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不斷地對外用兵,湧現了很多知名的將領,飛將軍李廣就是其中一位,在漠北之戰中擔任前將軍的李廣因在沙漠中迷路未能及時趕到參戰,使匈奴單于順利逃跑,不願受問罪受審的李廣慨然拔劍自刎。李廣死時,他的長子和次子都已經過世,僅剩下幼子李敢。
李敢一直認爲父親之死是衛青所致,抓住機會將衛青打成重傷,之後李敢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故意射殺,然而李廣一家的悲劇似乎還在繼續,二十年後落在了李廣的孫子李陵頭上。
李陵乃李廣的長子的遺腹子,從基層的郎官幹起,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當上了羽林軍的長官騎都尉,曾越過居延地區,深入匈奴二千余裏偵察地形而順利返還,頗得漢武帝的欣賞。
公元前99年,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之兄李廣利率兵進攻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漢武帝讓李陵爲征討大軍運送糧草。
一直向往如同自己祖先那樣馳騁疆場,上陣殺敵立功的李陵並不甘心擔任後勤運輸的任務,主動向漢武帝請纓,稱自己所率領的部下都是武藝高強的精兵強將,希望能自成一軍,到蘭幹山南邊去攻擊,分散匈奴單于的兵力。
不幸的是,李陵遭遇了匈奴的主力部隊,雖經拼死血戰,在匈奴騎兵的追擊下,李陵邊打邊退,終因寡不敵衆,在邊塞只有百余裏的地方被俘,李陵被俘後,長歎無臉面見皇帝,之後便投降了匈奴。
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余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余人—《漢書》
漢武帝聽說李陵投降匈奴之後,不禁大怒,前幾日還在稱贊李陵英勇的文武百官全部一起責罵李陵是賣國賊,只有司馬遷爲之申辯,說李陵之所以投降匈奴,肯定是在尋找機會報效漢朝。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原先以爲他戰死,後來聽說他投降了匈奴。滿朝文武幾天前還稱贊,如今一起責罵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站出來爲李陵申辯,他痛恨那些見風使舵落井下石的人。
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僅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上千裏孤軍奮戰,對抗數萬敵軍,殺傷許多敵人。最終箭矢用光,將士們赤手空拳,仍殊死搏鬥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雖戰敗,但他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尋找機會報效漢朝。
司馬遷的話觸怒了漢武帝,認爲他是爲李陵辯護,並诋毀兵敗而歸的李廣利,于是將司馬遷打入大牢。司馬遷保住了性命但是被施以腐刑。
一向敬重勇士的匈奴,並沒有爲難李陵,直接封李陵爲右校王,還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給了他,一年之後,漢武帝派公孫敖深入匈奴營救李陵,公孫敖在匈奴聽李陵在幫匈奴人練兵以對付漢朝的謠言,回朝禀報了漢武帝之後,漢武帝勃然大怒,直接滅了李陵的三族,李陵老家隴西士人都以李陵爲恥。
其實,李陵最初詐降匈奴,是爲了像春秋時期魯國的曹沫與齊國交戰三戰皆敗,在魯莊公無奈割地求和的柯地會盟上,持刀挾持齊桓公,逼迫其退還所占領魯國領土那樣報仇。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讓李陵在漢朝的故交任立政出使匈奴,勸李陵歸漢,雖經過任立政多次勸導,李陵均表示“我已穿上胡服了”,任立政再三追問有無回歸之意時,李陵答道:丈夫不能再辱。從此之後,再也見不到李陵以及其後裔的記載。
然而,南北朝時期卻又出現了李陵及其後裔的記載,說鮮卑皇族拓跋氏,乃是李陵的後代,不過拓跋氏並沒有認可這一說法。北周時,高平鎮(今甯夏固 原)的李賢家族自稱是李陵後裔。唐朝時期,一支來自如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遊地區的黠戛斯朝貢團,到達唐朝都城長安。酋長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裔,與將李廣視爲先祖的李唐皇室是同宗。表示願意向唐太宗稱臣納貢,同時提出認親的請求。認親後,唐朝和黠戛斯的關系迅速拉近,並建立了同盟關系。
其實黠戛斯又稱鬲昆、堅昆,恰好是當時李陵的封地,而且之後李陵的後人也世代負責治統治這裏的部族,具體的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米努辛斯克盆地,1940年蘇聯考古學家在米努辛斯克盆地,發現了一所漢朝模樣的房子,認爲這座房子很有可能就是當時李陵的住所,不過不管是不是李陵的住所,都能說明漢人曾經在哪裏居住過,現在,黠戛斯人已經演化成了柯爾克孜族和中亞的吉爾吉斯人,這裏的民族有著黃種人和白種人的雙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