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左的故事
調皮搗蛋的左左,又搞破壞了。
左左拿著捶背器,重重地敲打著廁所玻璃門。
突然,玻璃門裂出幾條很長的裂縫。
幾千塊錢的玻璃門,被左左敲出幾條長長的裂縫。
心想這個玻璃門要報廢,我那個心痛啊!
我趕緊跑過去,一手抱起左左,把他夾在我的腋下,急匆匆走到床前,丟他在床上。再脫掉他的褲子,在他屁股上,狠狠地拍了幾下。
左左媽很反對我的做法。
她急忙喊道:“事情都已經發生了,你打他還有什麽用?你應該趁機教育他,而不是懲罰他。”
我挺無語的。
孩子犯了錯誤,爲了能不能懲罰孩子,我們往往會爭執不休。
一方在懲罰孩子,另一方在埋怨。那麽,再正義的懲罰,再正確的埋怨,都有可能變成情緒的宣泄,最後演變成無休無盡的爭吵。
甚至,我們都不是簡單地認爲,該懲罰孩子,或不該懲罰孩子。
因爲,有時候是爸爸懲罰孩子,媽媽強烈反對;有時候又是媽媽懲罰孩子,爸爸強烈反對。
所以,夫妻雙方都在懲罰孩子,又都在反對懲罰孩子。
那麽,夫妻雙方該怎麽做,才能不爲此爭執,而統一育兒意見呢?
懲罰孩子是傳統育兒法。
左左媽不贊同懲罰孩子,這個可以理解。
因爲在她看來,懲罰孩子,已經是一種不科學、很落後,且需要淘汰的育兒方法。
但是,她並未看到,這種需要被淘汰的育兒方法,仍然被廣泛使用。
有些網友在“不做完,不能玩”,嚴格的父母,調皮的孩子|心理問題代代相傳一文的評論區給我留言,說鋼琴家郎朗也是被父親打出來的,沒有嚴格管教怎麽來的鋼琴家。
確實,不止是鋼琴家郎朗,很多明星在電視節目中,都自曝小時候被父母挨打。
比如,舞蹈家金星,她在自己主持的脫口秀節目《金星秀》中自曝,小時候她和姐姐都沒少挨打。
她甚至在節目中總結到:“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信奉一個習慣:打孩子。這個打孩子的傳統,在中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這話說得,真的是感同身受。
因爲,即便我已長大成人,父親每次在說不贏我時,都會丟下這麽一句狠話:“如果不是在這裏(指在城市),我要打死你。”
確實,當我們是孩子時,父母一定會打我們;當我們長大成人時,我們還是父母眼中的孩子,還是逃不了要挨打。
我想起初中所學的《範進中舉》。
範進考進秀才,嶽父胡屠夫,拿來一副腸子和一瓶酒。
但是,他不是來祝賀的,而是來批評教育範進的。
“我真倒黴啊,把女兒嫁給了你這個,讓我丟臉的現世寶!這些年來,都不知道你拖累我多少。如今,又不知我積了什麽德,讓你沾了我的光,中了個秀才。”
于是,胡屠夫又從頭到尾教育範進一番。
後來,範進想去鄉試,想找胡屠夫借點盤纏,被胡屠夫一口唾沫吐在臉上,罵了個狗血噴頭。
範進瞞著嶽父,參加了鄉試,後被胡屠夫知道,又挨了一頓罵。
緊接著,範進中舉了,卻瘋了,大家紛紛出主意。
最後,胡屠夫礙于衆人的情面,冒著打文曲星要下十八層地獄的想法,連喝兩碗壯膽酒,拿出平日裏凶惡模樣,一邊破口大罵,一邊就是一巴掌,把範進打回了正常人。
想起範進,覺得他真真命苦。即便是瘋了,他內心依然還怕胡屠夫的打罵,胡屠夫的打罵仍然最管用。可見,這種懲罰孩子的做法,是如何地深入人心啊!就像是從小被打的大象,長大到隨時都可以一腳踩扁馴象人,但它依然時時刻刻都畏懼馴象人。
所以說,懲罰孩子,是一種很傳統的育兒方法。
懲罰孩子是父母事先設置的後果。
過去懲罰孩子被大家接受,我們不能簡單歸結爲過去的人思想落後,沒有科學育兒觀。
其實,它被大家接受,是有它的內在邏輯的。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希望通過懲罰,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讓孩子長記性不要再犯錯誤。
所以,父母事先給孩子畫好一條條的規矩線,讓孩子自己守規矩,不要隨便逾越規矩。
如果孩子不小心越過去,或者有意越過去,就會受到懲罰。
就像是,孩子不小心觸碰電,就會有觸電的感覺。孩子厭食挑食,就不容易長好身體。孩子愛玩手機愛看電視,眼睛就容易受損。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後果。
但是,有些後果,它看起來不明顯,還能把時空拉得老長,需要幾年十幾年數十年才能看出分別。
所以,父母的前車之鑒,在痛定思痛下,事先給孩子畫上一條條的規矩線,並設置好後果。
如果孩子一旦觸碰規矩線,就會受到父母的懲罰。
從這一點上來看,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他們並不是要教壞孩子。
清末中興名臣胡林翼,少時也是一位纨绔少年。他的夫人是兩江總督的千金。但在洞房之日,他居然跑到酒店去左擁右抱。因爲嶽父挺看重他的未來,所以他越發有恃無恐。
最後,他父親看不下去,在一次喝花酒夜歸時,暴揍了他一頓,並撂下一句狠話:“你小子明年鄉試要是考不上,有你好受的!”
父親一頓暴打,打出了一位中興名臣,這個結果也是很好。
因爲胡林翼犯了錯誤,並且還是有恃無恐的犯錯誤,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他指出來,不能幫他糾正錯誤,那麽他還會一錯再錯,直到錯過自己的大好前程。
所以,父母事先設置好後果,當孩子犯錯誤時,給孩子必要的懲罰,是有自己的內在邏輯的。
很多育兒專家反對懲罰孩子
雖然懲罰孩子有內在邏輯;但是很多育兒專家並不贊同它。
他們認爲,懲罰孩子,是在給孩子負面的、痛苦的情緒。
他們認爲,懲罰孩子,會讓孩子認同懲罰,會學著去懲罰他人。
他們認爲,懲罰孩子,會讓孩子內疚。因爲孩子在被懲罰時,常常會大聲哭泣,而父母又會因孩子的哭泣而放棄繼續懲罰。父母的言行被孩子玩弄,所以孩子會內疚。
他們認爲,懲罰孩子,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自我認知。因爲孩子會認同父母的懲罰,也認爲自己是無能的愚蠢的人。
但是,育兒專家的這些看法,真的對嗎?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情緒有積極和消極。
俗話說:“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孩子不可能一直處于興奮的快樂的狀態,他必然會面對無聊的痛苦的情緒。
孩子每天都會經曆無數次負面情緒。所以,不能因爲懲罰帶給孩子負面情緒,就不能懲罰孩子。
父母應將懲罰孩子帶來的負面情緒,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再進一步,不是孩子不能認同懲罰,而是懲罰本身就被全世界認同。無論是道德的約束,還是法律的制裁,都是懲罰的表達形式。
至于,孩子會學著去懲罰他人,心理學家華生的行爲主義是這麽認爲的。但是,孩子懲罰他們,他們有授權嗎?如果沒有授權,其他人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嗎?
而父母作爲法定監護人,在孩子犯錯誤時,只要不違反法律,合理的懲罰是被允許的。
至于內疚,不是懲罰導致了孩子內疚,而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反複無常,導致孩子的內疚。
關鍵是懲罰的規矩線
小時候,孩子玩插座是不可以的,孩子觸犯了,要嚴肅制止。但是,孩子大了,這條規矩線就要改了。
小時候,孩子可以胡鬧,可以沒規沒矩,這個父母不用操心。但是,孩子大了,這裏就要畫一條規矩線。否則,孩子就會變成小霸王,變成弱不禁風的小祖宗。
所以,問題不是不可以懲罰孩子,而是爲什麽要懲罰孩子。
如果這條規矩線設置不合理,那麽懲罰孩子就是錯誤的。
如果這條規矩線設置合理,那麽懲罰孩子就是正確的。
如果設置了規矩線,卻不能讓孩子遵守,形同虛設,那麽又要畫規矩線幹什麽。
所以,夫妻之間不必再爭該不該懲罰孩子,而是要商量好,該設置什麽樣的規矩線。
夫妻很多時候的爭吵,都是一方認爲這裏該有一條規矩線,而另一方卻不認同這根規矩線。
所以,才會有夫妻雙方都在懲罰孩子,又都在反對懲罰孩子的錯覺。
總結
夫妻雙方,爲了孩子,別再爭吵;商量規矩,確定方法,共同執行。
我是@爸爸來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守護是最沉默的陪伴。陪伴是最廉價的付出,陪伴是孩子最想要的愛。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歡迎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