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⒈
原以爲2020只是開局困難,沒想到中國陪著世界打疫情下半場的時候,才知道:
今年是一關比一關難。
隨著各國疫情水深火熱,封城令、封國令接連下達後,糧食也成了“老大難”。
越南宣布停止出口大米;
塞爾維亞停止葵花籽油和其他農業物資出口;
哈薩克斯坦停止小麥、胡蘿蔔、糖和土豆等農産品的出口;
埃及宣布未來3個月停止各種豆類産品出口。
就連“天不怕地不怕”的戰鬥民族俄羅斯都每周評估情況來決定是否出台糧食出口禁令了……
聯合國糧農組在前些日子憂心忡忡地呼籲,疫情可能會引發糧食危機。
並且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糟糕情況預計將在4月和5月出現。
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已經開始“告急”。
甚至有部分國家已經面臨“糧荒”,只能維持幾個月了。
作爲第一大糧食進口國的中國,會受到影響是必然的了。
(來源:新浪財經)
要不要囤糧,成爲大家心頭迫切的疑問。
(來源:知乎)
幾天前,農業農村部坐不住了,直接發聲。
僅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的存儲量足夠我們一年的用量。
這些量,還沒有算上我們秋天要收獲的糧食。
俗話說,手裏有糧,心裏不慌。聽完這個消息後,相信大家都會松一口氣。
危機當前,中國爲了糧食安全所做的准備可不是,這麽一點點。
有件事,真的該曝光了!
0⒉
未雨綢缪,誰也及不上中國
把時間倒回2月初,武漢火神山醫院拔地而起,10天的速度震驚全球。
可是到了2月末,還有一個“平平無奇”的糧倉准備開建的消息,淹沒在一衆中國速度的贊歎裏,無人問津。
在四川成都,128人用了15天建好了9萬噸糧食淺圓倉。
什麽概念?簡直是糧倉版火神山啊!
(來源:微博)
別眨眼,可以先感受一下,大國糧倉的建設速度。
(來源:微博)
這個糧倉可不是畫面裏平地起高樓,彷佛只要投入足夠的人力可以簡單做到的。
一個糧倉,前期一系列審批手續就夠繁雜的了。
但中糧這次複建,緊急提上日程,2月24日就拿到了國家的複工批准。
那時候正是疫情凶猛之時。
可複工申請獲批的同一時間,第一批工人22人抵達建設工地自行隔離,緊接著,第二批45人,第三批25人……
截至3月4日,128人陸續抵達工地,准備複工。
在網絡上可以查到的一個幾年前的競標方案裏,一座20萬噸的糧倉平常的工程進度赫然寫著513天。
折合一下,這次量級的糧倉也應該是150天出頭才能做完得工程量,而且還要人手充足。
可這些工人,憑借著電力等基礎設施部門的配合,硬生生壓縮了10倍工期不止。
要知道,他們是一批隔離好了一批進去複工,不是128人同時在線勞動。
這個難度,級別就不是入門了,應該屬于“登天”。
真是不怕工程量巨大,就怕中國基建狂魔們不怕。
哐哐哐,15天,整完了。
快到來不及上啥熱搜,就等著危機一來,“深藏功與名”。
而且更絕的是什麽,這座糧倉是來屯大豆的。
大家應該知道,中國的大豆非常依賴進口,可是榨油和飼料又少不了這個糧食。
不禁懷疑,中國不是高瞻遠矚,而是提前拿到了2020的劇本。
糧倉建好了,糧食屯好了。
時間早在糧農組發出預警前,就已經做得穩妥了。
如今的氣定神閑,不過是早有准備。
這樣多糧食放著,有人就會問,一段時間不吃會不會壞了。
之前我國糧倉的倉房一般是運用生石灰等,達到密閉、防鼠、防蟲的目的。
有專家說:“一年下來損耗一成不說,味道也大打折扣。”
這個問題,全世界共有。
其他國家想的是,要不,咱少囤點糧食;中國想的是,我該怎麽解決掉囤糧的弊端。
以成都的糧倉爲例,2013-2016年內先後安裝了300台空調,目的顯而易見,延緩糧食的變質。
這還不夠,黑科技都搞起來,什麽“多用途保溫密閉門”,什麽“糧倉通風道投藥箱”,什麽“糧倉蟲害檢測報警裝置”,統統安排。
(來源:中新網)
糧食的損耗率牢牢控制在0.43%以內,品質宜存率100%。也就是說,壞糧基本忽略不計,糧食的口感得到了保障,不會有受潮的味道。
我們可能對此知之甚少,但很多國家的專家都專門過來一看究竟,畢竟糧倉好建,玩出花樣來就難了。
爲了讓我們能吃上安全可口的儲備糧,一看國家就是花了大心思大手筆的。
進口補給給保存好了,家裏的地也春耕在即,化肥得安排一波了。
我們的耕地面積並不多,土壤肥力有限,要想增産,化肥是首選。
要知道,根據世界糧農組判斷,合理使用化肥後,增産效果可以達到40%-60%。
我國農民一半的農資成本都在化肥上。
爲了糧食的産出可以供養更多人口,中國就自然成爲化肥使用大國,一年總用量高達5900萬余噸。
可以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化肥,都在中國的土地裏發揮作用。
效果好,用量大,那麽化肥的原材料就必須准備齊整了。
這個時候,作爲原材料之一的石油就成爲農業剛需。
前一陣子,石油價格暴跌25%。
中國的84艘巨型油輪抛錨啓航,向著搶購石油,出發了。
1.84億桶石油,滿滿當當,平平安安,被中國搬運回來了。
回頭去看,這些石油除了穩定國內的油價,還能爲耕地的化肥提供助力。
真是一舉兩得。
我們又是修糧倉囤大豆,又是搶低價石油保障春耕,是不是我們糧食也不多了?
不,我們到現在,還沒動過囤著的糧食。
未雨綢缪這件事,誰也拼不過中國。
幾年前,朱镕基總理曾說,即便在全國顆粒無收的情況下,我們的全部儲備糧也能讓我們吃2年。
國際上糧食安全標准是每人每天1斤糧食,中國卻達到了每人每天2.5斤糧食,並且仍在上漲。
“吃,吃2倍的。”
祖國媽媽你是把我們當豬養嗎?
話說回來,國家沒有巨大的危機感,國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一場疫情,中國人在糧食上的安全感,徹底藏不住了。
03
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我們國家一開始,在糧食産量上並不占優勢。
中國的面積大,可耕地面積卻不多。
只占世界耕地面積的8.6%的情況下,中國還要養活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的自己人。
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挨餓,是我們老一輩人切切實實,埋在心底的隱痛。
大量進口固然是一條出路,但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我們中國的作風。
耕地既然有限,我們就開始在農作物本身能不能增産上做文章。
雜交水稻,是袁隆平給出的答案。
水稻是種嬌貴的作物,生長要求很高。
可這種適應性更強的水稻,被世界稱作“東方魔稻”,可以在丘陵、山區等各種環境下種植。
增産有了保障,也就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的饑餓問題。
在某次接受采訪的時候,袁隆平曾動情地說,不會再有人挨餓了。
吃飽只是第一步。
走出了第一步,國家又開始考慮如何讓大家吃得更好更均衡。
那時候北方的冬天,都是白菜和蘿蔔當家作主。要想在冬天吃到水果和新鮮蔬菜,無異于天方夜譚。
國家決定讓壽光開始仿照東北的大棚來種蔬菜。
可沒人信靠曬太陽就能在冬天種出其他季節的蔬菜來,而且建一座冬暖大棚,要花7000塊錢。
7000塊錢,可以在當時的壽光農村,建一棟房子都綽綽有余了。
派人去勸農戶認可大棚後,當地政府咬牙拿出2億元的補貼和數千萬的貸款,鼓勵家家戶戶這樣搞大棚。
目的就是要讓中國人在冬天也可以吃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短短幾年之內,壽光就種出了很多在冬天本來不可能出現的黃瓜、番茄等果蔬。
國家搞的大棚蔬菜,對新技術的執念有多高呢?
曬日光的大棚,在壽光都已經更新到了第七代。
國家把種菜這個農活,硬是玩出了高科技和國際範兒。
地裏的菜需要陽光需要濕度需要水分,用手機上的智能軟件一操作,都可以安排得明明白白。
(來源:新京報)
壽光出名,還是因爲去年的一場洪災。
利馬奇台風帶來的暴雨,讓許多大棚毀于一旦。
(來源:澎湃新聞《圍觀》)
大棚裏的蔬菜還沒采摘,也跟著遭了殃。
直接後果是,壽光當地的蔬菜價格井噴式的增長。
香菜漲到接近30元一斤。黃瓜從幾毛,漲到了6塊。
壽光一漲,全國的蔬菜都開始了波動。
吃菜太貴可不行,國家立馬又啓動應急修複機制,展示了另一種“中國速度”:
1個月之後,壽光道路和房屋基本重建,受損較輕的大棚開始又一波長著綠油油的蔬菜;
5個月之後,所有大棚的修複工程勝利在望,新大棚的蔬菜已經上市流通,進入家家戶戶的餐桌。
(來源:澎湃新聞《圍觀》)
吃得飽是基礎,吃得好是追逐。
中國人的餐桌始終豐富多彩,不過是國家對于這六個字的身體力行。
也許我們不曾想到,一點小小的口腹之欲背後,承載著多少年、多少人的奮力前行。
就算偶有體會,也不過是國家輕描淡寫的一次穩定價格,就帶過去了。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這種不需要擔心饑餓,反而困惑吃點什麽好的日常幸福,真的並非人人都唾手可得。
0⒋
中國人的幸運,再也藏不住了
中國人到底有多幸運?
好像每一次危險時刻,總是有人挺身而出,爲之化險爲夷。
饑餓時,有袁隆平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年近九旬的袁隆平現在還不肯退休,思索怎麽讓嬌貴的水稻在鹽堿地上“接地氣”。
如今在青島的萬畝海水稻已經試産成功。
我國有十幾億畝這樣的鹽堿地,多1億畝地的海水稻種植,糧食産量就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
這樣即便耕地有豐年荒年,收成不好的年份。我們依然可以做到“手裏有糧,心裏不慌”。
甚至我們還可以反哺世界,讓更多人和饑餓,不再打一個照面。
軍事落後時,錢學森哪怕被監禁了十幾天也要趕回來。
落後就要挨打,我們曾用百年的恥辱證明了它的殘酷與公正。
面對一片空白的祖國核事業,他說,“搞導彈,中國人怎麽不行啊?”
之後,“兩彈一星”在60年代相繼上天,證明了中國有了捍衛自己的底氣。
哪怕是現在,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爲數不多。
可就是有人,替我們領先幾十年來,挺直腰板。
疫情洶洶時,我們又被兩位勇敢的老人保護得很好。
武漢封城前一天,中國的數據是589例(含死亡17例)。
放在現在的世界疫情報告裏,這樣數據的國家,你需要翻兩頁才能看見。
放在今天的歐洲,這數據激不起任何水花,國際新聞都不會報道。
可“敢醫敢言”的鍾南山率先釋放信號,確定人傳人風險,提醒大家沒事不要去武漢。
這位84歲的老人在武漢的一線奮戰了2個多月。
回到廣州後,還是一直工作,爲我們做出疫情裏盡可能准確的判斷。
李蘭娟院士如臨大敵,隨後提議封城。
一座1000萬人口的城市封城,這是人類曆史前所未有的隔離事件。
一個提議的背後是“只顧性命,不顧聲名”的勇氣和魄力。
以15家全球頂級研究所建模推測,如果不封城,在疫情爆發50天後,中國感染人數就可以超過70萬。
……
回顧曆史,似乎我們的每一步都踏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彩蛋時刻裏。
大到核武器,小到一粒糧食,危急如疫情來勢洶洶,我們普通人從未因此犯愁,也從未因此羨慕其他國家。
每個中國人,都有屬于他的幸運時刻。
這些時刻不像思念心愛的姑娘、惦念家中的父母、離開久住的故鄉那樣突如其來,它更像是一種淪肌浃髓的、與生俱來的,本能。
因爲,何其有幸,我們就在最好的國家。
做中國人真的是太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