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張愛玲名動天下,但爭議頗大。
最近寫張愛玲書評較多,接觸多了爭議之聲,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盛贊之聲自然是張愛玲貴族的爲人處世,鬼斧神工的文學作品,還有率真悲憫的性格。
那毀譽之聲卻是來自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
兩個女人是潘柳黛和楊绛,男人是錢鍾書和胡蘭成。
張愛玲與錢鍾書
從兩個人的文章來看,一樣的辛辣毒舌,才華卓然,這兩個相差十歲(錢鍾書年長張愛玲10歲)的文人本來應該可以坐下來喝一杯的。
但是,錢鍾書對張愛玲是極不喜歡的。
錢鍾書明明白白的是口無遮攔的人。小時候就喜歡事事評頭論足,極盡毒舌之能事。
其父覺得隨意評價實爲不當,就給他取了一個別名,叫“默存”,希望他別瞎說話,默默存在著。
結果,錢鍾書大半輩子都沒有默存過。
著名的要數他寫的《貓》,如村頭擺桌的婦女一般,將民國半個文壇的私生活公之于衆,評頭論足,極力嘲諷。受害者就有著名的林徽因。
終于,晚年錢鍾書在被人誣陷後,害怕陷入滅頂之災,這才變得沉默起來,並最終因“默”而“存。
錢鍾書曾跟夏志清說:“你怎麽把我和張愛玲放在一起捧啊?我們都說是下三濫。她的東西我從來不看,惡心死了。”
這不知道是跟張愛玲有多大仇?據史料記載,錢鍾書夫婦跟張愛玲沒有過交集。
且24歲張愛玲名動文壇的1944年,34歲的錢鍾書還寂寂無名。除了文人相輕,沒有別的理由。
但上升到人身攻擊,說人家“下三濫”,就太過分了。
訪美時,錢鍾書曾提及張愛玲,因爲是公開場合,所以他說:“She is very good.”
後來,私下有人問錢鍾書,是不是真的欣賞張愛玲,他卻回答說:
“不過是應酬而已,場面說辭,那人是捧張愛玲的。”
錢鍾書這一生,常逞口舌之快。不僅在校評論吳宓太笨,學校太差,馮友蘭“沒有骨氣 出賣朋友“,對當時的文豪魯迅,王國維,陳寅恪都評價很低,妄議了大半個文壇。
錢鍾書和自己《圍城》中的方鴻漸倒是很像,一樣的刻薄毒舌,不同的是,方鴻漸不名一文,毒舌的結果是得罪很多人,丟了工作,變得更不名一文。
而錢鍾書有才學傍身,即便是刻薄毒舌,得罪很多人,不過是惹了些口舌官司,人還是混的風生水起。
然可恨的是因爲他的口無遮攔,斷送了別人的身後名。
一代才女林徽因被合力送上頂級綠茶的寶座,錢鍾書就功不可沒。
總之,對于錢鍾書這樣沒事嚼女人舌根的男人,不論他多大才,單論做人方面,是值得商榷的。
張愛玲與楊绛
很多人認識楊绛,因爲錢鍾書,更緣于《圍城》。
至于回憶錄《我們仨》大火依然源于錢鍾書的名氣,而刷屏朋友圈的”楊绛百年感言“也證實是杜撰,跟楊绛無關。
有趣的是,一部《圍城》,讓楊绛一輩子跟孫柔嘉較上勁了。
她在《報李黎書》一改不肯承認《圍城》原型的隱晦態度,直說“我充當了唐曉芙的模特兒”,並說《圍城》電視劇中扮演唐曉芙的演員演的好,演的像自己。同時惱恨讀者把自己當作孫柔嘉。
她肯定不止一次地背地埋怨過老公,錢锺書的《槐聚詩存》中曾經有一首寫楊绛的詩,有“惱煞聲名緣我損”之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然而,不論楊绛如何在(錢鍾書和《圍城》),《我們仨》,等各種書中明裏暗裏不遺余力的把自己美化成很多人追的校花,連去世的費孝通都被她一再拿出來寫成終身愛慕她的三角戀。
還有楊绛作序且口述,吳學昭執筆那本《聽楊绛談往事》,把楊绛吹的天上有地上無,一生下來就女主光環加身,全世界最美最好,是個男人都愛她,現代爽文都不敢這麽寫。
但是,錢鍾書的初戀,唐曉芙的原型趙蘿蕤在曆史上卻是抹不掉的。才貌出衆的趙蘿蕤,是清華園裏有名的校花,因爲她身體不好,大家還給她起了一個“林黛玉”的外號。
揚之水《讀書十年》中曾說,“陸灏曾提到,施蟄存對他講:《圍城》中唐曉芙的原型即是趙蘿蕤,錢當年是追求過她的”。
據後世學者考證,《圍城》中唐曉芙的姓名、相貌、性格、行事作風等,幾乎與趙蘿蕤有諸多暗合。所謂“李唐趙宋”“牽芙連蕤”的隱語,更是昭然若揭。有圖爲證:
還有錢鍾書另外一位紅顔知己,也是創作《圍城》時重要的探討者,錢鍾書說她是”鎮上出了名的美人兒“汪太太的原型,名叫何靈琰。
何靈琰是何競武將軍的千金,因何競武與徐志摩是同窗好友,徐志摩和陸小曼便認她作幹女兒。何靈琰身材高挑,月眉皓齒,十分美貌,曾拜錢鍾書爲師,錢鍾書日日與他探討《圍城》怎麽寫。
楊绛卻不肯承認:
汪處厚的夫人使我記起我們在上海一個郵局裏看見的女職員。她頭發枯黃,臉色蒼白,眼睛斜撇向上,穿一件淺紫色麻紗旗袍。我曾和鍾書講究,如果她皮膚白膩而頭發細軟烏黑,淺紫的麻紗旗袍換成線條柔軟的深紫色綢旗袍,可以變成一個美人。汪太太正是這樣一位美人,我見了似曾相識。
當年有好多《圍城》的女讀者,來信對錢鍾書的婚姻生活大表同情,錢談及此事,至今仍感得意。
所以,不管楊绛如何向世人證明自己是唐曉芙,但也沒辦法改變她就是《圍城》中其貌不揚的孫柔嘉的原型的事實。
于是,楊绛不僅愛見縫插針的佐證自己貌美,還喜歡有事沒事就議論別人貌醜。
我曾用過一個很醜的老媽子,姓郭。錢锺書曾說:對醜人多看一眼是對那醜人的殘酷。我卻認爲對郭媽多看一眼是對自己的殘酷。她第一次來我家,我嚇得趕忙躲開了。她醜得太可怕了:梭子臉,中間寬,兩頭窄,兩塊高顴骨夾著個小尖鼻子,一雙腫泡眼;麻皮,皮色是剛脫了痂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紅潤,也許因爲有些緊張,還吐著半個舌尖;清湯挂面式的頭發,很長,梳得光光潤潤,水淋淋地貼在面頰兩側,好像剛從水裏鑽出來似的。她是小腳,一步一扭,手肘也隨著腳步前伸。–楊绛《鏡中人》
不僅如此,楊绛出言刻薄女性還有三位,《紅樓夢》裏的林黛玉,民國才女林徽因和一代鬼才張愛玲。
“第三回寫林黛玉的相貌:“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深閨淑女,哪來這副表情?這該是招徕男人的一種表情吧?“ ——-楊绛《漫談紅樓夢》
最刻薄的要數她99歲的時候,對于已經去世15年的張愛玲,因爲一本書對張愛玲贊譽有加,于是寫了這樣的文字。
“前天劉緒源贈我一本《翻書偶記》,序文是你的大筆,忙翻開細讀,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張愛玲)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學都看不起她。
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饑渴者,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華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汗奸概不寬容。'大東亞共榮圈’中人,我們都看不入眼。夏至(志)清很看中張愛玲,但是他後來對錢锺書說,在美初見張愛玲,嚇了一跳,她舉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現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樣美了(從照片可證)。我沒有見過她。她的朋友蘇青卻來找過我。蘇青很老實,她要我把她的《結婚十年》編成劇本……”
我的阿姨年已四十多,在我家已十三、四年,初來時稱小吳,她現已四十多歲了,是個忠心又能幹的阿姨。張愛玲的電影劇本《半生緣》小吳也看不下。
這段文字中,只表達了一個意思,”你們都高看張愛玲了,她不配那麽多人追捧。”
並給出了三個理由:
第一,張愛玲醜,這花了大部分篇幅。舉例證有三:一臉青春痘,奇裝異服博眼球,舉止不自然。
第二,張愛玲寫的東西意境卑下,都是性饑渴。
第三,張愛玲是漢奸。
但是有一句話很關鍵,楊绛說“我沒有見過她。”沒有見過就張口就來,還是女人最會欺負女人。
不清楚如此討厭張愛玲和林徽因這兩位民國才女
到底是錢鍾書影響的楊绛,還是楊绛影響的錢鍾書,亦或者兩個人心有靈犀。
畢竟張愛玲與這夫妻兩個壓根不認識。而林徽因也與之並無深交情。
相比錢鍾書的那句“下三濫”,楊绛的措辭更加刻薄。
說張愛玲被高看,實際剛好相反。被高看的反而是楊绛,而非張愛玲。
百度百科上楊绛的頭銜有: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如果不是當年朋友圈的雞湯刷屏悼念,很多人都不知道楊绛是誰。
作爲女作家,沒有一部成名作,唯一知名的還是借錢鍾書出名的回憶錄《我們仨》
《洗澡》被指模仿《圍城》,至今無人問津
唯一能稱爲代表作也就是60多歲寫的散文集《幹校六記》,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
作爲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一戰封神的作品是《堂吉诃德》
不過很遺憾,她翻譯的是發行量最大,也是錯誤最多,被舉爲課堂反例的那個版本。
微信時代的一次集體刷屏,讓很多不經考證盲目跟風的人都高看了楊绛。
然而張愛玲真的醜嗎?幸虧當年有相機,照片不會說謊。
張愛玲是很有審美情趣的時髦女人,十二歲就拿自己的稿費買口紅,自己設計時裝。
有照片爲證,張愛玲天鵝頸,水蛇腰,杏仁眼,是美女無疑。即便如此,張愛玲從來沒有拿自己長相說事,倒是一直自謙說自己不好看。
反觀楊绛,照片上身材敦厚,容貌平凡,卻文章和訪談中不斷炫耀自己美的驚天動地,很多人追。
下圖照片據考證分別是張愛玲1954年34歲拍攝,楊绛1941年30歲拍攝。
論張愛玲的文學成就。楊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具體可以分別百度,張愛玲作品太多,成就太多,截圖太長就不放了)。
張愛玲實是近現代文學史上少見的擁有大量粉絲、作品一炮而紅、擁有廣闊閱讀市場和高知名度的同時,還能夠載入史冊的嚴肅文學作家。
這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做的一套世紀文學經典60冊,請了幾十個研究文學的專家、教授,擬了一個名單,同時請讀者在新浪讀書頻道投票得出綜合分,基本上代表了當下主流文學界乃至大衆對現當代作者的大致評價。
張愛玲僅次于魯迅,位列第二,不好意思,裏面沒有中國女作家楊绛。
翻開任意一本現當代文學史教科書,都能看到張愛玲赫然在目錄上,且獨立成章節。
同時張愛玲創作英文小說多部,另外在學術與翻譯外國作品上也有一定成就。
最後,楊绛汙蔑張愛玲是漢奸
查過史料就清楚楊绛並非什麽堅定的愛國戰士,明哲保身,對身處劫難中的國家和底層人民冷眼旁觀。
而張愛玲只是愛上了胡蘭成,且44年-47年,短短三年就分開了。
扣上民族大義就讓人不好反駁,且憤青們根本不加分辨就能直接開罵。明知張愛玲不是,非這麽說就別有用心了。
對于默默無聞的楊绛突然在朋友圈刷屏,只能說明一句話:
“我們的問題不是書讀得太少,而是光顧著給名人點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