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表面的熱量來自于太陽的短波輻射,在接收能量的同時,地面又會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太空輻射熱量,從而達到動態的平衡,使地球表面溫度維持在一個相對恒定的狀態,才使得生物可以在地表繁衍生息。近些年來,由于人類工業活動,向大氣層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溫度正在升高,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已顯現,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系。
北極是地球最寒冷的地方之一,地域遼闊,冰雪冰川覆蓋,那裏代表著地表最寒冷的地方,人類曾在北極記錄到零下70攝氏度的最低溫度,如果在那裏人沒有特殊防護的話,一刻也不能在那裏待。可是,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北極的平均氣溫上升了4攝氏度,海水升溫,那麽海水就會反過來融化冰川,並且海底的永凍土也會隨之融化。
永凍土是因爲寒冷而固結在一起,海底有陸地上也更多,特別是寒冷的陸地上,由于千萬年以來,大量的動植物死亡後的遺骸都被埋葬在這下面,這裏溫度很低,它們不會被微生物分解,所以這些有機物包含的碳在凍土裏一直是只增不減的,隨著溫度的上升,勢必溫度偏高的地方凍土會融化,這樣的話,這些有機物就會暴露出來,微生物開始分解,于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就會被釋放到大氣層中,引起溫室效應。
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厲害的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有余。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由于氣溫升高,融化的永凍土正在向外界釋放甲烷,目前科學家通過各種手段已經發現北極地區大量的甲烷泄露點,數量或可達15萬個。
全球變暖與北極甲烷的釋放已形成惡性循環
由于全球變暖,所以才導致永凍土融化,因此原本固結在永凍土中的碳才會以二氧化碳、甲烷的形式釋放出來,可是二氧化碳與甲烷又同屬于溫室氣體,這反過來又將加劇全球變暖的趨勢,這種正反饋效應使得它倆變成了惡性循環。
凍土帶釋放的甲烷或許不是唯一來源
在北極海床中也有大量的甲烷向外釋放,在北極的淺海沉積物中,那裏可能是富含甲烷的水合物,富含甲烷的水合物我們應該不會陌生,因爲如果這種水合物中甲烷含量高一些的話,它就是可燃冰,這些物質埋在寒冷的海底時是相對穩定的,可是一旦水溫持續升高,也難保甲烷不會釋放出來。科學家已經發現甲烷以氣泡的形式從海底浮出來釋放到空氣中。
人類自步入到工業文明以來,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了,在過去的200年的時間裏,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增加很緩慢,但自從2008年以來,科學家通過遍及全球的監測工具發現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增加速度突然變快了許多,這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人們猜測突然增多的甲烷可能來自于北極地區,經過後來的調查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確實是來自于北方極寒之地。
雖然北極甲烷釋放在短期內並不會給地球的氣候帶來重大變化,但如果是按照當前的速度的話,那麽人們所不願看到的那一天或將提前到來。人類只有一顆地球,我們可能還要在這顆星球上待上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有實力離開,而在這段時間之內,我們必須要善待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