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日本和美國,幾乎同時宣布(或者建議),用重大補貼政策,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
日本宣布啓動“改革供應鏈”的計劃,用2200億日元(約142億人民幣),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産線從中國轉回日本;用235億日元(約15億人民幣),資助從中國轉到其他國家。所以注意,這項計劃的關鍵不是撤回到日本。撤到哪裏都行。只要撤出中國就補貼。
幾乎同時,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建議(注意,暫時只是建議),政府支付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回美國的全部成本,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産權、裝修等等,100%報銷。
爲什麽幾乎同時,兩國政府都希望本國企業撤出中國,而且聽上去如此毅然決然?
這些跨國企業,會聽政府的嗎?如果它們真的撤出中國,對我們意味著什麽?
這些問題太重要。爲了回答這些問題,讓我們要從“中國制造”開始講起。
在過去40年,全球的制造業彙聚中國,是因爲中國有兩個“比較優勢”。
第一個比較優勢,也是開始的比較優勢,叫做“勞動力成本”。
中國在計劃生育政策之前,實行過鼓勵生育政策。我們父母那一輩,伯伯這邊7-8個長輩,舅舅這邊也差不多。大量的人口,加上城鎮化,提供了工業所需要的海量的便宜勞動力。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可以傲視全球。
但是,這個優勢想要成立,有個前提:制造業,必須嚴重依賴人工。
工業機器人在這些年突飛猛進的發展。當工業機器人逐漸取代人工時,企業考慮設廠的第一因素,將不再是“勞動力成本”,而是靠近市場。
特斯拉把工廠設在中國,福耀玻璃把工廠設在美國,都是爲了靠近市場。
第二個比較優勢,也是後來的比較優勢,叫做“供應鏈網絡”。
當全球制造業,因爲成本優勢而彙集中國後,這些企業逐漸産生化學反應,形成彼此勾連的、複雜的供應鏈網絡。3000家打火機配件企業集聚一個小鎮,走一圈就完成生産,這種效率帶來的比較優勢,逐漸幹掉所有國家競爭對手,輸出全球80%的産量。
但是,這個優勢想要成立,也有個前提:信任不是問題時,效率才是第一考慮因素。
今天的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供應鏈網絡”優勢依然強大。
但是,在中國依然有效率優勢時,日本和美國開始公開鼓勵本國企業撤離中國。這很有可能是因爲,大國之間産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
我不想(也不敢)臆測,是什麽導致了大國之間的信任危機。但是這個信任危機,必將把本已脆弱的“全球化”,推向比疫情更深的泥潭。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國際交易一旦銳減,各國閉門生産,整個人類的財富將會因爲低效而銳減。
有人說,那不正是我們轉型升級的好機會嗎?我們自給自足,發展科技,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一個鞋匠的兒子,因爲喜歡計算機,不停學習,畢業後創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這叫轉型升級。你現在非要那個鞋匠本人轉型升級,去開個人工智能公司,他只有死給你看。
轉型升級,是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過程。
日本、美國企業撤離中國,一定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同時,也會深深傷害日本經濟。還會傷害美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誰也不會從中獲得好處。
那這些外企,會聽日本或者美國政府的嗎?
我覺得,大部分不會。感謝佛祖、媽祖、上帝和所有的神。品牌商和供應鏈的關系,就是兩塊粘在一起的膠布的關系。外人一咬牙想要撕開它們,但是只有他們本人才知道,撕開真的是太疼了。
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進程。全球經濟必將縱橫交錯、水乳交融,盤根錯節,不分彼此。
逆全球化,只是短暫的波瀾。但我們並不知道,這個“短暫”有多短。是不是足夠短到讓那些被波及的企業,能活著走出危機。
在疫情之下,全球的價值觀沖突,前所未有的激烈。希望我們能有足夠的勇氣,不妥協、不屈從,堅決捍衛自己的利益;也要有足夠的智慧,建立跨價值觀的信任,求同存異,攜手抗疫。
外企撤離,中國不會贏;而其他所有國,也都會輸。
魔幻的2020。(作者: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