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故鄉——白渡橋(散文)
作者: 許立忠
說起故鄉白橋,那是我思念的地方。雖然我生長在農村,但也是白橋鎮土生土長的人,家鄉的一草一木在我腦海裏時時浮現。小時候在這裏長大,田田水水、兒時的夥伴伴隨著成長;那鄉村小路是我常走的要道;記憶中的莊稼地是我打過豬草的地方。從家鄉出來幾十年了,有時候回家鄉看看父老鄉親,目睹故鄉的變化使我浮想聯翩,想贊美幾句又曰言又止,思來想去,還是慢慢道一點來。
白橋又稱白渡橋,白橋現行政區劃設爲鎮,面積有一百多平方公裏,人口五萬多人,地處和縣城的南面二十公裏,東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牛屯河自西向東從白橋的大地上穿行而過。站在揚子江邊的大堤上,遙看那早晨的東方日出,那金色萬道霞光鋪灑在白橋大地上,刹那間映出那五彩斑斓的色彩,與那山山水水、綠油油的莊稼和木草相互襯托,及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要說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麽牛屯河就是白橋人的保姆河,那白橋鎮就是鑲嵌在揚子江溿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白橋雖是個小鎮,但,曆史悠久。千古時代,那個在牛屯河溿的小魚村,經過曆代的變遷,無不在曆史的長河中打下斑斑烙印。唐朝時期,大詩人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順江而下,來和州看望時任刺史的老友劉禹錫。當來到一個河邊的小魚村時,卻被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白居易和劉禹錫就以朝廷官員的身份召集地方小吏,吩咐他們組織百姓在河上架座橋,好讓百姓們南北通行方便。經過大家的努力,橋很快就架好了。因白居易是朝廷官員又是文人,大家就請他給橋起個名字,于是白居易想了一下說“我姓白,在這個渡口架的橋,那就叫白渡橋吧!”。後來歲月的滄桑,這個渡口架過了很多次的橋,但一直都叫“白渡橋“,再後來這個牛屯河溿的小漁村也就叫白渡橋村了,人們也習慣稱其爲白橋。
明清時期,白橋內河和沿江口岸通商通航,貿易繁榮,皖南山區的木材、竹器和鹽商們在此安營紮寨,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的人口發展。翻開很多村莊的家譜看看,很多祖先都是從外地遷居來的。這充分說明白橋這個地方是塊風水寶地,准確的說更是魚米之鄉對他們的招引。
民國時期,白橋商貿産業在和州南鄉舉足輕重,商業貿易非常繁榮,尤其白橋的一條老街兩邊門庭若市,雜貨鋪、槽坊、染坊、醬園、當鋪、煙館、糕餅房、小吃店、客棧、牛行、豬行、魚行、木匠鋪、鐵匠鋪、剃頭鋪等應有盡有。那時白橋街上就有了比較好吃的醬油幹子、臭幹子、醬小菜、大肉包子、鍋貼餃子、大麻餅、麻烘糕、燒餅、最好吃的要數(沙琪瑪)雞蛋馓子了。我們小時候還依稀記得一些流傳下來的情景。集市的繁榮也使得白橋的名聲小有名氣,當時就有人把她比作小蕪湖之稱。
經濟的繁榮也造就了一大批富人,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富人們都知道今後沒有文化不行,他們不惜重金興辦教育,架橋修路。在開明人士王鳴山倡導下,在街的南面辦了一所以王鳴山名字命名的私立“鳴山小學”。其風格宛如紅軍長征遵義會議舊址的建築,可是九十年代初卻被拆了,可惜!可歎!這所學校雖是小學教育,但爲社會培養了很多的有用之才。我小時候和很多同學還在那所古色古香的教室裏考試過,此時的校名已改成“白橋小學”了。
小時候聽爺爺說,白橋街上有八個大戶人家,俗稱八大家,八大家之一的吳老九先生,早年闖南通,在民族資本家張骞(清末狀元)所辦的“大松”企業做事,爺爺年輕時在“大松”企業做工,那時爺爺有個堂叔許紀訓也在那裏做事,懂外文,技術精湛,當時被號稱中國第二面粉師,解放後那位老太爺去了山東淄博,爲淄博建了一座大型面粉廠,老年爲國家做了應有的貢獻。不過這是題外話。白橋街的富人們見過大世面懂得天下爲善,造福桑梓,組織大家出錢出力,購買大量的青石板在老渡口真正修了座名副其實的三孔石板橋。不過這座承載著白橋人情結大橋,在一九八五年被拆了一部分,現已成了斷橋。這又是一段曆史,也是白橋的發展史。如今,取而代之是一座新式的混凝土大橋。近十年在老橋的西邊又架起了座新大橋。雖然有了幾座橋,但都叫“白渡橋”。白居易老先生如有在天之靈,看到這樣的現代化大橋,肯定會欣喜如狂地禀報唐代宗,可能會說“啓禀皇上,白渡橋通車啦!一橋飛架南北,黎民百姓安康!”
牛屯河,白橋人的保姆河。她的源頭在巢湖經三叉河分流後往東幾十公裏鏈接長江。聽家鄉的老人說,過去這條河裏漁民很多,他們在河裏打漁爲業。每天清晨販子們就到漁船上收購鮮活魚蝦、螃蟹,小魚小蝦的給白橋菜市源源不斷的帶來了貨源,豐富了當地的菜籃子,這也給白橋人添加了不少的美味佳肴。什麽紅燒魚、魚片湯、糖醋蝦、等等等。一到秋季蘆葦毛出來的時候,中華絨螯蟹就上市了,人們可以把螃蟹煮熟後再烤一下,沾著醋慢慢地品味著。其實在白橋你也可以嘗嘗老字號的鹵鴨,那味道絕對讓你回味無窮。其實白橋街上的美食有很多,具有當地的特色,這種特色美味只有白橋人才能感受的到。地域特色傳統的文化使得白橋人很講究吃,吃出味道,吃出對家鄉迷戀。說到這裏不免讓人流下饞饞的口水,你說是嗎?
如今中華民族正在強盛複興,白橋鎮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展現出生機勃勃景象。小小的村落通上水泥路;電動車、汽車川流不息,無線電話人人皆有,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其實白橋的美,美在于大自然,她有獨天獨厚地理位置,更有那些明珠般湖泊和村莊,就拿我們的村莊劉家咀來說,村莊的南面就是七成圩,與其說是圩不如說是湖,這是自然湖,也算是濕地吧!過去年代,圩灘上長滿了青樸樸的蘆葦,裏面的柴雀唧唧咋咋叫個不停;陣風刮來,青色的蘆葦逐浪滾滾,又像是海波巨浪的翻騰。這裏四季分明,往來的候鳥在這裏棲息,春夏秋三季都有大雁、灰鶴、綠頭鴨、黑水雞等在此啄食小魚小蝦和昆蟲,水草豐盛的湖床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營養;秋天來時,一行白鹭也會大駕光臨,那是一道靓麗風景。
記得小時候和吳體玉小夥伴在圩裏釣蝦的情景。下午放學回家後,吃點爺爺炕的鍋巴,又香又脆,好吃的不得了,過了點嘴瘾後,就扛著蝦網去圩蕩裏釣蝦。每次都得釣上幾斤大河蝦,母蝦有籽發青色,大公蝦透明發白宛如白玉透明。閑暇之余,頑皮的我們也會去偷襲一下灰鶴(俗稱”青莊”),灰鶴一般站在湖灘上,伸著長長脖子,悠閑自得摟著羽毛。那灰鶴精得很,不會讓你活捉的,我們匍匐下來,慢慢的爬到灰鶴跟前,只見那灰鶴發現有人來了,並騰雲駕霧般的突然飛起,結果引來大家一聲歎息。如今這情景似乎也看不到了,如今的孩子們不再玩這些東西了,估計他們也不知道怎麽玩了。捉魚、摸河蚌、打龍勾菜也是我們的拿手好戲。
千百年來,故鄉的豐盛水草,肥沃的土地,名副實的魚米之鄉養育著白橋人,白橋人在這裏成長在這裏歌唱,自然形成了白橋的人文社會的風貌和習俗。在流經白橋鎮的牛屯河上,每隔幾年就有人們自發組織大型龍舟賽,河裏面漂浮著幾十條龍舟,有黃龍、白龍、青龍,在河裏你追我趕,拼著命爭個上遊,此時擂鼓助威、陣陣呐喊,有的唱龍舟號子,好不熱鬧。大河兩岸站滿了觀賽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搖旗呐喊助威自家的龍舟劃到前面;一般陰曆六月初十六是大賽的一天,有很多外鄉人莫名而來觀看賽龍舟;挂紅也是賽事的一項傳統,就是村莊的親戚都會在賽事中挂上自己買來的紅布頭,預示著給龍舟一個好彩頭。
好客的白橋人見到熟悉人,就說“你吃了嗎?”,如有外客可能以爲“是不是想請我吃飯”,其實,那是白橋人的見面禮節。
白橋的山,白橋的水,看看白橋誰最美?坐落于白橋鎮東南面的西梁山又叫天門山,山體有兩座合稱叫二虎山,山上青青的翠竹、風霜傲雪的松柏,那是預示著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精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紀念碑伫立在山頂上。據在蕪湖工作的曾慶銀爺爺說,解放後黨和政府請他們在山上修建了這座紀念碑,以紀念那些在攻打西梁山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主山峰屛臨江邊,懸崖峭壁,據說懸崖之上留有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振衣濯足”摩崖石刻,山的最高處便是大矶頭。如果說長江有三矶,那我要給她添加一矶,那就叫“天門矶”吧!,爲什麽呢?因爲大矶頭像是從江邊上拔地而起,那自然要給她立個名份。有唐朝大詩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門山”爲證,難道就不能讓她成爲一個長江“四矶”之一嗎?梁山的美在于她有陡峭的山崖,挺立于大江之邊,在山頂上看日出猶如在泰山極頂上看日出,從天際噴薄而出的太陽倒映在楊子江上,那簡直就是江水與天共一色。放眼望去,東梁山那邊,高聳入雲的高壓線大塔宛如擎天立柱,這是當代人的智慧襯托著曆史的進展。
說來說去還得說咱家鄉的七成圩,六月的夏季大小圩的部分區域已是荷花飄香時期,清澈見底湖上長滿大遍的荷葉和粉紅色的蓮花,清晨來此,吸入那帶有荷香的空氣,那感覺真是心曠神怡。荷葉上露珠兒在清風的搖晃下,閃出那晶瑩剔透水晶般光澤,偶爾看到水中魚兒戲水暢遊,這簡直就是魚歌互答。
有一天下午我去了荷花園觀賞那蓮花的美景,在那荷葉茂盛的拐角處,隱隱約約聽到銀鈴般的笑聲,啊!原來是一群少女在打蓮蓬,她們幾個人劃著小木船,蕩漾在荷花叢中,碧波清澈見底湖水倒影著她們美麗動人身姿,粉紅色的臉蛋猶如那還沒綻放蓮花苞,你一言,我一語,叽叽喳喳高興得不得了。我前去探個究竟,想問問她們收獲如何?有個女孩子往小木船裏一指“你看看,這麽多”,她們提著的白色編織袋,已是裝得滿滿的蓮蓬了,滿載而歸的喜悅蕩漾著春風得意的神情和笑容。
此時,我想到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此情此景用這首詩才能表達我內心的感慨。
故鄉白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地勢跌宕起伏,大小湖泊蜿蜒曲折,每到春天的三月,大片的莊稼地油菜花盛開,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金燦燦光芒,微風搖擺著嫩嫩的花頭,引來一群群小蜜蜂們駐足采蜜,蜜蜂們閃著翅膀非常高興,不時地發出那清脆的嗡嗡聲。也引來城裏的八方來客,駐足往返,留念拍照。村頭的馬路邊一溜的停放了數十量旅遊車輛,這些遊客不時地發出贊美的感歎“哇!太好看啦!清香撲鼻,真是詩書畫卷般的美景”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面貌發生的很大的變化,城裏人不再局限于某個城市了,出來到農村走走看看,欣賞那大自然的美景,透透鄉土氣息。其實咱們的白橋鎮正是這個好地方,大片的肥沃的土地盛産著橄榄油菜,你看看,家鄉的油菜花不正是你想要觀賞的美景嗎?
自改革開放以來,勤勞聰明的白橋人走出了村莊和田間地頭,很多人勤學苦練,有學做糕點食品的,有做家具裝潢的,有做豆腐芽菜的,還有做小籠包子的,通過多年的經營終于獲得了豐碩果實,農村人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很大改變,也像城裏人那樣買商品房,開上了小汽車,用上手機和電腦。如今大批的農田轉給種糧大戶耕種,土地不再抛荒。每到逢年過節,白橋鎮的街道上大多是挂滿了外地拍照的汽車,那簡直就像一個萬國汽車博覽會。
白橋街過去有個規矩,陰曆二四七九逢節,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現如今好像人們對逢節也沒有太大的概念了。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收入的提高,思想觀念的改變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政府爲老百姓也辦了很多的事實,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促進了時代的進步。
去年,政府攜開發商打算開發“七成圩”,把她打造成“龍爪湖風景遊覽區,已定在劉咀村的東邊和西邊各修一條遊覽路,湖邊將修建一條走廊觀賞帶,那時栽上垂楊柳和香樟樹,湖面的荷葉荷花及候鳥魚兒與岸邊的景觀相得益彰。在岸上的坡地上要蓋上一座座嶄新的度假村,不久的將來,打造成一個觀光休閑的遊覽聖地,到那時,天南海北的人們會莫名而來。家鄉如此大的變化給人們帶來喜悅和快樂,從一定意義上講,家鄉的經濟收入提高了,幸福感有了,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的計劃也在逐步實現了。
愛家鄉,更喜歡家鄉的美;更有那離不開家鄉的情懷。家鄉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不勝枚舉,有機會的話再把那些美和事分享給大家。
在這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年代,我們都非常幸運,曆史走進了現代化的新時代,曆史也將賦予我們更多的內涵,這就是不斷努力創新自我。還是讓我們張開那熱情雙臂去擁抱那可愛的家鄉白渡橋!美哉!白渡橋!
2020年3月修改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