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黛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們從小都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害怕“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以及《安家》裏房似錦都有一個強勢的媽媽,有媽的孩子活的也像根野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有些家庭傳遞愛和溫暖,有些父母卻只傳承給孩子怨恨和傷害。讀了《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回想從小到大的成長曆程,才找到這些年來的疑惑和答案。
1.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錯,錯都是別人的”
“人格失調症則不願承擔原本屬于自己的責任,讓別人受罪;與外界發生矛盾時,把錯誤歸咎于別人,責怪別人。”
印象裏,媽媽經常和爸爸吵架,每次都是她噼裏啪啦的罵,爸爸默默聽著不出聲,她就逼著爸爸發表意見。爸爸,姐姐和我都被罵:一點用都沒有。
她罵爸爸只會使力氣幹活,人笨不會動腦筋,賺不來錢。其他事情爸爸都沒有主見,唯有種地他會據理力爭,因爲媽媽不種還要當指揮。媽媽不經常下地,到了播種季節,爸爸下地幹活,她就跟著去視察。然後指點這塊地種什麽,那塊地種什麽,若爸爸有了不同意見,就在地裏吵起來。結果常常是媽媽恨極大罵一通,把爸爸各種貶損,然後說嫁給爸爸怎樣吃苦,怎樣爲家裏操勞。家裏沒有她早就過不下去了。
媽媽不止跟家人吵架,也跟周圍的鄰居吵架。細數這些年,左鄰右舍她都吵完了。我們不懂爲什麽會吵起來,也不理解她說的“別人不講道理,欺負她”。別人菜園邊的一棵樹,她拿著斧頭去砍,別人全家武力阻止了她,她罵了我們一個晚上,說姐姐和我不該阻止她去砍,罵我們沒去幫忙。
別人家放牛,牛嘴饞吃了地邊的幾顆菜,她和別人吵,還罵爸爸沒用沒采取措施。
她常振振有詞:我從來沒有錯,錯都是別人的!我都是被逼的!
“人格失調症患者口頭禅則爲“我也沒有辦法”“我不得不”“我不可能”等,他們固執且認爲錯在別人,不讓步且不吃虧!他們頑固地認爲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禍首。”
農村裏攢錢不易,建房子不容易,一般一輩子建兩次房子。我們家不一樣,15年前,就已經建第三次。她說要賣房子就必須賣,說要建房子就必須建。原因很多:住在原來的房子別人笑話,別人說話吵架影響到她,房子風水不好,對她身體不好,她沒辦法,被逼無奈,住不下去了。
我們覺得不可思議,房子是不動的,人只要轉變思想就可以了,她就罵我們逼她去死,不體諒她的苦,不理解她,心狠,在家撒潑,一哭二鬧三上吊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曾因爲跟姐姐吵架跑去喝農藥,自然是沒成功的,可她做樣子也嚇倒了我們。也曾跟爸爸吵架自己找件舊衣服說要上吊。姐姐和我上班時,都曾接到過她電話,接了就傳來一陣臭罵。
結果,15年前的春節回家,卻發現走錯門,房子到底被她賣了。她說:你爸賣的。
這幾年,她又在分別慫恿,命令姐姐和我回家建房子,我們拒絕了。
2.從小到大被罵”沒用“,長大果然很沒用
“人格失調症患者責怪別人,首當其中的就是他們的子女。他們不履行作爲父母的責任,不給孩子必要的愛和關心,通常指責孩子。孩子無法理解這種指責多麽不合理,于是就歸咎于自己,由此成了神經官能症患者。”
她總是說:要不是爲了你們兩個,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小時候聽到這句話我們心裏很害怕,生怕成了沒媽的孩子,她讓怎麽做就怎麽做,怕惹她不高興。爸爸也一直這麽教育我們。相比別人家孩子,我們從小就很聽話。
從小我就很自卑,我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媽媽曾端詳我的臉,說我眉毛太淡了,下巴太短了,顴骨太高了,眼睛大可是雙眼皮容易老……做家務沒有一次都得到表揚的。唯有學習,每次考試都莫名考到前幾名,期末能拿個獎狀回來,這是她向別人炫耀的資本。她到現在都覺得,我小時候的獎狀,是她的功勞:考試的那天早上給我沖了一碗蛋花。
我性格懦弱,逆來順受慣了,已經沒有選擇的能力,看不見自己的優點,潛意識裏覺得不配得到更好的。糊裏糊塗的結婚生娃,將就著過日子。
“父母有人格失調症狀,孩子也會出現人格失調活神經官能症,上一代的問題影響下一代的成長,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姐姐不一樣,從小就跟她對著幹。媽媽說姐姐從小就犟,動不動就哭個不止,是專門克她的。我不覺得克她,只羨慕姐姐能表達自己的不屈和不平。
姐姐從小成績不好,老是挨罵。她長大後告訴我,她挺恨我的,爲什麽要乖乖學習。她還恨我太聽話,不反抗,顯得她太獨特老是一個人挨罵,不公平。
姐姐初中開始叛逆,媽媽就“管不住了”,到家兩個人就吵架。往往是兩個人對著哭,誰哭的厲害,說的話狠,那一場就誰贏。但自從被媽媽要喝農藥威懾住,姐姐開始有所畏懼,約束自己不要太囂張。
姐姐結婚,找了城裏人,媽媽去過那家之後就不同意,說人家瞧不起她。姐姐堅持要嫁,跟媽媽吵:是你結婚,還是我結婚?一句話堵住媽媽的嘴。
婚後兩人並不幸福,公婆待姐姐很好,姐夫卻眼高手低,天天在外應酬卻沒有收獲。媽媽聽說後三天兩頭跑去城裏,對姐姐的公婆說些不顧忌的話。姐姐的公婆頗有意見,不顧公婆挽留阻攔,姐姐離了婚。
媽媽早就看中了隔壁村的一個未婚小夥,當即找了七大姑八大姨輪番上陣,勸說姐姐答應嫁這個。姐姐問媽媽看中人家什麽,媽媽說:老實,聽話,將來肯定會對我們好。姐姐心中抗拒,距離太近,更擋不住媽媽時常來往。于是她拒絕了所有來說合的人,去了異地找工作。
3.“家和萬事興”終成一場夢
“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爲問題。”
姐姐在工作的城市遇到了合意的人結婚了,不常回家,遠離媽媽的幹擾,過的平靜幸福。
我雖懦弱,婚後媽媽對我的苛責,口不擇言的謾罵,一而再的趕我走,也讓我愚孝的心漸漸結冰。我隨老公在遠離家鄉的城市租房,帶娃。
兩個女兒都走的遠遠的,脫離了媽媽的管控,媽媽不滿意了。在老家天天生事,老打電話來,不是哭,就是罵。罵我們不孝順,大半輩子辛辛苦苦生養我們,我們卻冷血無情,歹毒不孝,不在身邊伺候。
然而我們都有年幼的孩子要照顧,好不容易逃離,不想遵從她的意志,把孩子放在老家讀書。再者,農村的小學教育條件有限,媽媽的情緒不穩定更比從前,不想讓孩子重複我們小時候的經曆。
這輩子,她把爸爸死死的攥在手心裏。在爸爸面前,她的眼淚是最大的武器,若眼淚不管用,她拿刀來割手腕,躺床上餓兩天不吃飯。頤指氣使,動辄謾罵是家常便飯。早些年爸爸還幻想著她會改變,“家和萬事興”的信念讓他忍受折磨大半一輩子。
這幾年,我們不在家,媽媽變本加厲的嚴控,就連爸爸出門她也要跟著;別人和爸爸說話,她要追根問底;爸爸掙回來的錢,上繳給她後,就再也要不到。爸爸終于明白:這輩子想要改變媽媽是不可能的了,無論做什麽,她永遠都不會滿足。
爸爸也不再勸我們聽從媽媽的,什麽都要依著她,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
4.走出父母的陰影,讓自己”重生“
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里说,很大程度上,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真正的主动权,在我们手中。或许无法选择家庭,但走什么路,做什么事,成为什么人,都由自己决定。
小時候對媽媽百依百順,長大缺乏個性,沒有主見,工作碌碌無爲。我們也曾恨過媽媽,鼓勵爸爸離婚。然而爸爸不同意,覺得離婚不好聽,甯願維持一個表面完整的家。可惜,跟媽媽心理對抗的這麽多年,媽媽花樣百出,我們窮于招架,受傷的還是我們。
當孩子逐漸長大,有時會猛然發現: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怎麽那麽熟悉?越是對抗媽媽,媽媽的痕迹就越深。“長大以後,我們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那個人”。
家庭是傳達愛和溫暖的地方,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我們的出發點都只有一個——愛。
爲了孩子的正常成長,也爲了放下多年的心結,我們努力掙紮著走出父母的陰影,重新塑造自己的內心,努力成爲自己想要的樣子。
1.生怕孩子走我們的老路,開始看書學習,聽育兒方面的課,看情緒控制方面的書,學著接納自己,跟自己心平氣和的對話。
2.我們跟媽媽是不同的,感謝媽媽讓我們讀書,我們找到了自己問題的根源,30多歲才開始學著驅趕內心的自卑,培養自信,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3.學著放下心裏的怨恨,讓自己與父母和解。不再像祥林嫂一樣對著朋友訴說自己的不堪,不再想起媽媽就沮喪流淚,也不再憤怒她爲何不像她人的媽媽那樣溫柔賢惠。父母就是父母,無法改變,就接受家裏的不美好。
4.家和萬事興,爸爸的夢想未能實現,那我們就努力打造自己的和睦小家庭。時常接他來和平的小家裏享受天倫之樂,緩解緊張疲憊的神經。
5.不再對父母抱有期望,他們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心願和滿足。媽媽絮絮叨叨的訴說,也不再難以入耳,靜靜的聽著,偶爾安慰,也不再是難事。回去家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跟爺爺奶奶愉快親熱,快樂玩耍,表面和平,不涉及深入的問題。
6.守住自己做兒女的本分。父母沒有拿錢出來買房子,不給你帶孩子,那是他們的自由,我們的生活自己親手努力賺,過成什麽樣就是什麽,不奢求幫助,做最大的努力,就心安。
我是林黛,記錄那些年經曆過的農村生活。歡迎你的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