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國家開始對樓市“下重手”!保住18億畝耕地,央媒回應
房地産這些年過得日子有多好?
拿最近兩年來說,2018年碧恒萬3家地産巨頭銷售總額超過1.6萬億,房企三巨頭僅僅比互聯網BAT三巨頭少賺了44億元,而TOP10房企土地總貨值近20萬億元,相當于所有A股市值的近一半。
去年表現如何呢?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9日,167家A股房企和赴港上市內房股發布2019年年報,合計營業收入4.26萬億元,同比增長22.77%。
其中,92家房企2019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上漲。51家公司淨利潤增幅超過20%。
哪怕到了2020年一季度,受到短期事件影響,開發商依然賺的盆滿缽滿,恒大今天的線上業績會上說,今年前三個月的銷售是“史上最好”,同時,至少15家房企上調2020年銷售目標,稱“市場已經在恢複”。
但是,一個長期靠高杠杆、高周轉、拿地、蓋房、預售回籠資金的行業,吸引了太多的投機資金,必然會引來調控的注意。
正如近幾年我們看到的那樣,在“房住不炒”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前提下,連續兩年各地發布的涉房調控政策創出曆史記錄,去年房企破産家數也創出了曆史新高,百城房價連續兩年沒有突破5%,地價、溢價率均維持在“高位盤整”的狀態。
到了2020年,不出意料,國家又開始對樓市“下重手”了!
1,多地涉房寬松政策出現“一日遊”。
最近一段時間,有多個城市發布了放松房地産市場的政策。
比如,廣州市明確商服類項目未完成規劃報建手續的,不再限定最小分割單元,商服類項目不再限定銷售對象;
濟南市在先行區直管區範圍內購買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商品住宅的,不受濟南市限購政策約束;
寶雞市、駐馬店市則要求銀行降低首套住房貸款首付比例或提高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
浙江海甯市,“非海甯戶籍人口在海甯限購一套住房”政策暫不執行,這意味著該政策較2017年的“非海甯人只能買一套住房”進一步松綁,外地人在1個月內可以購買N套房。
但是,以上這些政策,均在發布後即被“撤回”,也就是說,5個城市的寬松政策全部“一日遊”。
原因出在哪?
當然是國家對房地産的態度異常堅決,可以救房企,可以救房地産行業的現金流,但不能對寬松政策力度抱有過高的期待,出現一個“松過頭”的城市,就馬上“打下去”,這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彰顯了今年調控對房地産行業“下重手”的態度。
2,高層反複表態。
近日,在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彙局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今年八項重點工作之一是“堅決落實房住不炒的要求,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的發展。”
現在全國複工如火如荼,各地售樓部開放,在樓市松綁預期下,個別城市甚至出現了地王、搶房的現象,在這樣的時刻,高層再次表態調控的“底線”,很大程度上還是爲了“敲打”房地産。
事實上,從2月份至今,雖然有多個城市發布了涉房寬松政策,但高層對房地産的定位一直沒有變過。
在2月下旬,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LPR下行基本上不影響個人房貸利率。
在3月初,央行會同財政部、中國銀保監會召開金融和經濟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保持房地産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很明顯,壓制樓市的投機情緒,是調控一以貫之的底線,不管有沒有短期事件的沖擊,這個定位都不會改變,指望2020年的房地産重複2015-2017年那樣的行情,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遏制投機,保護土地不被房地産行業所“吞噬”,高層還有一個重磅表態。
據中新網3月31日報道,自然資源部公開征求意見,擬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加大耕地保護補償力度,考核內容包括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質量等級以及占用耕地補償情況等。
衆所周知,我們有18億畝耕地保護的“紅線”,養活一個人需要1.19畝地,而爲保證糧食水平能在溫飽以上且較強的抗逆性能,所以一般人均一畝三分地,14億人算,共需要18.2億畝地。而農村人口大約9億人,所以有人均不超過2畝戶均不超過10畝的規定。
近些年來,不少中小城市爲了推進新城區開發,即便人口常年淨流出,也有不少打著特色小鎮、文旅地産旗號的地産項目占有土地,最終造成三四線城市房産“供過于求”的局面。
與此同時,央媒《中國國土資源報》緊急回應稱:耕地紅線是不可突破的底線。
文章指出:經曆了近期的事件,充足的糧食、蔬菜供應給了我們持久攻堅的信心,也考驗了我們的耕地應急保障能力,這也讓更多人開始重新認識耕地保護的重要性。
尤其對基本農田“上山下河”、農村建房亂占耕地、耕地占補平衡難落實等現象更爲警惕。追根溯源,各類亂占濫用行爲導致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直接危及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
我們可以確信,從2020年開始,隨著房企規模收縮、國家對樓市的態度依然從嚴、繼續執行“最嚴格”的耕地紅線保護,樓市步入“穩中有降”的趨勢就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