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歐美國家的酒文化更加雅致,我們仿佛從那無數的高腳杯、雜七雜八的禮儀、握杯姿勢、品酒流程中感受到了來自西方世界的優雅天成,可對于這個曾經無酒不歡的國家而言,酒也是一種無法戒除的"甜蜜的煩惱"。
歐美國家嗜酒如命的生活習慣在16世紀以前都是以一種"以酒代水"的方式呈現的,而到了16世紀以後咖啡的出現才讓酒的風頭被壓了下來,而咖啡的發展也帶來了與酒文化完全不同的飲用習慣和風俗。
抛卻了酒精影響的歐洲迎來了另一種生活方式,19世紀法國著名曆史學家儒勒·米什莱甚至将西方文明的启蒙原因归功于咖啡,他认为:咖啡把欧洲从"酒鬼國度"成功轉型爲喝咖啡的"理性社會",從某種方面來說,這句話可不完全是一種誇張的宣傳手法,咖啡對歐洲的改變足夠稱得上一句"無與倫比"。
一、 從"酒鬼國度"中尋找生機
(一)歐美國家那些無酒不歡的日子
歐洲人對酒的講究更類似于我們對美食的不將就,中國人在乎的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而美酒不過是忘憂的工具,只要能一醉解千愁,入喉前無論高雅或粗鄙都可以用"豪放"二字一言以蔽之。
可歐美卻不同,他們在乎威士忌一定要加冰,搖晃出美妙的叮咚聲和優雅的軌迹;白蘭地一定要在圓肚小口的杯子裏,讓酒香在手的加熱下一點點散發出銷魂撩人的氣味;而葡萄酒更是觀色、聞味、品嘗一步不能少。
他們將酒的意義"壓榨"的淋漓盡致,從它倒進杯子裏開始就已經是一場盛宴,因而歐美的酒品嘗的是過程,而我們則重酒精帶來的結果。
中世紀的歐洲更是酒的天下,世界三大飲品中茶是不盛産酒的英國人最愛,咖啡還不知在何處等待伯樂,整個法國和地中海附近地區因葡萄的豐收和優質而成爲了葡萄酒的樂園,貴族以酒代水爲生,可以說酒才是他們生命的源泉,只有最低等的、最貧窮的下等人才無奈以"滿含髒汙和病毒"的白水爲生。
而以麥子爲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則發明了麥芽酒,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啤酒原身,這種酒不僅供給神職人員,也是我們最古老的酒精飲料,甚至有人認爲它推動了遊牧到原始農耕社會的演變。如果當真是爲了種植以釀酒,那麽其嗜酒程度當真令人驚歎。
我們古人喝酒要麽爲揮毫,或是三五好友相聚又或者夜間無事獨飲,可歐美在很長一段時間給人以"變著法子"找酒喝的感覺,一日三餐都要喝酒,餐前酒、餐中酒、餐後酒味道依次不同,餐前酒開胃、餐中酒香濃,餐後酒口感大多更甜些,誓要得到最好的酒精享受。
此外,外出歸家有"進門酒",睡前則有"睡前酒",那無數的酒吧也不過是這些時間以外的享樂時間,這種無酒不歡的生活方式在漫長的歲月裏讓歐美人的思維也泡在了酒精裏。
(二)咖啡的誕生
不得不說,咖啡可能天生就是一種優雅的作物,就連它的發現曆史都更像是一則神話故事而非"事實"。
據說,在一千多年前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在放羊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羊會去啃食一種不知名的野生灌木果實,羊吃了之後則會在一段時間裏變得更加興奮。
牧羊人看到羊群吃了它並沒有不好的反應,就大膽嘗試了一下這種紅色的果子,驚訝的發現它異常香甜、韻味悠長,能提神醒腦,因此咖啡豆也就正式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雖然最早的咖啡豆被人們用來做提神藥,但沒過多久就因其無可忽視的甜美醇厚口感成了人們心愛的飲品,喝咖啡的風氣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埃塞俄比亞蔓延出來,在整個伊斯蘭教國家開始了一場新的大流行。
15世紀以前,咖啡是阿拉伯世界裏的獨有珍寶,就連"禁咖啡令"也無法遏制人們對它的喜愛,16世紀的伊斯坦布爾甚至明目張膽的將"給丈夫煮咖啡"寫進了法律,聲稱如果妻子做不到這點,丈夫有權提出離婚。當然,也許當地的六百家咖啡館也能告訴你當地人到底對咖啡有多熱愛。
(三)征服歐洲的全新瘾品——咖啡
咖啡的曆史不僅關乎經濟,更關乎政治學和社會學,曾經被稱爲“黑金”的咖啡豆交易額甚至輝煌到僅次于石油的第二位,就連以葡萄酒爲驕傲的法國人都不得不承認"咖啡的出現,給歐洲人帶來了最偉大的文明,其意義僅次于火的使用。"
1570年,圍攻維也納失敗的土耳其軍隊狼狽撤退,不慎遺落了一袋咖啡豆被一個幸運的波蘭人撿走了,他用這袋神奇的豆子開了歐洲的第一家咖啡館,先征服了教皇獲得了無雙的名氣,緊接著就掀起了一陣喝咖啡的浪潮。
從一六四五年威尼斯的第一家咖啡館開張到一六六三年倫敦的八十二家咖啡館,再到十八世紀的三千多家,咖啡在兩百年裏強勢打破了歐美的無茶不歡和無酒不歡,成爲了世界第三大飲品,咖啡館幾乎成了賺錢的代名詞,每天都有數百人在這裏流連忘返,而咖啡也爲歐美開啓了另一種生活方式。
二、從瘾品到瘾品,咖啡帶來的無酒精式"理性社會"
(一)逼退政治的瘋狂酒精社會
酒是多麽重要而無可替代的産物呢?對于普通的歐美人來說,一日無酒則無趣,在政治的幾度變遷中,無論歐洲還是美洲大陸都曾有過幾次風風火火的禁酒運動,然而就如今仍舊繁盛的酒文化來看,其結局不言自明。
酒精社會是一種怎麽樣的瘋狂呢?直到19世紀,仍舊有很多法學家和社會學家將酒稱之爲"魔鬼的甜酒",並將其視作犯罪和貧窮的根源。
美洲南部以種植園爲主的大奴隸主在很多年裏都認爲酒精會使黑人更具危險性,釀成暴行,工場主也將"禁酒"當做減少工傷事故的重要手段。
就是在這樣似乎人人厭酒的美國大環境下,幾次禁酒令卻無一獲得成功,最終淪爲了政府和人民的"躲貓貓遊戲",走私販和黑幫大行其道,社會矛盾激化到難以爲繼的地步。
禁酒令在美國的退敗是酒精社會的威力,它的存在只是讓法律懂得了"要規定人們所能夠做到的事,不能規定人們無法做到的事",而放棄酒就是酒精社會裏人們無法做到的事。
(二)格調高雅的"咖啡式入侵"
在美國這樣瘋狂的禁酒行爲在歐洲似乎未曾如此激烈,這大概就要歸功于咖啡式優雅入侵了,酒和咖啡同樣作爲瘾品,人們總也將其歸爲一類,然而酒吧和咖啡館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
再優雅的清吧裏也總有來買醉的客人,當然更多的是重金屬音樂和火熱的舞蹈組成了青春洋溢卻也頹廢的年輕人生活,可再簡陋的咖啡館也放著輕音樂,以一種衆生平等的姿態歡迎穿西裝或者大褲衩的各種人群。
咖啡館是公民的學院,供職于英國皇家學會的約翰·霍顿在英式传统茶文化和强势入侵的咖啡文化中对比后公然表示咖啡馆是促进文明进步的场所,他说:"咖啡館給各色人等提供社交場合,富人和窮人、有學問的和沒有學問的人,都在這裏會面;它促進了藝術、商業和其他各種知識的發展。"
事實證明,人們會在家優雅的品一杯白蘭地或下午茶,但煮咖啡的手藝大約還是咖啡館更勝一籌,咖啡雖然也是令人興奮的飲料,卻沒有酒精那樣天然的刺激感,我們打瞌睡的時候更時常借助一杯咖啡而不是一杯酒,畢竟後者很可能讓我們面對比打瞌睡更加糟糕的局面。
因此,咖啡館成了圖書館一般的存在,在濃厚穩重的咖啡香味裏,職員能夠安靜的辦公,學生們小聲討論著學術問題,JK羅琳也在這裏創造了一個戴眼鏡的綠眼睛小鬼風靡世界… …
漸漸地,這種咖啡館社交成了一種新的流行文化,商業信息、新聞傳媒等行業 依賴于此進行信息交流和辦公,就連演員、文藝批評家、詩人、劇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也將這裏當做靈感的聖地。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造就行爲,沒有人好意思在輕音樂環繞、人們小聲享受咖啡的地方肆無忌憚的吵鬧,這裏沒有喝high了摔杯子的樂趣,只有咖啡帶來的無限精力和動力。巴爾紮克一生喝了5萬多杯咖啡,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咖啡館聚集了一群樂趣、生活方式、行爲活動完全不同于酒館的人,也在不斷的引誘更多人來到這裏,並用"瘾品"特有的手段將人留下,整個過程隱秘而優雅。
它不是毒品,不會讓人失去理智,它的魅力已經足夠越來越多的人爲它著迷,這種滲透式的咖啡入侵讓歐洲潤物細無聲的擺脫了酒精的轄制,從"酒鬼國度"走入了理性世界,催生了科學、文藝的新思潮。
三、小結
彭德格拉斯特在他所著的《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書中曾這樣說:
"咖啡入侵並改變了赤道地區的山坡,甚至在有些地方對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咖啡加速了土著居民與非洲人的奴隸化與破壞。咖啡館成了社交聚集點,孕育新的藝術、企業機構和革命,咖啡讓歐洲的工人覺醒。咖啡和其他商品一起,孕育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期貨。在拉丁美洲,咖啡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醞釀了極端的貧窮,導致軍事獨裁鎮壓、反叛和大屠殺。"
這種瘾品進入歐洲的同時也給它的産地帶來了無可挽回、難以磨滅的壓迫與傷害,然而就是這樣一種背後藏著血淚的飲料拯救了被酒精浸染的歐洲。
直到現在,優秀的咖啡産地仍舊以其作爲巨大的經濟發展動力和政治資本,可以說它不愧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如今也一直以一種更加隱秘的方式在改變著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