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良師」計劃未引進大馬前,許多人對「大體捐獻」聞所未聞,毫無概念。然而,5年已經過去,究竟這項計劃對馬來西亞醫療進程的推動帶來什麼貢獻?而懷著大愛捐出大體的無語良師們,對工作坊的參與者們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圖:受訪者提供)
自2011年,馬來亞大學從台灣慈濟大學引進「無語良師」計劃以來,這項計劃已在馬落地生根超過5個年頭。
馬大醫藥中心院長東姑卡馬魯沙曼醫生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馬大再次和慈濟大學簽署了「無語良師計劃」合作備忘錄,第二個5年的合作已於2016年11月10日正式生效。
「無語良師」計劃未引進大馬前,許多人對「大體捐獻」聞所未聞,毫無概念。然而,5年已經過去,究竟這項計劃對馬來西亞醫療進程的推動帶來什麼貢獻?而懷著大愛捐出大體的無語良師們,對工作坊的參與者們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蘇毅:「捐獻大體者需要對執行單位有十足的信任,才會願意踏出這一步,那不是個容易的決定。」(圖:星洲日報)
「生前檔案」記錄大體生命背景
馬大和慈濟大學二度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著馬大「無語良師計劃」經已開展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馬大醫學院更為「無語良師行政中心」重新成立了一個工作團隊,由骨科醫生蘇毅擔任無語良師計劃及行政中心總監、急診部的莫哈默伊茲旺(Idzwan)副教授醫生則為副總監。
對於未來5年的展望,這個新團隊雄心勃勃,從他們受訪時臉上的神情,不難發現大家期待未來這項計劃能惠及更多單位。
對於成功爭取到第二個5年的合作機會,蘇毅說,這是對馬大的一項肯定,是創辦「無語良師」計劃的慈濟大學,對馬大過去5年在執行這項計劃上的認可。
馬大也對過去5年的成果作出總結,在這項計劃下共有60具大體在所主辦的17個工作坊中被啟用;共有620個醫學生和1200名專科醫生受惠;而醫學生中,其中453人來自馬大醫學院,另外167是來自國內不同大學,包括理大、拉曼大學、泰萊大學、英迪國際大學。
「無語良師」計劃在這5年來從無到有,目前我國已有862個人自願登記成為捐贈者。而除了已啟用的60個大體,目前亦有一個「庫存」大體,預計將於今年4月的工作坊中啟用。
蘇毅說,「無語良師」計劃,不像很多公益活動,可以在購物中心等公開場合做宣傳和呼籲,所以這5年來,除了報章偶爾刊登所主辦的工作坊,就是靠捐贈者和他們的家屬口耳相傳。
其實,馬大「無語良師」團隊為每個捐獻大體的無語良師製作了「生前檔案」,讓每個工作坊的參與者都了解無語良師的生命背景,同時也體貼大體老師奉獻自己給醫學界的心志。
曾有捐贈者說,尋尋覓覓,終於找到身體最後的歸宿,原來就是成為無語良師。
確實,讓愛超越一輩子,是這個計劃的核心思想,除了讓醫學生和醫生有機會透過大體生理結構的探索、研究與練習,捐贈大體者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教育了大家大愛的精神,其教育意義,更是超越了醫學、病理上的探究。
這是「無語良師」計劃其中一個最大的目標,從人文角度出發,讓從醫者更重視病患的心理,讓從醫者更懂得尊重生命。
這跟用死囚、無人認領的遺體來做醫學研究來比較,有意義上的巨大差異。
結束工作坊後,「學生們」參與無語良師的葬禮。(圖:受訪者提供)
捐獻者的願望:促進醫學,幫助未來病人
對於踏上另一個5年的新里程碑,該工作團隊期待擴大「無語良師計劃」的受惠群體,讓更多不同類別的醫生有機會參與工作坊,向無語良師學習,間接地也讓更多病人受惠。
來自急診部同時也是「無語良師計劃及行政中心」副總監的伊茲旺醫生說:「急症部的醫護人員,經常需要在醫院最前線處理氣管、胸腔插管的急救程序,透過向無語良師學習,將有助於提升急症部醫護人員在實戰時的手感與位置掌握。」
過去無語良師計劃,著重於開辦工作坊培訓在籍醫學生和專科醫生,往後的5年,該團隊計劃讓實習醫生和線上的醫護人員(包括急診部醫生)也有機會在這項計劃下受惠。
蘇毅說:「這是我們過去5年,這個計劃中忽略的部份。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補足。」
伊茲旺也說:「不久前,我們剛主辦了一個工作坊,讓急診部醫生和實習醫生透過大體做訓練。參與的人共有60人,他們都覺得這樣的訓練成果很好。」
「之前他們都是以人體模型做訓練,但那始終不是真人,而大體不一樣,那是真的人體。」
他補充:「另外也有來自其他醫院的急診部醫生參與了我們主辦的工作坊,好幾個政府醫院的急診部醫生都前來參與。」
「事實上,這項計劃不僅僅惠及馬大醫藥中心,其他醫院也可以透過參與工作坊,獲益良多。」
蘇毅說:「無語良師來自半島各地,他們生前也在不同的醫院接受治療,因此我們希望他們所捐獻出來的大體,也能夠有助於培訓,提升他們生前接受服務的醫院。」
他也說,未來也會開始更著重於研究層面,因為很多病人願意成為捐獻者的原因,是希望醫生們透過病理研究,將來能更有效的治療跟他們患上同樣病症的人。
「我們之前也有做研究,但做得比較少,接下來會更加注重病理研究,期待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也符合許多捐獻者的意願。」
「另外,我們也在探討以大體進行解剖學的可能性。其中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要保留大體至少一年,這需要徵求家屬的同意。」
以目前的操作方式,所捐贈的大體都會在捐出的半年內啟用,工作坊為期4天,將會有4組不同的醫生向無語良師學習。工作坊結束後,將舉辦送靈儀式,感激無語良師的貢獻,屆時大體老師的親友,也會受邀出席。
「病人離世的8小時內,就必須送到馬大醫藥中心,並做急速冷凍,直至工作坊前一天才會解凍使用。但若用於解剖學,則不能使用冷凍的方式保存大體,因為冷凍程序不能重複多次,因此用於解剖學教課的大體,需要用藥物防腐。」
伊茲旺透露,透過大體老師的教學,讓急診部的醫生收穫豐富的訓練成果。(圖:星洲日報)
大體奉獻,成就醫學未來
目前為止,馬大是目前為止唯一設有「無語良師計劃」的醫藥中心。
馬大醫藥中心院長東姑卡馬魯沙曼說,我非常支持這項計劃,根據數據上,過去5年有上千名醫學生、專科醫生,已透過無語良師得到培訓,這些未來的醫生或服務線上的專科醫生,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能救多少人?這樣的培訓效果是長遠而廣闊的,造福很多病人。
他說,與其他大學交流時,其他大學也紛紛表示對這項計劃感興趣,但並非所有大學都有足夠的資源,因為「無語良師計劃」需要各方面的資源,包括人力、空間、設施等。
蘇毅:「對於感興趣的大學或醫院,我們都邀請他們來觀摩,甚至參與工作坊,我們也分享我們的經驗,因為這些都不是秘密。但至今還沒有其他落實這項計劃的單位,因為這不只是資金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一個工作團隊,需要病人、病人家屬和社會的信任。
「捐獻大體,確實需要對執行單位有十足的信任,捐獻者才會願意踏出這一步,那不是個容易的決定。若病人對醫院或負責執行的人缺乏信心,就不會放心捐出大體。我們要確保捐獻者將大體捐給馬大醫藥中心,他們不用擔心器官或大體會被賣掉,或受到不尊重的對待。」
「我們也要讓捐獻者相信,他們今天偉大的決定,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將成為推進醫學研究的貢獻者,他們將會造福下一代。」
東姑卡馬魯沙曼對於5年來的成果感到滿意。
但他也說,若有更踴躍的響應當然最好,那就可以做更多訓練、研究,也讓更多不同醫院、不同大學的醫藥人員受益。因為想參與這項計劃的人,遠比目前工作坊能開放的名額多很多。
「一個大體最多可以進行4項主題研究,因此有更多的大體,所能做的主題研究也就更多。所能設計的醫學專業也就更多。」
過去5年,共有40%馬大醫學生參與了無語良師的工作坊。每次工作坊開班前一周,就會開放讓醫學生報名。以先到先得的形式公平錄取醫學生,因此每次所開放的名額幾乎都在10分鐘內爆滿,供不應求。
馬大醫藥中心院長東姑卡馬魯沙曼宣布,馬大再次和慈濟大學簽署「無語良師計劃」合作備忘錄,踏上新的里程碑。(圖:星洲日報)
備註:東姑卡馬魯沙曼呼籲,任何想要對科學、醫學的推進有所貢獻的人士,雖然不一定是簽署成為大體捐獻者,但都歡迎聯繫,計劃負責人03-79494957/019-2826608或登錄官網http://www.silentmentor.org/160807974了解詳情。
【無語良師遺愛.造福下一代(三之一)不言不語.傳播善念種子】
【無語良師遺愛.造福下一代(三之二)人生最後的大愛奉獻】
【無語良師遺愛.造福下一代(三之三)大體有大愛.寧挨千刀萬刀.不願病人錯挨一刀】
文章來源:
星洲日報.副刊.報道:張德蘭.圖:何正聖.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