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總是這麽難嗎?曆史上30個庚子年都發生過什麽?
有這樣兩組文字,它們的排列組合,曾被刻在甲骨上,曾被寫在曆代的史書上,也曾被認定是每個人的命運密碼。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著十二生肖。天幹地支結合分別爲甲子,乙醜,丙寅……以此類推,循環一個周期是六十年。正是人們常說的,六十年甲子一輪回。今年是庚子年,因爲曆史上的庚子年恰巧發生了些特殊的事件,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庚子年的預言、庚子之災、庚子大坎、庚子輪回的說法,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不太好。庚子年真的總是這麽難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曆史上的庚子年,都發生過什麽吧!
漢朝庚子年大事記 公元100年43歲的許慎終于大體編成《說文解字》,但二十一年後,他才完成最後的定稿。爲編成這部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他大概用了三十年時間。而23歲的張衡,此年由洛陽回到南陽,擔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並在這一年寫有《同聲歌》。
邂逅承際會,得充君後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湯。不才勉自竭,賤妾職所當。綢缪主中饋,奉禮助蒸嘗。思爲苑蒻席,在下蔽匡床。願爲羅衾帱,在上衛風霜。灑掃清枕席,鞮芬以狄香。重戶結金扃,高下華燈光。衣解巾粉禦,列圖陳枕張。素女爲我師,儀態盈萬方。衆夫希所見,天老教軒皇。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去年,他寫的是《定情賦》。 公元160年在山西,關羽出生,在常山,顔良出生……而文醜,前一年已經出生。多年以後,他們會因某種奇妙的緣份聚合到一起,白馬坡關羽斬顔良、演義裏關羽刺文醜…… 公元220年
完整過了一個甲子的關羽,和兒子關平于臨沮被殺……接著曹操也死了。
曹操死了以後,曹丕加快了步伐。十月,早已名存實亡的漢獻帝劉協被迫派禦史大夫張音,帶著符節、捧著皇帝玺绶以及诏書,請求魏王曹丕做皇帝。曹丕按慣例三讓之後,接受了,定國號爲魏。大漢天下分崩爲魏、蜀、吳三國。
這年曹植29歲。從此由一個優遊任性的貴族王子,變成遷徙流傳不由自主的“轉蓬”之身,他的《野田黃雀行》就寫在這一年。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鹞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這是三國鼎立時代的正式開始。但整整一個甲子之後,三國將全部崩塌,進入有故事、有名士的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庚子年大事記 公元280年三國中堅持最久的吳國被西晉滅了。在這之前,蜀和魏已先後滅亡。蜀亡于魏,魏亡于自己的權臣司馬氏。四月,吳國的亡國之君被晉武帝封爲歸命侯。宮宴上,晉武帝調笑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挺喜歡唱爾汝歌的,唱一個來聽聽呗?”孫皓立刻端起酒杯道:
昔與汝爲鄰,今與汝爲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世說新語》對此的評價意味深長:帝悔之。 公元340年琅琊王家的王羲之,把自己在山南金輪峰下建的習字別墅,獻給西域高僧達摩爲寺,寺名''歸宗'',是廬山建立最早的寺廟。王羲之不止一次舍宅爲寺,十四年以後(就是寫完《蘭亭序》的後一年),他又一次舍宅爲會稽的嘉祥寺(王書聖的房産真多)……這時候,琅琊王氏對晉朝廷的控制已經減弱,權力被颍川庾氏所把控,而將來,還會有谯國桓氏、陳郡謝氏陸續粉墨登場。
公元400年權臣、軍閥輪番登場的東晉大亂了。司馬道子父子發兵討伐桓玄,卻被桓玄反殺,桓玄不依不饒直打進建康。36歲的陶淵明,原在江陵任桓玄幕僚,桓玄破建康後,陶淵明從京師回到柴桑,寫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
其一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溫顔,再喜見友于。鼓悼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塗。凱風負我心,戢?守窮湖。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誰言客舟遠?近瞻百裏余。延目識南嶺,空歎將焉如。其二自古歎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崩浪貼天響,長風無息時。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詛有幾?縱心複何疑。
中原大亂中,敦煌太守李暠在敦煌建立了西涼國。而61歲的法顯,這一年走到了樓蘭,他驚訝地發現,曾經輝煌五百年的樓蘭,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廢城。從此,樓蘭的消失成了亘古之謎。
公元460年在北魏,佛教領袖''沙門統''昙曜奉旨開建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雲岡石窟。在西域,柔然滅了最後一個匈奴政權——北涼,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在南朝,祖沖之采用劉徽的割圓術,算得π值为3.1415926,這是世界上獲得的第一個算到小數點後7位的圓周率。我們小時候都背過:山巅一寺一壺酒,爾樂苦煞吾,殺不死,樂爾樂……這就是圓周率,目前圓周率算到小數點以後多少位呢?幾萬億位。 公元520年6歲的孝明帝當北魏皇帝已經五年啦,可他還只是11歲的孩子,所有大權,都掌握在他的母親胡太後手裏。這年北魏出了一點小小的亂子。領軍元乂和長秋卿劉騰借故發動政變,殺掉元怿,囚禁胡太後。但胡太後又把大權奪了回來。有顔值、有腦子、有手段、有野心的胡充華,也很有才情,《楊白花歌》就是她所作: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闼,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
公元580年走馬燈似換皇帝的北朝走到了這一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這是北朝的最後一年。一年以後,楊堅將登上帝位,改國號爲隋。天下一統的時候將再次到來。只是隋的命數太短,短到撐不夠一個甲子,便被唐所代替。而唐,將走過五個庚子年。
唐朝庚子年大事記 公元640年180年的高昌古國終于撐不住了,亡在唐朝大將侯君集手裏。大唐開啓了它光耀萬方的時代。吐蕃贊普棄宗弄贊(松贊幹布)派遣相國祿東贊向唐太宗獻黃金五千兩,以及數百件珍寶做聘禮,請求娶公主爲妻。他成功了,一個16歲的宗室女子被封爲文成公主,次年將遠嫁吐蕃……這個求婚場面,被大臣閻立本畫了下來,成爲千古流傳的十大名畫之一,那就是《步辇圖》。
唐 閻立本步辇圖 公元700年武則天77歲了。六月,則天大帝改控鶴監爲奉宸府。改不改其實沒啥不一樣的。還是熟悉的歌樂,還是那些俊美的少年。諸少年中最俊美的張昌宗,常常穿著羽衣,乘木鶴于控鶴監中爲則天大帝吹笙,則天大帝則命朝中文士賦詩以美之。這場面,不知是太美還是辣眼…… 公元760年李白60歲了。秋天他到了浔陽,再登廬山,決意遊仙學道以度余年,有詩《廬山謠贈盧侍禦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挂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淩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爲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同樣60歲的王維仍在長安,笃信佛教,與僧人、居士多有交往。49歲的杜甫呢,開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營建草堂, 並寫下著名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公元820年42歲的元稹在朝中做祠部郎中、知制诰,起草了令狐楚的貶谪文書。令孤楚被罷相、貶出長安。途徑洛陽時,令孤楚與劉禹錫會面。這時候,49歲的劉禹錫正在洛陽丁母憂。這年柳宗元已死,劉禹錫接到柳宗元的遺書與訃告,中心惘然。53歲的韓愈也收到了柳宗元的訃告,爲柳宗元寫了《柳子厚墓志銘》。49歲的白居易在長期貶谪之後,自忠州召還,寫下《我身》:
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秋霜剪根斷,浩浩隨長風。昔遊秦雍間,今落巴蠻中。昔爲意氣郎,今作寂寥翁。外貌雖寂寞,中懷頗沖融。賦命有厚薄,委心任窮通。通當爲大鵬,舉翅摩蒼穹。窮則爲鹪鹩,一枝足自容。苟知此道者,身窮心不窮。
中唐的才子們都老了。而晚唐的才子溫庭筠,這年才剛剛9歲,因爲父親去世,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公元880年朝廷終于答應給黃巢封個天平節度使的官,但是晚了!黃巢的農民大軍直指長安,田令孜率神策兵五百人擁僖宗逃離長安。長安城大亂。城破的時候,韋莊因爲應舉不第正暫時滯留在長安,他與弟妹失散,自己又生病臥床,兩年以後才離開長安逃往洛陽。又一年後,他回憶亂中的長安,仍然心有余悸,于是寫成長安之亂的《秦婦吟》。但亂後仍是亂,多年以後,韋莊終于決意去唐入蜀,做了蜀的丞相。那時候,天下已亂,將亂成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庚子年大事記 公元940年後蜀官衛尉少卿趙崇祚編成《花間集》十卷。《花間集》收錄溫庭筠以下晚唐、五代詞十八家,當然,其中也有很多韋莊的詞。後來歐陽炯爲《花間集》寫了序,在序裏,他說:這些亂世裏的詞“镂玉雕瓊”“裁花剪葉”,豔美無比。而與這些镂玉雕瓊的詞同時存在的,是一個烽火橫肆的亂世。直到,這亂世被趙匡胤收攏成大宋。宋朝庚子年大事記 公元1000年柳永十七歲,在福建崇安家裏。可能是在這一年,柳永讀到無名氏的《眉峰碧》:“整破眉峰碧,纖手還重執。鎮日看來未足時,忍便使,鴛鴦只。薄暮投村驿,風雨愁通夕。窗外蕉芭窗裏人,分葉上,心頭滴”。據說柳永從這首詞裏,悟到了作詞章法。 公元1060年這年正月,丁憂三年的蘇轼跟著父親蘇洵、帶著弟弟蘇轍回到汴京,他們過荊門、渡漢水、到襄陽、遊萬山,經鄧州、唐州、葉縣、許州,一路上結成父子三人的《南行後集》。二月抵汴京。這年,蘇轼25歲,蘇轍22歲。北宋政壇、文壇的兩顆新星,正冉冉升起。
公元1120年南方的睦州青溪,爆發了一次7.8級的官逼民反大地震——方臘起義了。方臘起義的時候,周邦彥正好在睦州。他只好北渡長江,暫居揚州,《瑞鶴仙》就是這一年寫的。
悄郊原帶郭,行路永,客去車塵漠漠。斜陽映山落,斂馀紅、猶戀孤城闌角。淩波步弱,過短亭、何用素約。有流莺勸我,重解繡鞍,緩引春酌。 不記歸時早暮,上馬誰扶,醒眠朱閣。驚飙動幕,扶殘醉,繞紅藥。歎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任流光過卻,猶喜洞天自樂。
這年嶽飛18歲,還在真定府湯陰縣裏。31歲的韓世忠以偏將身份,參與鎮壓方臘起義,隨後又在燕山等地以劣勢兵力與敵軍作戰。他們都不知道,在內有民亂、外有金兵的夾擊中,北宋最多只剩下七年時間了。七年以後,他們將爲南宋的半壁江山浴血奮戰。
宋·赵佶·瑞鹤图
公元1180年湖南帥臣辛棄疾,爲加強地方鎮壓''盜賊''的力量,募兵一千八百人,加以訓練。同年冬,南宋孝宗爲這支兵力賜名湖南飛虎軍,遙隸步軍司。此年前後,辛棄疾在湖南耒陽道上遇到故友張處父,傾蓋相接,把襟話舊,寫下《阮郎歸 耒陽道中爲張處父推官賦》相贈:
山前風雨欲黃昏。山頭來去雪。鹧鸪聲裏數家村。潇湘逢故人。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寫下少年鞍馬塵、儒冠多誤身的時候,辛棄疾不知道,滅亡南宋的不是金,而是蒙古。 公元1240年這時候,蒙古已滅了金。金亡後,元好問長期奔波,棲棲遑遑,此時方才在家鄉秀容安頓下來,著手准備編寫《金史》。元好問有才,耶律楚材曾傾心結納他,但他已無意出仕。有意思的是,元代的經典文體——曲將在他手中草創而成。它們將在唐詩宋詞之後,在元的時代裏璀璨競放,後人稱爲元曲。
元朝庚子年大事記 公元1300年雜劇大家關漢卿可能卒于這一年。關漢卿曾是金國太醫院尹。金亡以後,關氏一家可能都在安國縣伍仁村安身,後來又遷往燕京,在燕京,關漢卿曾肆意歡縱——”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他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日後雜劇在他手中搓圓捏扁,任意揮灑,他竟然玩成了一個元朝雜劇之父。 公元1360年趙孟頫之子趙雍卒。趙雍是趙孟頫的大兒子,趙氏一家三代,出了七個大畫家,其中就有趙雍。
元 趙雍 孤鶴橫江圖60歲的倪瓒仍然題寫不辍,二月寫《竹梢》並賦七律一首。三月題趙榮祿《與覺軒六簡》。閏五月作七言律詩贈江陰許君震。十一月又爲雲岡道師于長州邑東之衍慶院作《怪石叢篁圖》。那時候已是元的末世。難以想象倪瓒這樣生有潔癖的人,是如何在這末世的腌臢裏活下來的。但他活了下來,並且靠意志力''只傍清水不染塵'',表示決不做明朝的官。明朝庚子年大事記 公元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明朝已立國五十余年,位于北京的皇城內廷宮殿的正宮門——乾清門,終于建好了。從那時候開始,被我們稱爲故宮的這座城,拉開了六百年的城門。 公元1480年嚴嵩出生。二十五年後,他將金榜題名,逐漸走上權臣的道路,專擅明朝國政達二十年之久。 公元1540年這一年,陳淳寫下行書《前赤壁賦》。在''吳門畫派''和''心學''影響下,明代中期的繪畫有了更多突破,水墨寫意的大家應時而生,他們就是徐渭和陳淳,徐渭是青藤,陳淳是白陽。 公元1600年年僅40歲的袁宗道去世。袁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並稱''公安三袁'',是明後期''公安派''的領袖人物之一,寫文章反對複古擬古,主張不事模擬,率真自然,因爲喜歡白居易和蘇轼,他給自己的集子取名《白蘇齋集》。袁宗道若再多活44年,就會見到清人破關直入,取明而代了。幸好,他沒那麽長壽。
清朝庚子年大事記 公元1660年清朝廷下令嚴禁江南士子結社訂盟,但民間卻禁而不止。十月,朱彜尊往山陰,成爲浙江甯紹台道甯琬的幕府。他在梅市祁氏兄弟家遇見魏耕,寫了《梅市逢魏璧》詩勸其振作:
前年逢君射襄城,山樓置酒歡平生。淳于一石飲未醉,孟公四座人皆驚。今年逢君梅福市,潦倒粗疏已無比。寒暑推移六七年,眼前貧賤猶如此。悲君失意成老翁,況複奔走隨西東。攬鏡不知頭盡白,逢人先說耳初聾。山陰祁生賢地主,好奇往往相傾許。豈無上客朱與姜,齊向高堂飯雞黍。哀絲急管何其多,酒酣坐起舞婆娑。魏生魏生奈爾何,百年強半成磋跎。天生汝才豈牖下,何爲抱膝徒抱歌。
時屈大均亦到山陰,一起參加祁氏兄弟的反清活動。這年鄭成功、張煌言率水陸大軍再度北伐,錢謙益欣喜若狂,慨然賦詩作《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己亥七月初一作》。但北伐再度失敗,他心意蕭沉,痛感''敗局真成萬古悲''、''苦恨孤臣一死遲''。 公元1720年在江南士子的切齒痛恨中,清卻又有了大動作。康熙帝第二次用兵西藏,並在驅逐准噶爾部出西藏後,在平逆將軍延信的主持下,著手進行西藏政權的體制改革。 公元1780年康乾盛世已有七十余年了。是年乾隆從京師出發,開始第五次南巡,以展示他的文治武功,扈從的有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台吉、直隸官員、回部郡王台吉、四川土司等。但康乾之後的清帝王顯然沒有這等排場……別說南巡了,就快有外國人來巡清的土地了。
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大清古老封閉的大門被強行打開。 公元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義和團''縱火焚燒教堂,隨即慈禧太後對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國宣戰,八國遂組成侵略聯軍,于1900年6月,進攻北京。慈禧和光緒穿上漢人衣服逃離北京,清軍敗退,清廷開始一連串的議和和賠款。這是1800年裏,其中30個庚子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