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丹陽湖原是古代丹陽大澤的一部分,經過曆史上的不斷圍墾,原來的丹陽湖區成了農田和水塘。而丹陽湖正好位于江蘇和安徽交界處,兩省的沿湖居民爲爭奪豐富的湖産以及灘地糾紛不斷,並多次發生械鬥。
1.丹陽湖概況
丹陽湖原是古代丹陽大澤的一部分,伴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口壓力日益加大,沿湖居民開始圍湖造田,丹陽湖逐漸萎縮。南北朝時期,齊建平六年(480年),當時的丹陽郡守肖子良在《請墾丹陽湖田表》裏說道“堪懇之田,合計荒熟有八千五百五十四頃”,可見開墾年代之早、面積之大。在古代,圍湖造田被官府認爲是開辟糧源,增加財政收入的好辦法,官府並不十分反對。正是在這一波又一波的墾田高潮中,丹陽湖逐漸消失。到解放前,丹陽湖面積僅爲161平方公裏,石臼湖面積264平方公裏,固城湖面積76平方公裏,合計501平方公裏,固城和石臼兩湖爲古丹陽湖分化解體而成。經過建國後的繼續圍墾,丹陽湖幾乎已經沒有水面,固城湖僅存35.7平方公裏,石臼湖水面還有201平方公裏。
而在丹陽湖的開墾過程中,丹陽湖上的政區界線糾紛也逐漸顯露了出來。在古代地方文獻的記載中,丹陽湖是作爲兩個政區間的界線,而未涉及湖泊本身的劃分。到了曆史晚期,逐漸變成以湖中爲界等籠統說法,在古代缺乏GPS技術的條件下,這種說法只是劃定了一個大概範圍,並不准確。唐代《元和郡縣志》裏記載 “丹陽湖,在(當塗)縣東七十九裏。周迴三百余裏,與溧水縣分湖爲界”。宋代《六朝事迹類編》裏記載:“丹陽湖,在溧水縣西八十裏,與太平州當塗縣分界”。 《大明一統志》裏記載“丹陽湖,在府城東南七十裏,亦名路西湖。湖周三百余裏,當塗與溧水湖中爲界”。明代的嘉靖《高淳縣志》記載“丹陽湖,縣西南三十裏,周圍一百九十余裏,中流與當塗縣分界,東連石臼、固城湖。”清代的乾隆《太平府志·地理志》记载 “丹陽湖在府城東南跨多福、黄池、积善、湖阳等乡,徽、池、宁国、广德诸郡之水汇之。与江宁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为界。”
沿湖居民的糾紛主要圍繞兩方面:一方面是對灘地和湖産的爭奪,沿湖居民爭相開墾土地,他們的界線究竟在哪裏,在開墾過程難免會産生權屬糾紛,而丹陽湖豐富的漁場草蕩也是爭奪的目標;另一方面在圍湖造田的過程中,會造成湖泊面積減小,儲水容量下降,排水不暢,産生水事糾紛。
2.民國時期的省界會勘
沿湖居民的矛盾屬于普通的民事糾紛,官府則是居中調停者。到了民國時期,隨著民國時期規模化經營理念的引進與推廣,丹陽湖成爲很多人觊觎的對象,官府作爲湖灘承墾權的擁有者,湖田開墾直接關系到政府收入,而丹陽湖又處于安徽和江蘇兩省交界處,普通的民事糾紛便上升到了政府間的省界糾紛。
1925年,安徽人黃志澄、劉邦興等人組織的華興墾務公司、寶豐墾務公司准備在安徽省當塗縣、宣城縣開墾丹陽湖區的灘地。而江蘇省認爲華興墾務公司領墾的灘地“雖屬于花津湖一面者較多,而圈占及于西蓮湖,則爲高淳征糧之地”,寶興公司領墾的灘地“系丹陽湖灘所屬西南面之天荒蕩,高淳業主占十分之八”。而安徽省認爲這些准備要開墾的灘地都是安徽的地盤,此次開墾沒有問題。
1928年安徽和江蘇兩省組織了第一次會勘,江蘇省指出在澄溝河以西的丹陽湖灘中有屬于高淳的荒地二萬五千余畝,其範圍包括雁星團外灘的全部以及花津湖灘的近一半,並從志乘、地圖、古人詩詞、實物等方面列舉8條證據。安徽省對江蘇省的8條證據逐一進行了反駁,並從志乘、判碑、天然形勢、第三方地圖等材料中提出了自己的證據。第一次會勘,兩省無果而終。第一次會勘雖然無果而終,但至少兩省提出了自己的省界主張,安徽省主張以運糧河(大澄溝河爲運糧河的一段)中心爲界,而江蘇省則主張在運糧河西面的丹陽湖灘地中分界。
1929年,在國民政府的介入下,安徽和江蘇兩省又進行了第二次會勘。主持本次會勘的內政部委員許以栗提出了仲裁意見:“塘溝河西之孔家拐附近崇甯等三小圩,既經在淳完納錢糧,高淳縣亦行使行政權,可援塘溝之例,劃歸高淳,其余則以運糧大河中心爲界,以期明顯。本席認爲系屬持平辦法,尚望雙方加以審查。”由于這個方案基本上以安徽省的主張爲藍本提出的,只是適當照顧了江蘇省的要求,江蘇省自然無法接受,第二次會勘又無果而終。
1930年,兩省又進行了第三次會勘,這時國民政府已經頒布了《省市縣勘界條例》,雙方互不相讓,只得各自呈報省政府,由內政部做最後裁決。行政院的最後裁決是以《省市縣勘界條例》中的天然形勢原則爲基礎的,基本上以安徽省的主張爲主。行政院的仲裁確定之後,江蘇安徽兩省方只能接受並樹立了界標。
3.蓑翁說
湖泊作爲政區間的界線是一種較爲常見的現象。在古代,湖泊界線和河流一樣,看似明確卻又不精確,只是一片模糊的、籠統的邊界區域。在地廣人稀的情況,倒也相安無事,不會出現什麽邊界糾紛。但是隨著人地關系的日益緊張,湖泊也成爲沿湖居民的爭奪目標,湖泊水域的歸屬爭議便浮現出來,並上升爲兩個政區間行政管轄權的爭議。丹陽湖正是在湖泊開墾的過程中,江蘇和安徽兩省之間在湖泊上的省界縣才逐漸明確。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金家年《丹陽湖的曆史變化與水陽江流域的農田開發》
2.徐建平《從界限到界線:湖灘開發與省界成型——以丹陽湖爲例》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爲,本賬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衆號/網易號:江南蓑翁
合作與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