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METalk
「殲-20已經列裝部隊,試驗試飛工作正在按計劃順利推進」。
28日,國防部新聞發布會上這短短的一句話,就成了熱點。
殲-20雖早在2011年1月首飛,但是近6年來,只要是相關報道,就必然能是網上各大軍事媒體的頭條。
然而每次看到關於殲20的消息,總能讓人想起這麼一張照片。
這是1998年殲-10試飛現場,總設計師宋文驄和總工程師薛熾壽的背影。
他們年邁的身影,與剛誕生的殲-10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時試飛員雷強點火、滑行、加速、拉杆,戰機一氣呵成地騰空而起,沖向藍天。
當戰機繞著機場上空盤旋、順利完成飛行安全著陸後,整個停機坪都沸騰了。
宋文驄擁抱試飛員雷強
已兩鬢斑白的總師宋文驄,緊緊地抱住從殲-10上下來的試飛員雷強。
20年的殲-10研發過程中,作為總師的他再苦再累都沒有流過一滴淚。
可這一刻,宋文驄哽咽了。
那一天,他執意將自己的生日改成3月23日。
那一年,距離他被任命為殲-10總設計師,已經整整20年。
殲-10
20年的等待,殲-10終於飛上藍天。
它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更是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座豐碑。
殲-10的出現標誌著我國軍用戰鬥機裝備水平首次達到了世界第三代的標準。
這也是第一次,我們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說,中國航空工業不再落後於人。
宋文驄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里,似乎滿街都是難民和傷兵,時常見到的都是焦土和彈坑。日本人的飛機,幾乎每天都在頭頂上盤旋,隔三差五就來轟炸昆明…」
1930年宋文驄出生在昆明,正好趕上了硝煙四起的年代。
和我們現在不同,他沒有五彩斑斕的童年,有的只是戰爭與炮彈肆虐中華的記憶。
每當敵機來襲,警報聲一響,整個昆明城就會亂作一團。
為了躲避炸彈,小小年紀的他就要背著弟妹往防空洞跑。
聽著發動機的轟鳴聲和炮彈聲,人們除了祈禱,無能為力。
「當時,中國也有飛機,但我們打不過人家。日本人的飛機像一群群馬蜂,每次來都是一個編隊20多架。這些飛機有時飛得很低,肆無忌憚耀武揚威。」
宋文驄第一次感到憤怒,是8歲時的一個夏天。
那天清晨防空警報再次響起,敵機一頓狂轟濫炸後,趾高氣昂地離去。
警報解除後,宋文驄便跟著母親回家,然而他家門前卻黑壓壓地聚集了一群人。
好奇心驅使著宋文驄鑽到人群中,眼前的景象卻讓他終身難忘。
一張破舊不堪的蓆子下面,蓋著一位被炸彈炸死的老人,鮮血染紅了半張蓆子。
這樣的生離死別,在宋文驄的童年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但此情此景,他也暗自下了決心。
「等我長大了,也要去飛機,去炸那些日本鬼子」。
宋文驄(中)抗美援朝時期擔任中隊機械長
於是17歲那年,他也參加了革命,成為一名游擊隊員。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宋文驄成了一名空軍地勤機械師,負責修理蘇聯製造的「米格15」戰鬥機。
蘇制米格-15
有一次,負責維修戰機的宋文驄就對蘇聯機械師切爾尼曉夫說,「你們的飛機不好」。
切爾尼曉夫很驚訝地問「為什麼?」。
宋文驄回答,「你們設計飛機時,就不考慮維修是否方便嗎?」。
這個回答直接把切爾尼曉夫逗笑了,他拍宋文驄的肩膀上說,「小宋,以後你就是中國的飛機設計師」。
可能這在當時只是一句玩笑話,這位機械師怎麼也沒想到,這位小宋是真的成了我國著名的飛機設計師。
1954年,宋文驄踏進哈工大校門,從此與飛機的設計結下了不解之緣。
7年的深造後,他也正式走上飛機設計的崗位,而這一走就是一輩子。
在接觸殲-10前,他就已先後參加了東風113號、殲-8的研製。
在飛機設計上的出色表現,讓他深受上級重視。
1980年,宋文驄被任命為611所總設計師。
殲-8
80年代初,改革開放不僅給國家帶來了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世界航空工業碩果纍纍,新式的戰機一波又一波地襲來。
看著別國的先進戰機,我們仍然沒有一款是「拿得出手的」。
之前的戰機,不是仿製蘇聯的,就是從別國進口的。
所以我國領導也決定,要跟緊世界的步伐,自主研製一個性能更好的殲擊機。
宋文驄(左三)與設計師們討論技術方案
自主研製新的殲擊機,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10浩劫的耽誤,讓原本就落後於人的中國航空工業落入谷底。
但宋文驄也清楚,如果始終尾隨其後沒有突破,距離只會被別人拉得越來越遠。
而他一直的心愿,也是要研製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先進戰機。
因為他怎麼也一直無法忘懷童年時親歷的一切,「日本鬼子的飛機就在天上飛,但是我們就是怎麼也打不著。」
早在上個世紀60年底啊,宋文驄就帶領著組員首創了中國飛機設計第一個氣動布局方案。
那時為了取得精確的氣動數據,論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宋文驄參加了無數次風洞試驗。
他總是親駐現場,邊試驗、邊分析、邊修改,風洞裡的極端環境在他看來都是小兒科。
這些成果,都為未來他參與研製殲-10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3年冬天,殲-10戰機的預研製被提上了日程。
宋文驄,就是試驗的負責人。
有了之前的試驗和數據,宋文驄也有了充足的信心。
新戰機的研製一定要用到當前國際最先進的技術——鴨式布局*。
*註:自從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以來,飛機設計師們通常將飛機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放在機翼後面的飛機尾部。這種布局是現代飛機最經常採用的氣動布局,因此稱之為「常規布局」。早期的鴨式布局飛起來像一隻鴨子,「鴨式布局」由此得名。
鴨式飛機的主要優點是配平阻力比較小,具有較大的升阻比。
宋文驄在新機方案論證會上的殲-10方案,得到了所有專家和領導的認可。
殲-10的研製,成為了國家重大專項,代號為「十號工程」。
而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正式任命為殲-10飛機總設計師。
只是歲月不饒人,當時的宋文驄已56歲,質疑也隨之而來。
殲-10能不能在他手裡設計定型,許多人都深感懷疑。
但宋文驄就是出了名的倔,他說「做不做得成我說了不算,但我可以肯定手下培養的人才定能成長,到時候我老宋不在了,還有更高明的人接著干。」
除了國人的質疑,宋文驄還要面對外國技術的阻撓與封鎖。
他永遠無法忘記,1987年6月的那個晚上。
由於殲-10的許多關鍵設計都是國際上領先的,所以宋文驄也希望在起落架的試製上,能與世界最專業的公司合作。
但是那場持續了幾天的談判,卻打碎了他的期待。
外國專家見中國技術落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趁火打劫、坐地起價。
那句「你們技術不行,你們方案不行,你們的工程師更不行,這樣的起落架,你們無論如何都搞不出來」,像針一樣扎在他的心上。
臨走的時候,外國專家還強調到,「你們肯定幹不了的,不過你們隨時可以再來找我們,不過那時,可就不是現在這個價了。」
然而身為中國人,他的自尊和自信始終還是占了上風。
慎重的考慮後,宋文驄覺得,必須自力更生。
他對研製起落架的同事們說到「不要等!不要靠!也不要指望外國人會幫助你!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殲-10飛機,讓起落架流著我們自己的血液!」
最後這個起落架,中國只花了不到30萬的經費就造出,是外國公司報價的幾十分之一。
秉承著這種精神,宋文驄領導著所有技術人員,一步一個腳印,一次又一次攻克技術難關。
別說起落架,先進的氣動布局、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高度綜合化航電武器系統以及CAD/CAE/CAM等都被逐個擊破。
除了技術上的難關,611所還面臨著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就是缺錢。
由於國家財政困難,許多工廠都需要生產民用工業來維持生存。
所以民間也有「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刀」的順口溜。
當時10號工程的總投資只有40億人民幣(國外研發一個新型戰機,至少需要100億美元,還是在有基礎設備的情況下)。
所以知乎上就曾出現過一個問題:在中國軍工最困難的時候,殲-10總師宋文驄是不是真的下班以後賣過麵條?
雖然無從得知這位總師是否曾靠賣麵條撐起軍工,但研製環境困頓是毫無疑問的,在那個年代很多軍工都需要搞副業「維生」。
當時有的領導還非常直白地說,想搞殲-10就是「5分錢想上長城」,完全不切實際。
甚至還有人提議直接大量進口蘇-27這種新銳戰機,就別折騰新機型了。
但宋文驄絕不同意,蘇-27再好也始終是別人的孩子。
到時候如果別人不肯賣你,中國就會陷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境地。
他說,「我就一定要做得比他們好,一定要使我們這個飛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7000多個日日夜夜,數十個部門,一百多個單位,幾十萬人。
殲-10終於艱難地出生了,機長16.53米,機高5.43米,翼展9.75米。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的日子終於來了。
已經68歲的宋文驄站在停機坪上,心情複雜。
他知道,國外第三代飛機無一例外都發生過墜機事故。
這就像是一個魔咒,籠罩在團隊里每一個人的心頭。
殲-10戰鬥機副總設計師戴川說,「這種飛機沒有不摔的,所以他當時壓力很大」。
而宋文驄能做的,就是反反覆復地檢查,將所有的工作做到位。
點火、滑行、加速、拉杆,戰機騰空而起,沖向了藍天。
一項項試驗都順利通過,殲-10終於平穩著陸。
成功了,宋文驄再也忍不住淚水,一下子哽咽了。
他緊緊擁抱了從殲-10上下來的試飛員。
從這一天起,他將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他要永遠紀念這個非同尋常的日子。
殲-10打破了國際慣例里新機研製新技術不超過30%的傳統。
在足足60%的新技術使用下,卻從未在試飛的過程中出過任何事故。
殲-10首飛
不過殲-10的誕生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
從首飛到設計定型,還有著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
到2003年3月10日,殲-10才正式交付空軍。
新機交接儀式上,宋文驄在熱烈的掌聲中走上了主席台。
這時的他,已經是一位73歲的老人。
那一年,他被評選為國家工程院院士,鮮花和榮譽才紛至而來。
也是這時候,家裡人才真正知道他這幾十年來都在做些什麼。
在此之前,因為他的弟弟在他的家中看到了幾本基礎醫學書籍。
家裡人還以為他去改行當了醫生。
2009年的10月1日,是建國60周年的大閱兵。
80歲的宋文驄看著殲-10從天安門的上空飛過去。
他下意識地舉起了右手,向殲-10輕輕揮手致意。
想起1949年的開國大閱兵,因為飛機不夠,只能讓飛機循環飛行兩遍。
如今,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了。
中國航空工業也從勒緊褲頭帶買的米格15,到後來自主研發飛豹、梟龍、殲-10、殲-20,這個轉變傾注著所有航空人的心血。
2016年3月22日,宋文驄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86歲。
他的追悼會上,所有人都忍不住低聲啜泣。
再過一天,就是殲-10的18歲生日了,可他,沒有等到自己「孩子」的「成人禮」。
五十載春秋風華,二十年丹心鑄劍。
他的心血和靈魂全部默默傾注給了共和國的藍天衛士。
熔做了他的體,化作了它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