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已經有40多年了,目前正在火星執行任務的是“好奇號”好奇號發射的時候,小編還是個高中少年,如今8年過去了,好奇號還在火星表面漫遊,而當初的人,卻都已經改變。
目前好奇號的工作狀態依舊穩定,這麽多年來,算上好奇號在內,人類一共發射過46次火星探測任務,其中失敗的次數差不多有一半。比較出名的火星探測器除了好奇號以外,還有勇氣號,機遇號,鳳凰號等。2019年7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透露:中國將于2020年7月通過火星衛星、火星著陸器、火星車聯合探測火星。
那麽在已經探索的這40多年裏,我們在火星上到底有哪些重大的發現呢?
火星上的“水”
從火星日常的照片來看,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那是個幹旱的星球。但是從一代代的火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結合看來,科學家們相信火星的遠古時期是存在過海洋和湖泊的,那時候的地球上還沒有人類這個物種。
科學家們期望在火星上找到大量的水源,並認爲,假如好奇號或者別的火星探測器能夠找到大量水源的話,這將會爲人類接下來的火星載人登陸乃至未來的大規模的火星移民提供巨大的幫助。
天遂人意,歐航局在火星的北極圈內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冰水湖泊,經過計算,科學家們發現這個長約83公裏的隕石坑裏大約有1.8公裏厚的冰水。這個發現讓人們松了一口氣,這將大大降低人類殖民火星的難度。
火星生命的研究
科學家們興認爲,在遙遠的過去,火星也曾是個適宜居住的行星。如果這個推測是真的,那麽就會有一個事實:即使這些生命現在已經全部消失了,但是組成這些生命的化學元素一定還存于火星。
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的發現剛好證明了這一點,探測器在火星的土壤中雖然沒有直接發現生命,但是卻找到了構成生物遺傳物質的基本化學元素:硫、氮、氫、氧、磷、碳等。不僅如此,隨著對一些墜入地球的火星隕石的研究,科學家們還發現了火星微生物的化石,這些證據足以表明:火星過去真的存在過生命,甚至還有可能出現過與地球上類似的植物生命。
火星的大氣與季節
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此前傳回過多組照片,而其中一些就恰好捕捉到了火星在季節交替時的天空情況。火星的天空中也布滿了薄薄的雲層,這與地球上的情形十分相似。但是與地球不同的是這些雲的成分,地球上的雲霧主要是水,而火星上的雲則是二氧化碳在冬季凝結後到夏季升溫後形成的。
這種二氧化碳雲一般頻繁出現在火星的赤道區域,這時候火星的大氣密度會比平常的的時候大一點,因此火星的夏天更加適合探測器著陸。因爲更大的空氣密度能夠提供更大的升力。
火星上的火山運動
從規模上來看,火星擁有全太陽系內最大的火山群,但是很遺憾,這些火山都是死火山,並且有證據顯示,正是這些火山的死亡直接導致了火星內核的冷卻。
但是最新的觀測證據卻顯示出了一些異常,火星軌道探測器先後多次拍到了在火星火山口冒出來的濃煙。這個發現實在是令人歡喜,這意味著火星的內核現在依舊沒有冷卻,這些火山的複蘇就是最大的證據。這意味著火星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星球,科學家們甚至還對在火星火山的地表下尋找特殊生命形式抱有巨大的希望。
火星上的藍色天空
我們知道地球的天空是藍色的,主要是因爲太陽光在大氣層中産生了折射,一般來說,一顆星球上,大氣環境越幹淨,它的天空就會月藍。
科學家們通過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驚奇地發現,原來火星的天空也是藍色的,不僅如此,火星上的日落與地球上的日落也是驚人的相似。爲何會如此呢?這是因爲火星的大氣折射光線的原理與地球上是一樣的。
這裏有人就要問了,那爲什麽我們從太空中看火星的時候火星是一顆紅色的星球呢?那是因爲火星的空中主要漂浮著黃色的塵土顆粒。
火星上的日食天象
我們知道,地球只有月球這一顆天然衛星,而火星雖然個頭不大,但是確有兩顆衛星。不過這兩顆衛星極小,距離火星也很近。經過觀測計算,其中體積較大的火衛一距離火星只有9400公裏,只有地月距離的1/40,火衛一繞著火星飛一圈只需要7.65個小時,因此在一個火星日中,探測器能夠多次看到火衛一。
此前,好奇號探測器就曾拍攝到火衛一從太陽面前經過的樣子,這相當于是火星上的日食,這是人類首次看到的外星球日食情況。科學家們發現,這個現象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爲火衛一的運行軌道正變得越來越低,其最後會墜落到火星的表面,這意味著如果人類想要移民火星,就需要及時考慮到來自未來火衛一的威脅。
人類的火星探測史已經有40多年了,可以這麽說,人類對火星的了解僅次于人類對地球本身的了解,但是直到今日,人類對于火星依舊有太多的疑惑。火星的磁場爲何消失?火星上的大量水資源去哪了?人類可不可能最大程度地依靠火星自身將火星的環境改造成地球的樣子?
上面這些問題僅僅依靠無人探測器是無法解決的,必須要宇航員和科學家踏踏實實地進行實地考察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因此,NASA提出了一個驚天大計劃,要在2028年之前登陸火星。
雖然有人認爲NASA的火星任務並不單純,但是不管怎樣,只要人類能夠實現這個目標,這就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