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4月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公布了一項近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日本計劃從經濟刺激計劃中撥出2435億日元(約22.45億美元)來調整在華生産線,其中2200億日元,用于幫助日企將生産線搬回國內;另外235億日元用來資助日企將生産線搬到更多地區,比如東南亞和非洲。
不過,並非所有的企業都會搬。日本綜合研究所的經濟學家關辰一表示,考慮搬遷的主要是出口型企業,那些定位于中國市場的企業則不會搬遷。
日企爲什麽要搬離中國,會實現嗎,對我國會有什麽影響?
一、疫情逆轉全球化
不只日本,美國也有類似的提法。4月9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中國,美國政府將支付搬家的直接費用,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産權、基建、裝修等費用。
其他西方國家也會在疫情後考慮本國的制造業回流問題。法國總統馬克龍3月31日在參觀一家口罩工廠時就表示,抗擊新冠疫情時對進口産品的依賴表明,法國需要在關鍵醫療設備生産方面實現“獨立”。馬克龍承諾,將在年底前實現法國防護性口罩生産的“全面獨立”。他說:“這場危機教會了我們,對某些産品和物資來說,它們的戰略屬性要求我們具有歐洲主權。”
如何看待日本計劃幫助日企搬離中國,對我國會有什麽影響?
疫情最大的影響在于,之前形成了全球分工的合作生産體系,但在疫情發生後,發達國家重新認識到了制造業的重要性。現在的全球制造業布局肯定要發生變化。2018年,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超過了4萬億美元,約爲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增加值總和的27%。
美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剛剛超過2.3萬億美元(全球占比15.55%),日本的制造業增加值約爲1.01萬億美元(全球占比超過6.8%),德國的制造業增加值超過了8300億美元(全球占比5.6%),美國、日本、德國三國加起來才和中國制造業份額差不多。
如何看待日本計劃幫助日企搬離中國,對我國會有什麽影響?
二、日企撤離的可能影響
幾十億美元對于轉移産業鏈當然是杯水車薪,一家企業資産可能都超過這麽多,但是背後體現的日本政府的動機和計劃就讓人擔憂了。疫情已經使得全球化出現逆轉,各國發現在疫情下自己沒有能力生産出必需的口罩和呼吸機等設備時,才意識到實體經濟、制造業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日本計劃幫助日企搬離中國,對我國會有什麽影響?
日本是一個危機感很重的國家,此時要日企撤離中國,肯定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雖然目前我國疫情已經基本控制,複工複産如火如荼。但是國際形勢卻非常不利,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不斷歪曲病毒是中國病毒,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都要求我國賠償他們因爲疫情帶來的損失,在疫情後對我國肯定會秋後算賬,在國際貿易和高科技産品出口上對我國加大打壓。日本政府現在鼓勵日企撤離,也是爲了保護日企。
在華日本企業很多,如果出現大規模的外遷,當然會短期內對國內經濟有一定沖擊。但日本企業此前已經轉移很多去東南亞,並不是現在才開始,而且大多數設在中國的日企,中國本土企業也都可以去替代他們了。短期陣痛會有,長期影響不會太大,日本真正在産業鏈上不可或缺的壟斷性産品和零部件,也都還在日本本土生産。
所謂的日企撤離,肯定不是說放棄中國市場,像豐田、本田等在中國的合資工廠,市場面向中國的日本企業,當然不會撤離。日本要撤離的企業,是指那些在中國生産,但市場不在中國的企業。撤離是爲了分散産業鏈,避免因爲關稅等問題喪失競爭力。但日企撤離,也勢必會給中國本土企業更多的機會,進行産業升級,替代企業原來在華的生産。
如何看待日本計劃幫助日企搬離中國,對我國會有什麽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早已不是依靠勞動密集型來料加工生存了,中國已經在大部分工業産品上建立了完整的産業鏈,除了芯片等少數高科技産品還受制于人,大部分工業産品已經能獨立自主生産了。而日企傳統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機械、電子等産業,也早已沒有了以前對中國企業碾壓性的競爭優勢。
日企離開中國後,對日企自身來說,也是一種損失。近年來很多日企産業轉移到東南亞地區,但由于當地沒有足夠的工程師和制造業文化,企業員工工資上升很快,産業鏈不完整,綜合成本比中國高,很多日企不得不又回中國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