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城裏已經幾天了,現在全國的疫情已經有了很大的好轉,慢慢出門活動的人增多了,特別在家憋了一個多月的孩子們,能出來活動活動是無比的開心。
晚上,我帶著兒子在公園門口玩耍,只見一些大人帶著孩子出來玩耍,雖然孩子們戴著口罩奔跑著,但看不出他們因爲“戴口罩”而影響了他們玩耍的心情。
只是,角落上兩個小孩玩耍的似乎有點不開心。原來一個叫樂樂的孩子專心的玩耍著爸爸給他買的玩具高鐵列車,而另一個孩子看到了也想玩玩。
他說:“哥哥,你這個是火車嗎?我都沒有玩過,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
樂樂專心的玩耍著,沒有理他。
這時,小朋友急了,伸出手過去扯樂樂的玩具,邊扯邊說“咋們一起玩吧,我都沒有玩過。”
樂樂說“這是我爸爸給我買的,我不想和你玩,這是我的東西!"
“小氣鬼,再也不和你玩了”小朋友哭了起來。
然後樂樂媽媽說“樂樂,給弟弟玩一下就給你,可以嗎?”
“我不要,這是我的東西,是爸爸給我買的”樂樂也哭了起來。
小朋友媽媽就抱著哭泣的孩子邊走邊說“不哭了哈,以後媽媽給你買一個一樣的,我們不玩他的”。
其實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常常把“我的”、“這是我的”、“這些都是我的”挂在嘴邊,總想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占爲己有,有著非常強烈的占有欲望,這是孩子自我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
當他們能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時,將物品歸爲“我的”就是其中一種表現。
爲什麽孩子會認爲某些物品是獨屬于自己一個人的?
這是因爲,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會通過擁有“我的物品”來獲得物品背後的意義:安全感以及“我”與“他人”的區別,因此,孩子占有物品,不願意分享的行爲是個體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
那我們如何讓孩子順利地渡過這個發展階段?並從“自私”變得樂于分享呢?
這需要孩子形成正確的物權意識。
其實孩子占有物品的目的是擁有占有物背後的意義,而不是占有物本身。如果兒童單純的占有物品,卻無法擁有背後的意義,就會成爲真正的占有,繼而演變成爲自私。
在這個時期,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有權決定自己的東西是否與人分享,當孩子能夠做到“自己的物品自己做主”時,他就能意識到“別人的東西需要經過允許才能碰”。
這兩個觀點的建立是相互的,這時候,兒童的物權意識也就形成了。
如何幫助孩子形成物權意識?
一、尊重孩子“占有物品”的想法,給孩子營造安全感
孩子會占有一些物品,認爲這是自己的所屬物品,如果家長強行將孩子的所屬物品分享給他人,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兒童更容易將自己喜歡的物品藏起來,從而形成真正的自私。
因此,當孩子要占有某些物品時,家長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先擁有物品所有權,先擁有才會有分享。
尊重孩子才是第一位,孩子的東西,首先要看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做決定。
黃磊的女兒多多,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不僅乖巧懂事,多才多藝,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還擁有超強的獨立能力。
這都源于作爲父親的黃磊,在教育女兒的理念中,把尊重孩子放到了第一位。
記得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有人送給多多一只小狗,多多愛不釋手。
貝兒也很喜歡小狗,于是問黃磊她能不能玩一會兒小狗,黃磊沒有直接答應,而是說:“狗是多多姐姐的,你應該去問多多。”
黃磊沒有擅自答應貝兒,而是把決定權交給多多,這樣一個小舉動滿滿的都是對女兒的尊重。
這樣的做法很少見到,很多父母在別人家孩子想玩自己孩子玩具之時,大部分是引導孩子“我們要分享哦,大家一起玩吧”,甚至會有父母直接拒絕不給別人家孩子玩的情況。
其實,分享是好的,但是分享的前提是讓孩子有正確的物權意識。
二、糾正孩子的錯誤觀念,幫助形成正確的物權意識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錯誤的觀念:我不具有物品所有權,那麽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兩種極端。
一種是不經允許,動用別人的東西;另一種是不給別人分享某個物品這是可恥行爲,每個人都應該共享這個物品。
這對孩子日後的性格養成是不利的,我們應該及時糾正他們這種錯誤的觀念。
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是屬于別人的,可以與自己分享,也可以不與自己分享;當別人不願意和自己分享時,應尊重別人的想法,不能強迫別人分享,更不能責備別人小氣,摳門。
而自己的東西也一樣,我們有權決定是否與人分享。
三、家長要維護自己的物品所有權,從而去引導孩子
比如,動用別人的物品前,要先詢問並征得同意後,才能動,在使用完別人的物品後,要及時歸還,並說謝謝。
當使用別人的物品時,別人有權利收回,不能耍賴不歸還,當孩子形成習慣以後,家長想從孩子手裏要回手機、平板就很容易了。
即使在家裏,屬于父母的東西,哪些能碰哪些不能碰,哪些需要父母同意了才能動,這是需要孩子明白的。
當孩子物權意識形成後,才會覺得越分享越快樂
古龍說過快樂是件奇怪的東西,絕不因爲你分給了別人而減少。有時你分給別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男孩下車扔空瓶子時發現撿垃圾的爺爺沒戴口罩,跑回哥哥身邊要了一個口罩並親自給爺爺戴上。
有網友給此男孩的評價是“男孩沒有在行進中直接丟掉垃圾,而是停在垃圾桶旁,是公德心 ;沒有扔進垃圾桶,觀察到老人的舉動,選擇遞給老人,是同理心 ;雙手遞上口罩,禮貌又富有同情心 ;給口罩已經很棒了,但他沒走,而是幫人幫到底,幫老人正確佩戴後再離開 (扪心自問,我是做不到這樣的)”
如此具有公德心,同理心,愛心的暖心孩子,他還有一個重要的品質是“會分享”,他能在關鍵時刻給予需要幫助的老人分享出自己的口罩,以免老人受到病毒的感染。
這種自願的、自發的分享行爲使他內心更加快樂。
分享並不僅僅是物品上的行爲,更是精神、經驗的分享
蕭伯納曾經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一個人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都有兩種思想。"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會分享的人他的情商必然會更高。
讓作爲父母的我們更要以身作則,多引導孩子,學會分享,享受快樂,這不僅是實物的分享,對于所見所聞,做過的一些活動的感受的分享也很重要。
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偉大的祖國不僅從物品上給予許多需要幫助的國家進行援助,更是從人力、財力上給予幫助,甚至在抗疫經驗毫無保留的分享給其他國家。
這樣的分享行爲,我們是開心的,畢竟全球安康才是真的安康,我們不會獨善其身,但願通過大家的努力能早日戰勝疫情。
時代發展的趨勢就是“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小到家庭,大到國家,都離不開“分享”,有分享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作爲父母的我們,引導孩子分享,首先需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物權意識,並以身作則。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