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淩虛
題記:1962年,曾國藩後人曾約農將一份曾被曾氏家族視爲絕密的《李秀成自述》拿出來交給出版社出版,至此,圍繞太平軍重要將領的李秀成真面目逐漸浮出水面。其中包括大量的真實曆史資料還原了曆史真相,李秀成本人是否有資格做洪秀全的“忠王”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但是事情似乎到這裏遠遠沒有結束,直到1977年,曾國藩的另一位後人的一句話揭示了《李秀成自述》的本來目的打算,甚至隱藏著李秀成的一個重大戰略目的。
李秀成的最後自述有怎樣特點?被俘後的表現是怎樣的?
1857年是李秀成的人生高光時刻。由于他率兵解除鎮江之圍後,洪秀全爲了表彰其突出功績,賜其名“李秀成”,因洪秀全本人名字中有“秀”,賜李秀成之名而不避“聖諱”,堪稱最大褒獎。
二十八歲參加太平軍後由于戰功卓著被封爲“右後四軍軍師”,加之粗通文墨,不久他就成了“地官副丞相”,俨然是太平軍中後期的迅速升起的一顆新星。
天京事變後,放眼四外無人,洪秀全開始對其格外重用,封其爲“副掌帥”,指揮太平軍的第二把手。在1858年,由于大破清軍北大營,洪秀全封他爲“忠王”。顯然,洪秀全希望他能將“忠”字貫徹到底。然而,李秀成最終沒有成爲洪秀全寄托希望拯救天京的那個人。同治三年,(1864)伴隨著幾聲巨大的爆破聲響,天京陷落,長達十一年的戰爭終于結束,李秀成爲了護送幼主洪天貴福把自己的好馬給他逃跑,自己騎個驽馬因此被俘。
曾國荃對這位從未謀面卻恨之入骨的老對手李秀成親自進行審問,盛怒之下,並且要士兵用刀細割李秀成臂膀,鮮血直流,李秀成一聲不吭。最後在幕僚趙烈文的提醒下,曾國荃才停止用刑。
第二天,趙烈文對李秀成進行提審,此時的李秀成已經不再是怒目圓睜,而是有問必答。他簡要對趙烈文說:“自己現在四十二,當初燒炭爲業,後來被忽悠入會,都稱洪秀全是洪先生,我是被他們脅迫加入,在石達開部下。”趙烈文問他幾位大王孰好孰壞時,李秀成表示“獨服石王”。趙烈文又問:“你在僞朝知道洪秀全不能成事呢?還是覺得他肯定能成功?”李秀成回複說:“如騎虎不得下耳。”
總之這次審訊,李秀成相當配合,只是在最後不知爲什麽忽然這樣對趙烈文說:“天上有數星,主要是預示夷務不靖,十余年必得驗證。”趙烈文詳細問是那顆星星什麽名字後?得到回答後,深谙易學的趙烈文認爲“皆鄙俚俗說而已。”
最後趙烈文問他有什麽打算嗎?李秀成說:“肯定是死了,只是我還有些舊部,想給他們寫信遣散,則瞑目無憾。”趙烈文看他的言行後認爲“有乞活之意”,趙烈文最後向他表示說:“汝罪大,當聽中旨,此言非統帥所得主也。”李秀成于是“俯首不語”。
趙烈文已經將李秀成心理底數大致摸清,爲曾國藩進一步審問李秀成提供重要依據。五天後,曾國藩從安慶趕到,親自處理李秀成問題,因此在這幾天,就産生了《李秀成自述》。從7月29日寫起,一直到8月7日,李秀成寫了七萬多字的“供詞”。
縱觀李秀成的自述,大概有七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關金田起義詳情;二是有關“天京事變”前後的曆史;三是有關六解天京之圍的情況;四是敘述在上海等地與“常勝軍”交戰的情況;五是爲太平天國的軍政民政做辯解;六是分析太平天國失敗的幾大失誤;七是表達他自己要爲曾國藩收服太平軍余部的願望。
要不要先斬後奏處死李秀成?一項保守的曾國藩爲何不經批准就提前處死李秀成?
在曾國藩看後《李秀成自述》後的晚上,趙烈文到曾國藩處閑談。曾國藩問他:“我打算將李秀成就地正法,不必等朝廷指示,你覺得可以嗎?”趙烈文說:“活捉李秀成十多天了,大家都有目共睹,而且又遵照您的吩咐,錄下了他的口供,應當不會讓任何人懷疑。況且李秀成這個人十分狡詐,不能把他押送到朝廷處理。”顯然,在處死李秀成的問題上,曾國藩與趙烈文的意見完全一致。
三天後,曾國藩再次來到囚禁李秀成的地方,與他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 曾國藩也看出李秀成依舊有求生之意。曾國藩對他說:“對你的處理要等候朝廷指示,不是我能決定的。連日來我也爲此事反複考慮,等朝廷有了明確指示再告訴你。”第二天,曾國藩派人通知李秀成:“國法難逃,中堂不能爲你開脫罪責。”
李秀成頗爲感恩戴德地說:“中堂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圖報。”
說明曾國藩了解全部事實真相之後,心裏有不能不這樣做的苦衷,也就是他不敢把李秀成解送到北京。其間利害關系,大體有這麽三點:首先是太平天國“聖庫"財物被曾國荃縱兵搶掠空,李秀成對此知之甚詳,將他解送至京,勢將供出實情,對曾國荃和湘軍其他將領極其不利,曾國藩也難逃失察之責,一項謹小慎微的曾國藩不能不對此做深度考量。
其次是曾國藩兄弟多次奏報戰績,南面有所所誇飾,爲人“十分狡詐”的李秀成到了北京後,爲了討好朝廷,乞求活命,難免“搬弄是非”,一旦將其拆穿後果不堪設想。第三是金陵城破之後,湘軍只顧搶掠,對太平軍毫無防範,致使幼天王洪天貴福輕易逃脫以及李秀成爲方山村民活捉等等一系列事實真相都將大白于天下,這對曾國藩兄弟包括整個湘軍的聲譽都將造成巨大的損害。(左宗棠不久對此彈劾)
因此,迅速處死李秀成滅口,對于曾國藩來說,顯然益處更大。
曾國藩在給朝廷上疏解釋爲什麽要提前處死李秀成說:“臣竊以聖朝天威,滅此小醜,除僭號之洪秀全外,其余皆可不必獻俘,陳玉成、石達開即有成例可援。且自來元惡解京,必須誘以甘言,許以不死。李秀成自知萬無可逭,在途或不食而死,或竄奪而逃,翻恐逃顯戮而贻巨患。與臣弟國荃熟商,意見相同,辄于七月初六日將李秀成淩遲處死。”曾國藩的理由讓朝廷無懈可擊,因爲有先例可循。
曾國藩到底“篡改”過《李秀成自述》,成爲後世史學爭論焦點。
據趙烈文在其日記中記載,李秀成的親筆自述供詞有五六萬字。到了同治三年七月六日曾國藩日記說是四萬余字。同治三年七月七日曾國藩《谕紀澤》信中又說:“僞忠王自寫親供,多至五萬余字。兩日內看該酋親供,如校對房本誤書,殊費目力。”照此看來,李秀成的供詞有五六萬字之多是比較准確的。李秀成的自述非常翔實,且敘說的非常有條理,趙烈文讀完後感歎李秀成“在賊中不可謂非桀黠矣”,認爲他是個人才,只不過李秀成文化不高,筆墨不算流暢,還有很多白字和錯字,但這些都不足影響李秀成自述的珍貴價值。
另據曾國藩日記記載,早在七月五日,曾國藩就開始親自校閱李秀成供詞,當天看了八頁紙。第二天,曾國藩又對李秀成供詞一-進行審查,這一天總共看了二萬余字,尚有十頁沒有看完。晚上,他對第二天要寄走的奏折,再次進行了修改。七月七日上午,曾國藩把剩下的八九千字供詞看完。
如此看來,校閱修改李秀成供詞的工作,首先是曾國藩自己在做,趙烈文只是在他審閱修改的基礎上再通讀一遍 ,最後潤色把關而已。
這說明,曾國藩對這份供詞是極其重視的,每一個字句都不放過,都必須經過自已嚴格審查;凡不利于自己的地方,都被他做了精心刪改。這還不夠,最後還得讓走烈文認真通讀一遍, 他才放心報送軍機處,這件事情完全映照了在複雜的環境中曆練的曾國藩將謹慎和滴水不漏做到了最高境界,
于是曆史上的《李秀成自述》的本來原件就被保存在曾國藩故鄉,長期不允許外人參觀閱讀,盡管這已經是被修改過得,可見敏感度對于曾國藩來說是關系整個家族命運的。
1962年,曾國藩後人曾約農將一份曾被曾氏家族視爲絕密的《李秀成自述》拿出來交給出版社出版,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但是未能有進一步的解釋,當時一位深谙曆史的大學問家對此批評說:“忠王不忠,鐵證如山,晚節不忠,不足爲訓。”
直到1977年12月,曾國藩的曾外孫女俞大缜,在中過風又惠白內障的情況下,給一位專家手書其母(曾國藩孫女曾廣珊)親口告訴她的“李秀成勸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這是可信的。聯系供詞全文、李秀成性格、當時處境、國內外環境李秀成寫這供詞。決不只是保存太平軍史,爲自己留個傳,他的最高期望值是,曾國藩能擁兵稱帝,那麽他可能就有機可乘,重整太平軍,最終再度形成“三家爭天下”的局面,顯然李秀成高估了自己的自述效果,他對曾國藩的本人和格局缺乏基本的判斷。
《太平天國革命親曆記》一書中,多有對太平軍溢美化、神聖化的描寫,但是,除了些水分,他對忠王李秀成的直覺和描述倒是非常客觀:”他看起來約有三十五歲,但由于精神體質各方面的煩勞,使他的外貌顯得更憔悴些,更蒼老些。他的體態是輕快的、活潑的、強健的,有種特別優美的姿態,雖然他的身體似乎夠不上普通中國人的中等高度;他的舉止態度尊嚴而高貴,他的行動迅速而莊嚴。
他的面貌是引人注意的、富于表情的、好看的,雖然不算美,如照中國人的觀點來看:他略微帶些歐洲人的形象,因而使他們不很喜歡。他的鼻子較普通中國人稍直;嘴是小的,幾乎近于纖巧,配著他那嘴巴的形狀和輪廓分明的嘴唇,表現出絕大的勇氣和決心。他的膚色是黑的,但是他的眉與眼卻可以直接告訴其觀察者,使知他所遇到的乃是一個偉大的非凡的人物。”然而曆史上的李秀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或許可以繼續留給後人進行討論。
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料簡輯》、《能靜居日記》、《趙惠甫先生烈文年譜》、《曾國藩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