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瑞安一對劉姓夫婦離鄉謀生,來到江蘇宜興並紮根當地。如今他們的孫子劉先生也已50多歲了,想找到瑞安的劉氏族人。4月2日本版第3版刊登了這則消息,文中劉先生僅提供了其爺爺劉玉桃、奶奶吳英娣的名字等有限信息,具體來自瑞安哪裏並不明確。幸運的是,消息見報的當晚,記者就接到湖嶺村民劉德成的來電,稱劉先生要找的劉姓族人就在他們村,其族譜上有記載。
村裏老報賬員記得“劉玉挑”這個名字
今年71歲的劉德成曾在前大村(現並爲前坑村)當了20年的報賬員,一直有訂閱《瑞安日報》的習慣。4月2日吃過晚飯後,劉德成像往常一樣拿起《瑞安日報》閱讀,看到了這篇尋找劉氏族人的報道。報道中提到“我爺爺名叫劉玉桃,還有一個名字叫劉阿挑……”劉德成第一反應就是“這難道是我們村的劉玉挑?”
族譜上記載著劉玉挑的名字
當即,劉德成翻出族譜,找到了“劉玉挑”這個名字,裏面記載,他是從家鄉搬遷出去了,移居廣德州(今安徽宣城市廣德市),同時後一頁也記載他兒子、孫子的名字。孫子的名字中有一個清字,還有出生年月,居住地是江蘇宜興。
“你能否問下劉先生,他的名字中是否有個清字,是不是兩兄弟?”劉德成給記者打來了電話,希望能再核實一下,因爲族譜上記載的十分簡單,只有記錄人名,其余的家庭信息均沒有。
記者給雙方互相傳遞線索,並進行比對。劉先生說自己叫劉連清,有個“表哥”過繼給父親,但這個哥哥沒有生活在一起,聯系的比較少。
經過線索比對,互通電話後,劉德成肯定劉連清的祖籍在湖嶺鹿木。劉德成說,以前村民寫書信,或者讀信都是找他來寫、寄、看。二三十年前,劉玉挑的弟弟曾找他寫信給遠在江蘇的劉玉挑的兒子,因此他對這個名字印象深刻。記得當時是因爲要修族譜的事情聯系他們,只可惜沒有收到回信。
爲何劉連清名字會出現在族譜中?
劉連清名字會在族譜中
“2017年再次修族譜,我們平陽的族人外出尋找江蘇等地的同族人,曾找到劉連清的哥哥,因此記下了他們的名字,但是比較簡單,只有名字,沒有其他家庭成員的信息。”劉德成說,鹿木的劉氏族人,祖上是從福建搬到蒼南(當時屬于平陽),又從蒼南到湖嶺鹿木,搬到這裏已有百年以上。
“他們一家人輩分很高,我71歲,比劉連清還小一輩呢。”劉德成說。
“劉玉挑是我親大伯,如果沒找來,我都不知道”
有了劉德成的確認,劉連清找族人的事就變得十分順利。劉德成當晚就聯系上族人——目前與劉連清血緣最近的親戚,也就是小爺爺的兒子,應該喊堂叔的劉傳忠。
“太意外了!聽到這個消息,我才知道還有一房親戚遠在江蘇。”劉傳忠說,他很少翻看族譜,根據族譜記載他父親是三兄弟,父親最小,大伯劉玉挑如果在世應該120歲以上,還有一位二伯不知在哪裏。劉傳忠聽村裏年長的老人說,當年生活艱苦,大伯20多歲去江蘇“種山”,一直沒有回來,後輩不知情就沒有了聯系。
“現在我們已經聯系上了,等疫情一結束就見面。”劉傳忠說,父親92歲過世,之前也沒有對後輩提及大伯一家的情況,以至于他們都不知道,爺爺的墓,也就是劉連清太爺爺的墓,以前一直都是他父親帶著後輩去祭拜,如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
“激動高興,終于找到自己的根”
“很激動,很高興!終于跟族人們聯系上了,我們還通了視頻電話。”劉連清第一時間聯系上鹿木這邊的族人,有些年齡相仿,輩分卻相差一輩,劉連清54歲成了家族裏的“小輩”。
視頻通話截圖
聯系上同族人後,劉連清很激動,給記者發來了視頻截圖:“你看,這是我堂哥,我們還挺像的吧。”劉連清說,自從聯系上後,他們經常微信互動,聊聊家常,還給他發去族譜的內容,看到一代代延續,一個大家族隨著劉連清兄弟姐妹的“回歸”,變得更加龐大。
“我太幸運啦!終于知道自己來自哪裏,我想等疫情結束,回鄉來看望他們。”劉連清在幼兒園工作,現在疫情不方便走動,學校也在准備開學的事情,他與族人們只能“雲見面”以解喜悅之情,更期待見面相聚的一天。
在劉連清聯系上本報尋族人之前,他曾通過網絡尋找過族人,可惜沒有下文,也聯系過塘下鮑田劉氏宗祠,當時有人回複他說不是。他一度茫然無從找起,最終找到本報幫忙,成功圓夢,找到家鄉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