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透生死》雪漠著
生死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沒有比生死更重要的。生,就是活的過程、活的意義、活的目的;死,就是如何結束生命。這兩者都非常重要,分不清孰重孰輕。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過于重生,而不重死。這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因爲,大部分人都認爲人死如燈滅,他們不相信肉眼不可見的東西,不能真正接受“靈魂”的存在,他們更不會相信,亡靈和人一樣,也會感到痛苦,甚至會加倍的痛苦。
舉個例子,父母活著的時候,兒女們買這個買那個,在日常生活中也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爲的無非是給父母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一份好的心情,以報親恩,如此而已。有這份心、這份行當然很好,但是,專注于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孝敬他們的兒女們,卻往往忽略了給予臨終的父母一份真正的關懷和善待。在佛教看來,這份真正的臨終關懷,才是一個人在踏上另一段生命旅程時最爲需要的東西,它比鮮花、厚葬、定時的拜祭等所有東西都更爲重要,因爲它直接關系到亡靈未來的歸宿。可惜,大部分子女對此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爲了滿足自己的孝心,自己曾經以多麽錯誤的態度對待自己最疼愛、最珍惜的這些人,而這些錯誤的行爲又會給亡靈造成多大的痛苦;他們更不會明白,自己無意中竟然親手毀掉了父母走向解脫的最好機會,甚至會讓父母在下一次生死輪回中墮入畜生道、餓鬼道或是地獄道。
我當然明白,當你讀過這本書,知道自己曾經無意中犯下那麽多錯誤,深深地傷害了自己所愛的人之時,你的內心將有多麽痛苦。你不忍心讓他們受到一點點的傷害,你不想看見他們難過,但你萬萬想不到,最嚴重的傷害,竟然是自己親手造成的。你的內心也許會隱隱作痛,你或許還會不想面對真相,但是你必須面對。因爲你愛這些人,你也愛自己,你怎麽能夠傷害他們呢,又怎麽能夠讓他們以後爲傷害了你而感到無比的自責與痛苦呢?所以你必須明白,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他面對的不只是一種困境,也是一種巨大的契機。不要覺得開不了口,不要讓自己和他人錯過獲得救贖的最好機會,不要讓固有觀點阻礙了你,也不要讓固有觀點傷害了你的親友、愛人,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看不見的陰影和陷阱,更不要在自己或親友、愛人死去的時候,才發現有些遺憾是你難以承擔的。要明白,有時候,固有觀點就是遮眼布,它讓你看不清事實;它也是迷魂藥,它左右了你的心和你的選擇。該抛棄它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把它摘掉,不要拖泥帶水。一定要明白,生命,是經不起猶豫的,在你猶豫的若幹個瞬間,也許世界上已經多了無數個新死的靈魂。當你真正明白了死亡只是呼吸間的事,就會加倍珍惜自己的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珍惜每一個機遇,尤其珍惜每一個覺醒的契機,活得坦然。
只有懂得珍惜,才談得上真正的愛。如果真正愛一個人,不管對方是你的兄弟、姐妹、父母、愛侶還是朋友,都應該給對方一份他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時甚至不是他想要的東西——而不是任性且罔顧後果地逼著他接受一份你想給的東西,無論對方活著、死去還是即將離世。能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的關懷。當你能夠以一種正確的方式來對待臨終之人的時候,你的行爲就叫做“臨終關懷”。
什麽才是一個臨終的人或者新死的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呢?是你的幫助與保護。要做到這一點,僅僅有一顆愛他的心是不夠的。你不但要具備一種克制痛苦的心靈力量,還要學習一些必要的知識,知道什麽才是正確的方法。例如,你必須知道自己應該爲他做一些什麽事,千萬不要對他做一些什麽事。即使沒辦法幫助他,你也不能害了他,不能讓他白做了一回人。
佛教認爲,人是無數輪回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有的解脫都離不開人身:天道衆生無需經受任何苦難,整天過著快樂安逸的生活,所以他們沉迷于享樂,難以産生改變心靈與生活的渴求,沒有這種渴求,他們就不會尋求解脫,但是當福報用盡的時候,他們仍然必須面對苦難,可惜這時他們已經失去了修行的機會;。阿修羅道的衆生天生疑心很強,他們總是懷疑佛法的正確性,缺乏堅定的信念,無法因得聞佛法而受益,更不會改變自己的心靈與行爲;畜生道的衆生缺乏思辨的能力,即便有幸得聞佛法,它們也未必能夠聽懂,更談不上通過實踐真理來改變自己的心靈,改變自己的命運;餓鬼道的衆生雖然沒有了肉體的桎梏,但是他們仍然無法擺脫欲望與嗔恨的糾纏,心靈難以自主,所以也就沒有精力與時間聽聞佛法,更加無法通過修行來獲得解脫;地獄道的衆生每時每刻都在受苦,他們缺乏聽聞佛法的機緣,也不具備修行的時間;唯有人道,人道不但有佛降生傳法,人又有思辨能力,能夠讀懂佛法的精要,而且生命中的諸多苦難會讓人産生改變現況的強烈渴求,因此只有人能夠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進而受益、實踐。所以,人身被稱爲“解脫之寶”,沒有人身是很難即身成就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一失人身,萬劫不複”。這句話的意思是,投生爲人是非常難得的。關于這一點,釋迦牟尼曾經有個比喻,他說:“大海中有一個小小的木圈,還有一只龜,龜五百年探一次頭。投生爲人的機會,比海龜的頭探入小木圈的機率還要小。”他還有過另外一個比喻,有一天他抓起一把土,然後說道:“衆生如果是大地之土的話,那麽,能轉生爲人的,就像我手掌上的土這麽少。”
對這種說法,科學界也有相應的解釋。他們認爲,暗物質、暗能量占有宇宙中所有物質的96%以上,這意味著大部分的物質都是我們看不到的。而且,即便在我們看得見的物質當中,人類也只占一個非常小的比例。
可見,人的生命是多麽的寶貴。如果你在世的時候無法解脫,那麽臨終的那個階段,就必須加倍珍惜。一旦你或你的親人、朋友、愛侶錯過了這個機會,解脫也許就會變得遙遙無期了。畢竟,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下輩子還能投生爲人。正因爲如此,我才在武威家裏的枕頭邊上放了一個死人顱骨的警枕,每次看見它,我都會感歎生命的易逝和世事的無常。這時候我就會提醒自己,要抓緊時間,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做一些應該去做的事情,不要浪費了寶貴的人生。我在139說客上也說過這樣一段話:“某個生命時段,缺陽光,缺水分,無論後來怎樣努力,都不能修複那個痕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辛勤的耕耘只能自己來完成,別人無法替代。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每個階段都值得珍惜,過去了,就永遠不會再來。” 沒有人能主宰自己的生死,但是每個人都能主宰自己的生命質量。生命質量由什麽決定?由你的心。
有時候,即便你定下了高遠的目標,盡力做好相關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這也並不意味著你確實珍惜了生命。爲什麽這麽說?因爲,有的人即使在竭盡全力,甚至抛下所有東西做一件生命中必須去完成的事情之時,也並不是樂在其中的。爲什麽他明明在向自己的夢想進發,卻不快樂呢?因爲他不能全然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後果,疲憊、寂寞、阻礙等等東西不斷使他感到疑惑、不甘。他也許會抱怨這個世界:難道我選擇了這條路,就必須承受這些東西嗎?是的,你必須承受。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出門不帶傘,途中又下雨了的話,你就得淋雨。你能因爲自己選擇了不帶傘而要求老天不下雨嗎?當然不行。同樣的道理,你也無法在享受選擇爲你帶來的好處時,拒絕接受它不如你意的地方。所以,一旦做出選擇,你就必須承擔它爲你帶來的一切,再不要去想如果自己沒有做過那個選擇會怎麽樣,因爲當時的那個生命階段已經過去了,已經變成了既定的事實,那麽就全心全意地過好每一個當下,珍惜每一個當下,清醒、冷靜地做好當下的選擇。
不過,人生非常有趣的地方在于,假如你換一種心態來對待同一件事,那麽你的感受就會完全不一樣,所謂的承擔,或許也會變成一種享受。比如,在你沒帶傘淋雨了的時候,你可以抱怨這場雨,抱怨沒有提醒你帶傘的人,爲沒人給你送傘而感到失落,但是你也可以傾聽雨聲,享受雨的清涼,做一回在雨中狂奔的孩子,重溫童年那種肆無忌憚的感覺。所以,你看,快樂或者不快樂,完全取決于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如果你不將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失去的東西——比如健康、時間、享樂等等——上面的話,就會發現,自己反而因爲經曆磨難而變得堅強、自主、坦然了,往常所有的苦惱、擔憂與誘惑也都變得微不足道,甚至變得非常可笑了。這時候,你才能夠快樂地活著。
爲什麽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呢?就是因爲,坦然、知足、快樂,原是最大的幸福,假如能夠這樣全無心理負擔地活著,即便生命只剩下一天,也是莫大的快樂,這一天的活便是高質量的活。
而且,超越了苦難的你,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會變成一種圖騰,爲有緣聽到你的故事的人們提供一種巨大的鼓舞。這種鼓舞,或許會成爲他們活下去、戰勝苦難的力量。這力量,就是我在《光明大手印:實修心髓》中談到過的“功德”,一種歲月毀不掉的東西,它是個體生命真正的價值。所以,無論面對什麽樣的苦難,親人、愛侶的離世也好,重病也好,絕症或者別的什麽困境也好,都不要懼怕自己所面對的,也不要顧影自憐,更不要怨天尤人。要明白,所有的恐懼及痛苦都是你心靈的鏡子,是你的心營造出來的幻象。苦難能夠激起一個人心裏最爲美好的東西,也能激起一個人心裏最爲陰暗的東西,區別僅僅在于你的心,你的選擇。
即便是最平凡、最窮苦的人,只要有了一顆不會被苦難打倒的心,那麽他就是高貴和值得敬仰的。比如香巴噶舉曆代上師之一的司卡史德,她本是個幾乎一無所有的窮老太太,全家以乞討度日,但她仍把僅剩的一點糧食全都送給了需要它的人,被家人打罵、驅趕也無怨無悔。後來她得聞佛法,一夜之間證得了彩虹般的不老身,獲得終極解脫,成爲了千萬人的精神圖騰。
所以說,苦難是一塊試金石,你甘願做一塊經不住考驗的廢銅爛鐵,還是喚醒心中的力量,做一塊不畏千錘百煉的真金?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往往就是在面對苦難的時候體現出來的。一年後,十年後,千百年後,世界是否還會把你放在心上,就取決于你在擁有生命及面對苦難時的態度與選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