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張愛玲(1920年——1995年)雖然算不上民國時期開宗立派的文學大師,但完全算得上是20世紀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她的成功,離不開兩個原因的加持。
一是在文學創作上,她非常高産,無論個人命運和生活處境如何變化,對文學的虔誠之心她從沒有改變過,一直筆耕不斷,能持續地拿出新作,維護自己在文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張愛玲從12歲開始寫小說,從19歲開始發表作品,正式踏入文壇,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文學生涯裏,她總共創作出《霸王別姬》、《沉香屑》、《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郁金香》、《半生緣》、《色戒》等40部中長篇小說,以及許多散文、劇本和文藝評論,還翻譯過一些西方名著。
由于成名很早,再加上長期活躍在文壇,因此,她收攏了不同行業的讀者,幾乎每一部新作都能給文壇帶來驚喜,是民國時期最有名的女性“當紅作家”。每當她有新作誕生,會被各大報刊爭搶著發表,她的名字和作品是給報刊圈攏讀者的最好武器。
民國時期,工薪階層下班後,捧著報紙閱讀張愛玲的文章,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很少有作家能享受到如張愛玲一樣,依靠文學給自己帶來的高光。
二是張愛玲比較長壽,一生活了75歲,是“民國四大才女”裏邊自然終老的一個,比起民國時期不到40歲的平均壽命,張愛玲算得上是老壽星了。
因爲長壽,她趕上了改革開放之後,影視業蓬勃發展的好時代,她的許多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後,收視率奇高,深受觀衆喜愛,進一步推動了她的成功。
“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1883年——1943年)、石評梅(1902年——1928年)、蕭紅(1911年——1942年)、張愛玲裏邊,石評梅和蕭紅屬于紅顔薄命的類型,30歲左右就香消玉殒,呂碧城雖然活到花甲之年,但由于個性極強,擁有女漢子的氣質,導致一生命運多舛,生活漂泊不定。
張愛玲完全跟她們不同,她是根正苗紅的大家閨秀,出生在大上海一個名門望族。她的爺爺是以剛正不阿著稱的晚清名臣張佩綸(1848年——1903年),外曾祖父則是晚清大名鼎鼎的李鴻章(1823年——1901年)。她的父親張志沂和母親黃素瓊都是民國時期第一批留學歐美的新式文化人,張愛玲的出生背景,注定她自小就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再加上她後天非常努力,稿費和版稅不斷從四面八方飛進她的口袋,她的一生總體上過得相當滋潤。
中年以前的張愛玲,非常擅長打扮,一直引領著時裝界的潮流,她的曝光率不亞于當時任何一個明星,是名副其實的時尚美女和氣質美女。
從童年,青少年,中老年,張愛玲從來不是缺錢的主兒。
相對來說,張愛玲的晚年生活顯得有些淒涼。確切地說,是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于1967年因病去世後,打破了她的生活秩序,也改變了她的人生態度。
1955年秋季,張愛玲漂洋過海,開始旅居美國,來年遇到才華橫溢、個性灑脫的美國劇作家賴雅,兩人幾乎是一見鍾情,相識半年後選擇結婚。那一年,張愛玲36歲,賴雅65歲。
結婚後,賴雅的身體每況愈下,張愛玲既做妻子又當保姆。爲了給賴雅治病,她不斷拿出多年的積蓄,隨著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兩人的積蓄越來越少,生活質量大不如以前。
但這些並沒有動搖兩人的情感,反而在同甘共苦中,加深了兩人的信任,在精神上對對方完全産生了依賴,以至于賴雅常常開玩笑說:他們是彼此的“錨”。起航時一起起航,停泊時一起停泊,抛錨時一起抛瞄。兩人的生命早已連接在一起。
兩人相敬如賓,一起生活了11年後,在1967年4月,賴雅還是沒能逃脫死神的威脅,留下張愛玲,獨自一個人走了。
賴雅去世後,張愛玲的精神支柱被突然推倒,深受打擊,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沉淪幾年後,爲了避免睹物傷情,她索性離開他們一起生活了11年的地方,搬家到加州的洛杉矶,並且,主動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就是“極簡主義生活”,提倡簡約的生活態度,對一切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要求從簡處理。
具體表現在,居住環境要求簡潔,物質生活追求單一化,倡導簡單社交,跟人說話時以短語應答,甚至不搭話,對待自己的事業要一絲不苟。
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半隱居的、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是張愛玲在晚年主動選擇的生活態度。
實際上,她很早就對這種生活充滿了期待。19歲時,她在處女作《天才夢》裏寫道:在沒有和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喜悅。
享受生命的孤獨,是她一直以來的願望,她在晚年,只不過把這個願望變成了現實。對晚年的張愛玲來說,“浮華褪盡,人比煙花寂寞”,是一種生命的升華。
人生的浮華,她早早就享受過了,人生的寂寞,她還沒有洞悟,已經人到晚年,再不去洞悟還待何時?所以,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她向著寂寞的人生前進了,選擇離群索居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跟賴雅相處的11年間,張愛玲的開支雖然很大,但並不至于讓她窮困潦倒。
從1965年開始,張愛玲的作品就由皇冠獨家出版,每年能拿到1萬多美元的版稅,收入一直很穩定,生活水平在當時已經步入中産階級,從沒有爲柴米油鹽發愁過。
種種迹象表明,晚年的張愛玲跟窮困潦倒不沾邊。
1995年9月初,房東有一個星期沒有看到張愛玲,打開公寓房門後才發現,張愛玲已經很平靜地躺在床上長眠了,終年75歲。
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和當地警察是這樣描述當時情景的:
她是躺在房裏唯一的一張靠牆的行軍床上去世的,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發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安詳,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張愛玲晚年的生活極其簡樸,居室非常簡陋,沒有幾件像樣的家當。
因此,人們會人雲亦雲,張愛玲晚年生活很淒慘。實際上這只是假象,張愛玲除過給世人留下“極簡主義生活”風格的真相之外,還留下了一筆30萬美元的遺産,這些錢在上世紀90年代可是一筆巨款,也是對她晚年生活窮困潦倒的有力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