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一直不停地有人讓在德國生活的我聊一下德國的死亡率問題,每次我都婉拒了,不寫,不寫,就不寫。
一來當時德國的疫情還在發展初期,還沒到可以評論死亡率的時候。二來我膽小啊,本來已經被一些鍵盤俠扣上了“德吹”的帽子了,如果我再談德國死亡率問題,好怕又被人噴到頭禿,到時候連最好的生發洗發水都救不了我了。
但是,最近我轉念一想,噴我的網民可能只有幾百個,而想從我這裏了解德國真實情況的瓜友,卻有好幾十萬。這樣一想,又覺得不能辜負瓜友們的期待,還是決定頂著鍋蓋給大家聊個五毛錢的。
4月3號的時候,我參加了一次海內外專家聊疫情的網絡直播節目,在節目裏我也請教了德國埃森病毒研究所的陸蒙吉教授這個問題,他給出的一些觀點和我接下來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有一些不謀而合。
說實話,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寫好有一段時間了,一直壓著沒發,後來跟陸教授溝通了之後,發現教授的看法居然和我想的差不多,這又給了我一些勇氣,決定把這篇文章發出來,抛磚引玉。
友情提醒:我想盡量把這個問題說透,所以今天的文章會有點長,而且數據比較多。
截至到本文完稿時(4月8日),德國的權威網站公布的數據如下:
紅色是累計確診人數(包括已經痊愈的),綠色是痊愈,灰色是死亡人數。
這樣粗略計算的話,德國的新冠死亡率目前大約在1.9%左右。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的新冠死亡率大約在3.4%左右,跟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目前的確診人數很高,但是死亡率相對較低。
全世界的網友都在苦苦追問,德國的死亡率爲什麽比別的國家低,他們憑什麽?特別是和同在歐洲的其他國家相比,死亡率的差距就更大了。
關于德國的死亡率低,網上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說,德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確實有兩把刷子,遇到疫情考驗,顯示了自己的深厚功力。
還有的人說,德國死亡率低根本就是僞命題,疫情還沒結束,能不能笑到最後還不好說,說不定後面也會突然飙升。
在我看來,以上兩種說法都不夠全面。德國目前的低死亡率,這裏面既有必然,也有偶然,既有實力,也有一些運氣。
接下來,我會給瓜友們詳細地解釋,我爲什麽這麽說。
新冠疫情是從2月底的狂歡節之後,在德國的北威州開始爆發的。現在距離德國疫情爆發已經過去了5周多了(大約40天了),這個時間軸信息很重要。
我之前在3月13日寫過一篇德國疫情分析的文章,鬥膽分析了德國的抗疫策略。當時有很多網友怒怼我:疫情才剛剛在德國發展,等再過14天,我再來看你還能不能樂觀起來?到時候重症陡然增多,德國醫療資源擠兌,死亡率飙高,你就哭吧。
我覺得網友們批評得有道理,死亡率確實跟疫情病程的發展有很大關系。
先來對比一下歐洲的幾個國家,從疫情在本國爆發開始,病情經過20多天的發展,在本國的感染和死亡率發展曲線。
歐洲各國每百萬人確診人數發展曲線
注:原圖片來源知乎@euphoria,數據注解部分由本公號後期加上,以便閱讀。
注意,這張圖的橫坐標原點是各個國家疫情開始爆發的日子(這個日期各不相同),並不是統一的某年某月某日。這樣有利于在疫情病程發展的同一階段橫向比較。
縱坐標是平均每百萬人的確診人數,這樣把不同人口基數的國家放在一起比較更科學。
從這張圖可以看到,德國的病毒爆發速度和規模跟意大利是非常接近的,平均每百萬人的確診人數上升曲線也非常類似。
歐洲各國每百萬人新冠死亡人數發展曲線
注:原圖片來源知乎@euphoria,數據注解部分由本公號後期加上,以便閱讀。
而在這張死亡人數曲線上,德國(最下面的灰色曲線)的平均每百萬人死亡人數非常低。疫情在德國爆發後的第21天,德國平均每百萬人裏有4個人死于新冠。而意大利(綠色曲線)在爆發後第21天時是49人,西班牙(紅色曲線)在第21天時是64人。西班牙的死亡人數曲線比意大利更高。
所以,從這組對比來看,德國確實比周邊國家的死亡率低很多。雖然隨著病程的發展,各國的死亡率都會逐步上升,但是總體趨勢來看,德國的死亡率仍然在比較低的水平,死亡率爬坡的速度也相對較緩。
接下來,基于我自己在德國的所看所想,以及德國專家給出的信息,我鬥膽給瓜友們總結一下,德國的低死亡率背後,到底是什麽原因。
1. 感染人群年齡偏低
德國死亡率低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大部分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年齡在15至59歲之間,他們占總確診病例的70%。
注:以上數據來源statista.com
這些人的病症大部分比較輕微,許多人甚至沒有症狀,拜仁州最早的一批確診者,就是這種類型。而意大利確診病例者的平均年齡是66歲,58%感染者爲60歲以上人口。
根據國內的數據,新冠病毒致死率在39歲以下人口中占0.2%,60歲以上則爲3.6%,70-79歲之間的死亡率達到8%。
感染人群年齡低,死亡率就低,這個大家都能理解。現在的問題是,爲什麽德國感染人群的平均年齡這麽低?
其實德國社會也存在老齡化的問題。拿德國和意大利對比,兩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大致相當。2018年,德國人口的平均年齡爲46歲;意大利是46.3歲。
所以從國民的年齡結構上來看,並沒有很大的差異,畢竟人口老齡化是歐洲各國共同的問題,德國也沒有例外。
要解釋德國的感染人群年齡問題,這就要從德國的疫情爆發原因說起了。
衆所周知,德國的疫情爆發是從出現意大利輸入病例開始的。最早的一批人是因爲去意大利滑雪度假感染的。
一般什麽人會去滑雪度假呢?大部分是年輕人(包括十幾歲的學生),還有帶孩子的中年人家庭(因爲德國學校二月份放了春假)。
德國北威州病毒集中爆發是從2月底的狂歡節開始的。
一般什麽人會去參加狂歡節呢?大部分還是年輕人,以及帶孩子的中年人家庭。小木馬姑姑就是帶著孩子參加了狂歡節之後,一家人就病倒了。
這樣看來,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德國的早期感染人群都是年齡較輕,熱愛運動,身體素質比較好的一批人。
那德國的老年人都在幹嘛?爲什麽他們沒有立刻被那些年輕的感染者傳染上?他們都躲起來了嗎?
首先從德國人的家庭結構上看,德國的成年人真的非常不喜歡和老人同住,和自己父母的來往也相對較少。
中國有娃家庭的典型模式是,老人和年輕夫妻一起住,方便帶孫子孫女,這在德國是極其罕見的。(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不同,這裏就不展開說了)
一般的德國家庭,逢年過節,隔三岔五地,會和娃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聚一聚,頻率不算太高。
我以前在西班牙生活過,西班牙人的家庭觀念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中國人,比如很多人每周末都去父母家吃飯,爺孫輩之間走動也比較頻繁。
南歐人還有個特點,就是特別熱情,哪怕是第一次見面的新同事,人家都抱著你吧唧吧唧兩下,親面頰。
這樣一看,對比就十分強烈。德國的老人絕大部分都過著自己的生活,等到生活不能自理時,大部分會住進養老院,由護工護理。隔三岔五地才能見到自己的兒女和孫輩。(寫到這裏,突然感覺有點淒涼。)
在咱們中國人看來,這似乎有點太過冷漠。但是德國這種疏離的家庭關系,也許在這次新冠疫情中,歪打正著地保護了德國的老年人。
再從個人的生活方式來看,德國的年輕人是爲了自由不要命,堅持聚會,德國的中年人可能是爲了養家不要命,堅持上班,而德國的老年人是非常惜命的,他們可不傻。
我公公婆婆都是60多歲(公公接近70了),在德國剛出現意大利輸入病例,電視裏才剛開始討論這個話題時,我公公婆婆就做了以下幾件事:
1. 買了一個大冰櫃
2. 趁人少的時間段,采購了很多生活用品和食品,主要是爲了以後可以少出門。
3. 謝絕了一切聚會和探訪。
有兩件小事讓我印象深刻:一件是木馬姑姑一家病倒時,無人照應,非常無助,木馬姑姑打電話給我婆婆,也就是她親媽,問她能不能幫忙跑腿,去兒醫那裏拿小木馬表哥的病假條,病假條是需要交給學校的(德國後來臨時取消了實體病假條的要求)。
我婆婆立刻拒絕了,她說兒醫那有很多兒童來看病,搞不好有病毒,她才不去。後來木馬姑姑是打電話讓人家把病假條發傳真過來的。
還有一次,也是疫情剛剛爆發時,那時德國還很寬松,也沒有限制聚會,小木馬的小姑姑一家(另外一個姑姑)像平時一樣帶著小寶寶去我婆婆家串門喝咖啡。我婆婆非常堅決地把她們一家擋在了門外。
不是保持社交距離這麽簡單,是大門都不讓進哦。
後來我婆婆沖了兩杯咖啡,從廚房的窗戶遠遠地遞過去,讓他們站在大門口把咖啡喝了,喝完快走,這是真正的 ”Coffee to go“。
後來我婆婆打電話跟我們說起這幾件小事,我心裏頗爲震驚。誰說歪果仁心大來著?像我公公婆婆這樣的德國老人,還是很惜命的嘛。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德國早期的管控政策。在德國疫情爆發後,政府陸續出台了一些管控措施,在最早制定的那一批措施裏,就有一條:
禁止任何人未經允許去養老院探訪,違者罰款!
這條禁令制定和執行得非常早,可見德國人頭腦還是蠻清楚的,養老院裏住著德國大部分的高齡體弱老人,所以隔離了養老院,就是最好地保護了德國的老人。
你看,早期的滑雪感染人群,德國的家庭結構,再加上政府對養老院的禁令,這些原因綜合起來,才使得德國的感染者年齡偏低。
2.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醫療資源占優勢
這一點很多瓜友都已經知道了,無需我過多贅述。雖說歐洲各國這些年的發展越來越不行了,特別是在數字化潮流裏,更是被亞洲國家甩出幾條街。
但是在一些基礎建設上,比如醫療系統,醫院體系,德國這個老牌工業強國底子還是不錯的。根據國際經合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德國的人均醫院和病床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德國的醫院總數和人均密度在歐洲領先
德國的病床總數和人均病床密度是其他國家數倍以上
注:以上數據均來源于經合組織(OECD),圖表由我自己親手制作,如有自媒體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此外,世界各國的重症病床擁有情況也大相徑庭:以10萬人爲計算單位,德國是29張,而意大利是12.5張,西班牙10張。這裏還不包括此次疫情中,德國緊急騰出的額外的重症病床。
注:以上數據來源statista.com
在疫情當中,和死亡率直接相關的呼吸機資源,德國也幸運地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呼吸機生産力。德國政府在疫情爆發時,緊急向本國的呼吸機生産企業德國德爾格(Dräger)醫療器械公司訂了1萬台呼吸機。
雖然該呼吸機公司CEO說,他們會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盡量均勻分配呼吸機給不同的國家。但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這一規律多少還是存在的。
我以前的文章裏也常常分享一個觀點,醫療資源擠兌是疫情裏殺人最快的。德國的確診人數確實攀升得很快,但是醫療資源擠兌還遠遠沒有出現。
這是4月8號德國權威網站公布的實時重症病床數據。目前德國有6萬多感染新冠尚未痊愈的病人,一共占用了2424張重症病床,還剩余9178張重症病床,用來迎接未來會出現的新的重症病人。
這個數據表明,德國的醫療資源離擠兌還有一段距離。
按照我以前的分析,如果醫療系統不崩潰,那就不大會出現死亡率的突然反常飙高,而是會隨著病程的發展,緩慢上升。
當然,嚴謹一點來說,上面提到的各種醫療資源只是純硬件,德國也缺少有資質的醫護人員,比如你雖然可以訂1萬台呼吸機,但是卻沒有足夠的人員來操作這些機器。
德國的醫生總數和人均醫生密度雖然也略優于歐洲鄰國,但是這個優勢很小,沒有醫院和病床的硬件優勢那麽大。
所以,我目前擔心的倒不是硬件問題,反而是醫護人員這種軟實力。這可能才是德國後面會不會出現醫療資源擠兌的軟肋。
德國 Robert-Koch-Institut
3. 醫療系統分散化
醫療系統是個宏大的話題,我是個外行,無法給出全面的解釋。就說說我自己在德國的一些感受和基本認識吧。
德國的家庭醫生制已經非常普及成熟,普通民衆平時生病了,不是去醫院,而是去自己的家庭醫生那裏。絕大部分的case,在家庭醫生那就處理了,不需要到去醫院的程度。
一般在德國看醫生,會經曆以下幾次分流:平時頭疼感冒,嗓子發炎,拉肚子等等小毛病,家庭醫生會把大部分的年輕力壯的病人直接打發回家,頂多給你開點退燒藥,扛過3-5天,如果還沒好,你再來。(當然這是平時,現在新冠時期,對于疑似病人,醫生還需要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病毒測試。)
還有一些病症,需要專科醫生診療的(家庭醫生一般是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會開單子讓你去專科醫生那裏。比如你想看皮膚病,婦科病,想做物理理療,想看心理醫生,這些都需要專科醫生。這些專科醫生大部分也不是坐在醫院裏,而是有自己的小診所,分散在居民社區裏。所以這一類病人也不會去醫院。
最後只有少部分病人,比如你需要做手術,生孩子,需要做大型檢測(比如核磁共振),這些在家庭醫生那裏進行不了,就需要去大型醫院。
這樣分流下來,最後只有極少一部分病人,真的需要走進醫院的大門。
前兩年,我因爲一個小手術,需要住院幾天,我跟領導請假,因爲個人隱私保護(員工請病假不需要告之具體疾病),我只籠統地說我要去醫院看個病,我領導看到“醫院”二字,有點震驚,趕緊問我:你還好吧?
他的言下之意是:一般人生病都不會到需要去醫院的程度。既然說“去醫院看個病”,不會是有重大疾病吧?
因爲德國醫療系統的這種分流是大家一直習以爲常的,所以即使面對新冠,民衆也不會一緊張就全都湧進醫院。
他們絕大部分會先聯系家庭醫生,然後按照醫生的指示,在家隔離,隔離期間病情有變化,也會隨時和醫生溝通。
僅僅是在家庭醫生這裏,就分流了絕大部分輕症病人,減緩了住院醫生的壓力。
4. 德國人可能比較耐扛?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不大專業,我也沒有醫學數據支持,只是分享一些自己這些年的觀察和感受。
對于這次疫情,相信有一個共識是所有人都同意的,那就是:病毒來了,拼的其實是個人的免疫力和身體素質。
前面說了,德國人平時看醫生,小毛病大部分會被打道回府,普通病毒引起的感冒發燒拉肚子,只做對症治療(退燒,通鼻子,喝水)。
德國人平時看上去簡直弱爆了,流感來了,倒下一批,都在家中躺上一個星期。我以前總是不懂,我們平時感冒了,最多休息一兩天,吃點感冒藥,還是可以工作的呀。德國人好像挺惜命,一個流感就要躺一周啊,太弱了吧。
木馬爸爸前兩年有一次得了很重的流感,發燒到接近40度,整個人癱在沙發上奄奄一息。他去看了家庭醫生,醫生簡單地檢查過後,很淡定地說,現在是流感季,回家多喝熱水吧。(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渣男?)
熬了兩天,他實在很難受,又去看醫生,說醫生我難受死了,頭疼發燒吃不下飯,鼻子不通嗓子疼…….醫生看了看系統裏他的病曆,說:嗯,已經熬了兩天了,再堅持一下,一般燒個3-5天,就好了。回去吧,多喝熱水,我給你開個通鼻子的噴劑。
後來,又過了兩三天,木馬爸爸真的挺過來了,自己痊愈了。生活在德國的瓜友,相信這樣的例子你們大家都能信手拈來。
最近我常常想,人的免疫力可能是遇強則強的,特別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發燒,並沒有特效藥可以用,與其吃各種感冒靈藥,不如安安心心地躺倒,讓身體免疫力來扛。(注明:我這裏說的是感冒,不是指新冠病毒。最近生怕會被誤讀 :D)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不專業的猜測,歡迎醫學人士批評指正。還有一點,德國人平時很喜歡做運動,特別是戶外跑步這種物美價廉的運動。
我以前住在慕尼黑市區的時候,周末的早晨去伊薩河邊散步,哎呦,媽呀,平時人煙稀少的德國,這個時候簡直太熱鬧了。
一大波穿著短褲的長跑選手向你奔來,我趕緊識趣地讓到一邊,再一看,身後也有一大波長跑選手緊隨我的步伐,我忍不住自己都開始小跑起來了。媽呀,我只想散個步而已,爲啥莫名地被裹挾在全民馬拉松隊伍裏。
當然,身體素質這個話題也很複雜,它還跟生活方式,工作壓力,生活環境有關系,這裏就不一一展開了。
我想,這次新冠疫情給我們很多普通人都上了一課,保持健康不是僥幸碰運氣,那些你熬過的夜,那些你扛過的壓力,不僅寫在你的臉上,也留在了你的身體裏。(寫著寫著,一不小心變成了一篇雞湯)
最後,補充一句,在德國死亡率這件事上,以上說的四點原因,重要性是從高往低排的。我認爲感染人群年齡偏低仍然是最具決定性的,其次是醫療系統的正常運轉和醫療資源不出現擠兌。
德國接下來死亡率能不能繼續保持穩定,就要看德國的老人能不能繼續“置身事外”。而德國的醫療資源是否充足,取決于他們能不能補充足夠的醫護人員。
下次如果還有人問爲什麽德國的死亡率比歐洲其他國家低,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