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每個省份都有一個或兩個簡稱。這些簡稱是怎麽來的呢?爲什麽有的省只有一個簡稱、而有些省卻有兩個簡稱呢?這背後有什麽故事呢?
給各省確定簡稱這件事要追溯到清朝晚期。
1871年,中國出現了首條電報線路,由英國、俄國、丹麥三國聯合鋪設的從香港經上海至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
1877年,福建巡撫丁汝昌在台灣鋪設了台南至高雄的電報線路,這是中國首條自主電報線路。
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間架設電報線路,這是中國大陸首條自主電報線路。
1880年,清廷在天津成立中國電報總局。1884年遷往上海。電報事業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
由于電報的收費是按距離及電報字數計算的,爲降低成本,電報總局要求各省提供一個簡稱,于是各省紛紛提交簡稱。
一部分省份上報的簡稱是本省名稱中的一個字。如江蘇上報了“蘇”字,新疆上報了“新”字。
還有一部分省份根據本省的曆史上報了簡稱。如山西爲周朝時晉國的核心,因此上報了“晉”;河南古代爲豫州,因此上報了“豫”。
另外有些省份則根據省內的主要河流確定了簡稱。如湖南的“湘”和江西的“贛”。
在給自己省份取簡稱上,各個省份可謂各顯神通。
但有些省份是遇到難題的。
河北是第一個。當時河北叫直隸,直隸方面最初考慮的是燕和趙兩個簡稱。因爲直隸有燕趙大地之稱。但燕國的領土一半在直隸,一半在遼甯(當時還叫盛京);而趙國是從晉國分出去的,不僅很大一部分領土在山西,趙國的第一個國都晉陽也在山西。討論過後趙和燕都被否決。然後是直和冀。在最早的時候,山西和直隸都屬于冀州,冀和燕趙一樣,亦非直隸專屬,但後來將冀州以太行山爲界分爲兩部分,太行山以西爲並州,以東仍稱冀州,冀州的主要範圍就落在了直隸。冀的專屬性要比趙和燕強很多。另外冀的曆史底蘊要比直深厚。因此直隸最終上報的是冀。
雖然直隸的簡稱上報了,但其核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因爲山東上報的簡稱是“齊”,總局認爲“齊”和“冀”是近音字,容易混淆,需要有一個省更改。最終由于直隸比山東先上報,因此通過了直隸的簡稱,而要求山東再提一個簡稱,于是山東改用“魯”作爲簡稱。
類似的還有浙江和廣東。浙江上報了越和浙兩個簡稱,廣東上報的則是粵。越和粵同音,最終確定了廣東使用粵,浙江使用浙。
另外,雲南和貴州當時的簡稱分別是滇和黔,其實也存在諧音的問題。但當時並未更改。直到解放後才把兩省的簡稱分別加了雲和貴,並且在諸如汽車牌照等方面均使用雲、貴,而不使用滇、黔。
湖北又稱荊楚大地。最初商定簡稱時楚和荊都在初選名單內。因爲湖北爲楚國的發源地,多數時期楚國的國都也都在湖北境內。但有人認爲楚國的面積還包括了湖南、安徽等地,楚不適合作爲一省的簡稱。于是楚在省內被否決。荊的問題和楚一樣,漢代的荊州包括了湖北湖南兩省。于是開始選其他字。最終,選定了“鄂”。不過,湖北的簡稱定爲鄂後,一直有呼聲將湖北的簡稱改爲楚或荊。
陝西上報的是秦。最終確定的也是秦。但是後來又開始使用陝。這是爲什麽呢?因爲後來有了青海省。在1880年代,青海還屬于甘肅省,所以當時青海沒有簡稱。陝西使用秦也就無任何問題。後來青海建省後問題就來了:青海沒有特別有曆史意義的簡稱,只能用青或海。進入現代社會,海字通常代表的是大海,用海字指代一個內陸省份比較奇怪,于是青海的簡稱只剩下青。但青與陝西的簡稱秦音近。陝又能很好的指代陝西,而且在省級簡稱裏沒有與陝同音或諧音的,于是最終確定青海的簡稱爲青,陝西的簡稱爲陝或秦,但通常使用陝,今天陝西的車牌使用的也是陝。
北京天津的簡稱京津與山西的簡稱晉諧音。但山西的簡稱曆史悠久且無其他適合的簡稱,因此無法更改。進入民國後才從直隸分出的北京天津,北京作爲國都(北洋政府),需要使用京字以體現其政治地位;因天子津渡而得名的天津,用天做簡稱有僭越的嫌疑,又沒有其他更適合的簡稱,于是只能用津。
四川確定的簡稱是川。但後來變成了蜀、川並用,以川爲主,官方一般都使用川。比如四川的車牌、官方文件檔案編號等)。這是因爲川字易寫,在以手寫爲主的時代,這點是很討巧的。在非官方的場合,則會有使用蜀的情況。民間之所以喜歡用蜀做簡稱是因爲四川爲古蜀國,蜀比川更有曆史底蘊。
海南、重慶等解放後成立的省級行政區選定簡稱比較簡單,海南古代爲瓊州,使用瓊,重慶爲渝州,使用渝。瓊和渝均無與其同音或諧音的它省簡稱用字。
其實重慶古爲巴國,巴字比渝字更簡單易寫,但重慶選定了渝而非巴,是因爲巴蜀常連在一起稱爲巴蜀大地,而巴蜀大地在重慶直轄前是用來指代大四川的(重慶直轄後四川依然使用巴蜀大地代指自身),爲了有更強的指向性,重慶選擇了渝。
你所在省份的簡稱有哪些故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