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愛玲在《十八春》裏寫到:人都有這個脾氣,凡是他願意相信的事情,總是特別容易相信。
人這一生中交的朋友再多也不會超過100個,其中一大部分還是流動的,所以第一眼不喜歡的人只能用氣場不和來解釋了;
有些人我們剛剛見面,就覺得他親切;還有些人,明明是第一次遇到,就會覺得不舒服,甚至討厭。
其實,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對一些形象和特質的好惡就根深蒂固地刻在了內心,就會在內心慢慢建立起喜歡或者討厭/害怕的人物形象與特質,變成了成長經驗的一部分;
甚至演變成了我們判讀一個人的直覺習慣,以至于我們講不出是何時,以何種方式種在我們心裏。
(2)
有個女孩,從小父親出軌,媽媽天天在耳邊抱怨父親不忠,說男人都信不過;
成年以後,這個女孩很排斥男生。一旦有男孩表示出喜歡的感覺,這個女孩就很産生厭惡對方的感覺。
有的人不喜歡被說內向,不愛說話,覺得這樣就會低人一等;
原因是小時候媽媽經常這樣教訓他,要愛說笑才有出息;所以在他的概念裏內向,不愛說話就等同于傻瓜,愚蠢。
還有的人不喜歡塊頭大、很結實的男性;
追根溯源,是因爲小時候家裏有位親戚的身體壯實,但讀書不好,家裏人總說他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所以,大塊頭身體結實的特質在他的潛意識中被解讀爲是貶低和侮辱。
其實,這些奇怪的在邏輯層面無法解讀的現實,都是潛意識在潛移默化的指導我們的直覺。
(3)
因爲以前有同樣性格氣質,肢體語言,穿著服飾,身體氣味,以及分寸感……相似長相的人,給自己的內心造成心理陰影和負面記憶;
哪怕以後意識中早已忘記那個人,但潛意識的記憶還在;
所以見到相似的人,心中還是會不舒服。
“我們的注意力投射出去,就好像一個探照燈照到一個舞台,探照燈的光圈比較窄,這個舞台就會很亮,探照燈的光圈比較廣,這個舞台就會比較暗,進來的訊息就會比較多,進來的訊息不能全部進入到意識界,沒有進入意識的部分就會被保留在潛意識當中,潛意識會影響一個人的決策。”
人的潛意識無窮大,當潛意識在排斥某類人和事物,會敏銳的感知到眼前這個人有這些不喜歡的特質;然後經由意識解讀以後,就會産生“不舒服”“不順眼”“別扭”的感受。
(4)
第一眼看上去就惡形惡相,感覺恐懼,捉摸不透,甚至有股殺氣的人,就算他說話與語氣再平淡,你都能在他的話語裏解讀出來另一層意思;
而有些人的第一次出現就讓你心情愉快,內心安全感叠起,天大的事情只要有他在就能笃定;他的話語那麽耳順和善,總是在鼓勵,提醒自己,沒有絲毫攻擊的意圖;
即使這個人長了一張同樣的惡形惡相,有股殺氣,反而覺得這人的不羁中帶有一點溫柔,凶狠中帶著一絲無奈;就算他拿把刀在眼前晃來晃去,你也能解讀出一絲信賴;
這其實是增進自我了解和認知的絕佳機會。
一旦你搞清楚了爲什麽?
一旦你明白,這些無法解釋的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潛意識在作怪,而潛意識來自小時候的成長經曆;
自己就有能力把隱藏至深的潛意識提出來,通過理性意識做邏輯推理,找到自我背後的真正訴求。
自我的恐懼,自我的虛弱,自我的匮乏,和自我的內心渴望和驕傲,榮耀;
同時也明白了別人和自己有不同,別人的心理訴求來自他的許多年以前的潛意識帶來的認知;
于是生命的原始性就呼之欲出,內心力量就開始釋放了;
自我的邊界就産生了。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裏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