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孩子可以說是現在很多人的通病,而這些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認爲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聰明的小孩。
親戚家五歲的二胎剛上中班,因爲是老來得子,夫妻倆對這個孩子一直百依百順。也不知道孩子媽媽是哪來的底氣,對自己孩子的智商相當自信,覺得她兒子小胖可聰明了,只是有點好動坐不住。
講真話,從哪個角度看,真心覺得小胖就是個普通孩子,而且專注力比一般孩子差很多,但他媽媽經常挂在嘴上的就是:我小胖鬼點子特多,不像誰家某某某,可聰明伶俐著呢!
這類家長覺得孩子不管做什麽都是“聰明”的表現,針對家長盲目樂觀的這種現象,李玫瑾教授指出:其實有3種類型的孩子,在家長眼裏看似非常聰明,但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會沒出息,希望家長們能夠引起重視。
李教授所指的三類孩子,都是什麽情況呢?
第一,耍小聰明的孩子。小孩子活潑調皮是天性,但有些小孩平時愛耍一些小聰明,例如自己不想吃飯,于是故意“不小心”把碗打翻了,家長看在眼裏,就覺得孩子這樣做是腦子快,遇到事知道自己想辦法,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聰明”,能不動聲色地把不想吃的飯自己處理掉。
如果孩子長期耍這樣的小聰明,家長不制止不引導,會對孩子價值觀的形成産生巨大影響。孩子一出現這種苗頭,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對孩子要及時引導,否則孩子長大後容易沒出息。
第二,太聽話的孩子。因爲聽話好帶,家長都普遍喜歡聽話的孩子,在大多數家長眼中,孩子聽話自然是聰明的一種表現。但也有個別孩子,總是對家長的話言聽計從,這種類型的孩子對于父母的依賴性往往是特別強的,長大後也很容易變成沒有主見的媽寶男或乖乖女,也是難成大事的。
第三,好奇心過重的孩子。對于家長而言,孩子好奇心比較重,也就意味著求知欲比較強,因此這屬于一種聰明的表現;但是對于孩子而言,有很多事情是不該讓孩子知道的,人們常說好奇心害死貓。如果孩子不懂“不該知道的別多問”的道理,那麽孩子長大後很容易窺探別人的隱私。這種行爲一旦形成習慣,基本上這個孩子就不會有什麽大出息了。
其實,以上三種類型的孩子並不少見,仔細一想,這些孩子看起來確實都是比較聰明的。不過,這種聰明並不是真正的聰明,他們特別需要家長正確引導。在這方面,家長分兩種:有一個聰明的孩子,幼稚的父母沾沾自喜,炫耀張揚,而成熟的父母會想辦法利用孩子的優勢,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父母經常說這三句話,笨孩子也能變聰明
第一句話,“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的孩子平時非常的膽小,任何事情總想著去找爸爸媽媽,特別是遇到難題的時候,他們第一反應就是找爸爸媽媽幫忙,而不是自己想著如何去解決。
家長可能認爲孩子這樣做是很正常的,所以就會直接去給孩子幫忙,不讓孩子自己去動腦子解決問題。其實這樣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聰明的父母要鼓勵孩子,告訴他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經常被鼓勵的孩子往往充滿自信,容易養成自己動腦動手的好習慣,長大以後自信心強,遇事能獨立思考,很容易做出一番事業。
第二句話,“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你這麽做是對的”
有的孩子從小好勝心特別的強,看到別人超出自己就非常著急,感覺自己比別人差。遇到這種情況,有些家長可能會責怪孩子笨,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這種心態顯然是錯誤的。
聰明的父母會主動去鼓勵和安慰孩子,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感覺自己做的也能夠得到肯定,自信心自然得到提升,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抗打擊能力,讓孩子只管做自己,而不是時刻在意別人怎麽說怎麽做。
第三句話,“對不起,你能原諒媽媽嗎?”
身爲家長也會有缺點,在生活中也會做錯事。特別是孩子不小心闖禍的時候,免不了對孩子發脾氣。
其實,這時候孩子的心理也非常緊張,雖然有的家長在批評過孩子以後,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但是卻不會去主動跟孩子承認錯誤。聰明的父母會主動向孩子道歉,得到孩子的原諒。
如果父母經常這樣做的話,不僅會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也能夠讓孩子認識到,做錯事要主動的承認錯誤,承擔責任,而不是去逃避。
結語:
教育孩子,永遠是一門值得好好研究的學問,家長要有耐心和愛心,不拘泥于條條框框,善于因材施教,才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孩子。
用通俗的語言普及科學育兒知識,關注煙火日常,解決育兒難題。一鍵關注頭條號@禦風者談育兒,育兒路上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