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藏》:上始即位十有四載,北庭兩歲南宮七載,豈非天哉?自古人君憂患困橫未有如上者也。
明英宗朱祁鎮真的是一位很有意思的皇帝,九歲登基,作爲九五至尊竟做了外族的戰俘。本以爲他的人生到底結束,沒想到後來竟又重奪帝位。兩次登基讓他具有了獨特的神秘色彩,使他的一生飽受爭議。
有人說朱祁鎮迂腐無能,將大明朝推向滅亡的深淵;
有人說朱祁鎮忍辱負重,極具人格魅力;
有人說朱祁鎮是一個好人,但卻不是一個好皇帝。
那麽朱祁鎮到底是一位怎樣的皇帝?是什麽讓他被俘後仍能奪回帝位?他又爲何飽受爭議?讓我們重新撥動曆史的轉盤,去探尋找潛藏的真相。
張太後與三楊輔臣兢兢業業,朱祁鎮成爲最大贏家
談到朱祁鎮,就不得不提到張太後和三楊。“張太後”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又名張太皇太後。“三楊”指的是三個明朝大學士,即楊士奇、楊榮和楊溥。
可以說沒有他們嘔心瀝血的輔佐朝政,大明朝一定會更快的土崩瓦解。事實也證明,當張太後和三楊相繼病逝後,大明王朝迎來了被後世唾罵的“土木堡之變”。
- 權力真空,朱祁鎮坎坷登基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十五:命長子皇太子祁鎮嗣位諸王宗室悉遵祖訓……在廷文武之臣協心輔佐,務以安餋軍民爲本,毋作聰明以亂舊章。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後,皇後,然後施行。
宣德九年(1435年),朱瞻基駕崩。此時朱祁鎮才九歲。人們還沒有從悲痛中醒來,便迎來了第一個難題:誰當皇帝?朱瞻基在遺诏中將皇帝繼承權給了小兒子朱祁鎮,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會有人想更改遺诏內容。而對皇位競爭力最大的就是襄王朱瞻墡。
要說朱瞻墡繼承皇位,除了不符合遺诏外,其他條件竟都十分完美。朱瞻墡自幼聰慧,飽讀經書,是個難得的人才;朱瞻墡參與過朝政,對大明朝的發展軌迹有著更清楚的認識;最重要的一點,朱瞻墡是朱瞻基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有著純正的皇家血脈。這樣一位藩王,對比年幼的朱祁鎮,的確更有資格繼承皇位。
就這樣,在朱瞻基駕崩後的七天裏,朝中分爲了兩派,一派改立朱瞻墡爲皇帝,對年幼的朱祁鎮能否執掌大明朝深表懷疑;另一派立朱祁鎮爲皇帝,堅決按遺诏執行。
《明史》:太後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
這七天裏,大明朝權力出現了斷層,動蕩不安。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這場爭鬥中,以三楊爲首的文臣們極力推薦朱祁鎮爲皇帝,最終贏得了勝利。
- 手握能臣,大明朝穩定發展。
朝政大事,群臣白太後,太後悉令送內閣,俟楊士奇等決議然後行
朱祁鎮登基後,張太後尊爲大皇太後。宣宗遺诏中給予她很大的權力,本可垂簾聽政。然而張太後是一位賢明的女人,以破壞祖宗之法爲由拒絕了。雖然不垂簾聽政,但張太後對大明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太後召集“三楊”,對朱祁鎮說:這三位是能臣幹將,以後不管什麽事情,都要詢問他們的意見。”至此,大明朝權力部門明確,“三楊”得到重用,他們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大明朝得以延續仁宣之治。
宣太監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後顔色頓異,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頸。英宗跪爲之請,諸大臣皆跪。
張太後在位期間,除了重用“三楊”外,還做了一件大事—震懾大宦官王振。張太後早就看出了王振的野心,若放任他不管可能會釀成大禍。于是找了一個機會,將他召到衆人面前,本想除之以免後患。奈何英宗過于寵愛王振,再加上其他大臣求情,只能放虎歸山。這一放,將整個大明朝推到了懸崖邊。王振的“光輝事迹”在後邊慢慢陳述。
這個時期的朱祁鎮其實並沒有做出什麽貢獻,全靠先皇留下來的人才維持大明朝的仁宣之治,可以說他是最大的贏家。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遭遇滑鐵盧
前邊提到,朱祁鎮作爲最大的贏家,如果張太後和三楊能一直輔佐朝政,雖然不能成爲朱元璋那樣被人敬仰的皇帝,卻也能落個善用賢臣的好名聲。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張太後和三楊的相繼去世,壓抑已久的宦官開始擾亂朝政,並直接導致土木堡之變,繁盛的大明朝走向衰敗,朱祁鎮也因此戰役,人生軌迹得以重劃。
- 宦官專政,明朝走上下坡路
說到土木堡之變,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大宦官王振。《明史》中寫到“振權日益積重,公侯勳戚呼曰翁父。”可以看出王振已經權傾天下了。
王振本是一位落第秀才,後入宮當了宦官,服侍皇太子朱祁鎮,朱祁鎮繼承帝位後,王振也水漲船高,勢力漸漸壯大。雖然當時張太後極力縮減宦官權力,曾一度想除掉王振,但王振十分聰明,他不直接去幹預朝政,而是極力討好英宗,培植自己的黨羽,對各位大臣也是畢恭畢敬,因此受到了英宗的寵愛,使得張太後無法找到正當理由殺害他,爲日後的專權埋下伏筆。
當張太後和三楊相繼去世後,一直積蓄力量的王振見時機成熟,輕而易舉將大權握在自己手中。他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對阿谀奉承之徒大力提拔,對反對自己的人武力鎮壓,甚至直接將朱元璋挂在宮門前“宦官不得幹政”的鐵牌扔掉。在明英宗的幫助下,堂而皇之的上了朝堂,開啓他夢寐以求的專權生活。
- 麓川之役,敗光“仁宣之治”積蓄
朱祁鎮當了皇帝以後,想大展宏圖卻處處受限,而西南地區的動蕩終于讓他逮著機會。
麓川思任發屢次挑戰明朝底線,不斷侵犯其他土司領地,甚至襲擊明朝官員。明朝在此之前對西南地區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將注意力集中到北元殘余勢力,可是剛上位的明英宗忍不了了,先後五次進軍西南。
雖然明朝在麓川之役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卻耗時十年,發動了數十萬人,大明朝前幾代皇帝留下的積蓄毀于一旦,不但導致明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衰落,而且北面蒙古瓦刺趁機發展壯大,成爲心腹大患,間接導致了土木堡戰役的失敗。
- 禦駕親征,兵敗被俘
前邊提到,在明朝進行五次麓川之役時,北邊的蒙古瓦茨漸漸發展壯大起來,開始對侵占明朝的領土。
面對瓦刺軍的侵襲,對軍事一竅不通的王振過于相信明朝的實力,立功急切,勸說英宗禦駕親征。朝中大臣紛紛勸阻,當時明軍主力遠在外邊,又逢酷暑,沒有充足的糧草作爲後勤。但英宗此時成長爲熱血青年,他有著一顆安邦定國的心。他幻想著能和父王一樣,禦駕親征,建立功勳。于是拼湊了20萬軍馬,帶著些許糧草,向著大同開進,土木堡戰役拉開序幕。
明史中詳細記載了土木堡之變的前因後果。八月己酉,帝駐大同,振益欲北。鎮守太監郭敬以敵勢告,振始懼。班師,至雙寨,雨甚。振初議道紫荊關,由蔚州邀帝幸其第,既恐蹂鄉稼,複改道宣府。軍士纡回奔走,壬戌始次土木。瓦剌兵追至,師大潰。
由于王振的錯誤指揮,明軍被瓦刺軍包圍在土木堡,做困獸之鬥。然而沒有糧草和水源的明軍最終被擊潰,英宗被俘,王振被殺,隨行的文武大臣戰死沙場。
經過土木堡之變,明朝實力大退,英宗被俘,損毀了明朝在邊夷部落中的政治形象,此後外族紛紛對明朝進行騷擾。明英宗朱祁鎮也開始過上俘虜的生活。
三、奪門之變,朱祁鎮走向傳奇人生
事情到此本該結束了,朱祁鎮完成了他的使命,該退出曆史的舞台了,然而令衆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時隔1年,這個男人他又回來了,甚至後來又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 南宮七年,驚恐不安
《明史》: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
瓦茨首領也先本想憑借朱祁鎮,要挾明朝。然而明朝對朱祁鎮是生是死毫不在乎,也先無奈,只得求和並歸還朱祁鎮。
不得不承認朱祁鎮在軍事上一無是處,然而情商卻十分高。被瓦刺軍俘虜後,伯顔將軍從一開始對他恨之入骨到後來竟是惺惺相惜,好吃好喝的招待,並在後來送朱祁鎮回明朝時,一直送了幾十裏,可見朱祁鎮十分懂得如何交朋友。
在朱祁鎮被俘期間,他的皇後爲了能救他回來變賣了所有家産,哭瞎了雙眼,腳也瘸了。後來朱祁鎮回來後,面對一個又瘸又瞎的老太婆,沒有抛棄,一直不離不棄。可見朱祁鎮是一個用情專一的好男人。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爲一國之主,兵敗後理應以死謝罪,然而說朱祁鎮太過忍耐也好,害怕死亡也罷。總之,經過1年的俘虜生活,朱祁鎮又回到了明朝,只不過被新皇景泰帝軟禁在南宮,戰戰兢兢當著自己的太上皇。
- 奪門之變,重登帝位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每次帝位交接之際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這次也不例外。立有戰功的石亨爲了自己的利益,聯合張軌、曹吉祥等人,爲迎接朱祁鎮複辟做准備。石亨首先得到了孫太後的支持,隨後又得到徐有貞的幫助。
正月十六夜晚,一行人破牆而入,簇擁朱祁鎮自東華門入宮,坐上奉天殿寶座。十七日早朝時,本想拜見朱祁钰的衆臣發現寶座上的皇帝成爲了朱祁鎮,只得接受這個事實。時隔八年,朱祁鎮終于又坐上了這個寶座。
- 遺诏廢殉,朱祁鎮開明之舉被人贊
自明朝以來,每當皇帝駕崩後,被選定的後妃們都要殉葬。然而朱祁鎮經曆過俘虜的生活,又軟禁在南宮七年,他深知普通人的弱小與無奈,對他們深表同情。朱祁鎮在臨終時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朱祁鎮雖然重用宦官,毫無帝王之範,差點導致明朝滅亡,但不得不說,廢殉舉措具有重大曆史意義,他打破了祖制,這在封建王朝中是難能可貴的。在這一刻,他名垂青史。
曆史啓示
或許,朱祁鎮不是一位好皇帝,但他的的確確是一位好人。人們常說伴君如伴虎,君王無情,但是朱祁鎮卻能廢除祖傳的殉葬制度,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自然界沒有風風雨雨,大地就不會春華秋實。朱祁鎮對皇帝到俘虜轉變泰然處之,我們又何談放棄。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未來是怎樣的我們都不知道,唯一能做的便是放眼當下,攻堅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