都是在“耍流氓”。即使是電離輻射,如果把劑量控制在合理範圍也可以治病救人,就像醫院體檢時使用的CT、X光排片一樣。同理,正如平常食物、藥物吃過量也會讓人體不適或者帶來傷害一樣,非電離輻射“劑量”超標,也可能給人體健康帶來影響。所以,各國都對輻射“劑量”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而我國的輻射標准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標准。
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符合國家電磁防護規範的設備,會對人體産生不良健康後果,不論2G,3G,4G還是5G。
另外,國外那些說5G會對人體産生傷害的文章,聽起來很有道理,因爲其中提到“60GHz電磁波會吸收空氣中98%的氧氣,使得空氣被5G毫米波感染,肺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
這樣的說法其實有一定道理,無線電波在傳播時,大氣中的氧氣和水蒸氣會選擇性地吸收某些頻率的電磁波,導致電磁波的傳播損耗特別嚴重。其中,氧氣共振吸收影響的是60GHz和120 GHz附近的電磁波。
但大家要知道的是,5G毫米波並不“跑”在60GHz、120GHz上,3GPP組織協議規定的5G毫米波頻段則是從24.25GHz——52.6GHz,並沒有到達60GHz。
換句話說,5G毫米波頻段在劃分時,就繞開了60GHz、120GHz這些引起氧分子共振,還有22GHz、183GHz容易引起水分子共振的”危險路段“。從這點來說,大家不用擔心5G毫米波引發水分子、氧分子共振,進而威脅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