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發了一條關于90年代第一次吃方便面的消息,引發了很多人關于人生中第一包方便面的回憶。今天,我們索性就來說說這個方便面。
伊面
上世紀90年代,我們常吃的方便面大多都是“伊面”。所謂“伊面”,其實就是油炸過的雞蛋面。八九十年代的方便面,面塊大多都經過油炸。按照現在的健康飲食觀念來說,這種面塊是絕對不應該多吃的,但對于當時的我們來說,這就是一道難得的美味。
話說回來,到底爲什麽叫伊面呢?關于伊面的起源,說法頗多,流傳較廣的說法是其來源于清代書法名家伊秉绶。傳說伊秉绶在任惠州知府(一說揚州知府)期間,府上長聚文人墨客一起吟詩作畫,家中廚師經常應接不暇。爲此,伊秉绶令家廚用雞蛋和面、軋片、切條後煮到七成熟,晾涼後在經油炸至金黃色。油炸後的面水分較低,不易變質,家中來客較多的時候,只要將這種面條加水一煮,放上佐料,即可食用。後來,這種面便被人稱爲“伊府面”,逐漸簡化成“伊面”。
因爲“伊面”開水一煮即可食用的特性和方便面非常相似,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批方便面均以“伊面”冠名。爲了引人眼球,廠家在料包上大做文章,從早期的三鮮到五鮮,最後到了“八鮮”,不知道有沒有什麽“十鮮”的。不過它說多少“鮮”,反正我就能看見點兒蔥花、香菜、碎蝦皮而已。
早期的雞蛋方便面和油蠟紙袋子
1958年8月25日,日本日清公司推出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包方便面——“雞汁拉面”,董事長安藤百福(吳百福)在1982年被授予”方便面之父“瑞寶勳章。方便面問世以後,由于其易儲存、便煮食等各方面優勢,迅速深入到日本的家家戶戶,甚至成爲了家庭餐桌的主食品。從60年代到70年代初,方便面走出日本,東南亞多地開始出現方便面工廠,並開始向歐美地區擴張,方便面逐漸成爲一種國際性的方便食品。
我國的第一款方便面,一般認爲是1964年北京食品廠推出的手工生産的油炸方便面。這種油炸方便面是用鴨油炸制的,以散裝爲主。1970年,中國第一袋機制油炸方便面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廠誕生。這種方便面,用精面粉、雞蛋、精煉油等制成,采用高壓蒸面油炸工藝,標志著中國方便面工業化生産正式起步。
那時候的方便面袋子,並不是現在的塑料袋,而是和糖紙一樣,多選用油蠟紙來作爲包裝。不過,也有直接用紙袋來包裝的。
雖然上海益民四廠和北京方便食品廠都開始了方便面工業化生産,但在初期均采用的是自己研制的生産設備,産量偏低。進入80年代以後,兩廠分別于1980年和1982年從日本引進袋裝油炸方便面生産線,班産量達到了50000包。整個80年代,全國共計引進了100多條生産線,同時誕生了40多家方便面設備生産廠家。1971年,日清公司研制成功了碗裝方便面;1986年北京長城食品廠引進了中國第一條碗裝方便面生産線。
雖然80年代初期衆多方便面生産廠家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全國各地冒了出來,但不可否認的是,受限于當時的生産能力和消費水平,方便面這種新生事物在當時還算是品質上的低檔食品價格上的高端食品。當時的方便面一袋100克,售價0.25元,還不是普通大衆願意承受或者說承受得起的。就在這個時間段內,1982年,一個叫熊毅武的人在珠海開辦了一家食品公司,取名爲珠海華豐食品公司。這家公司生産的一種方便面,成爲了衆多80後甚至90後兒時記憶中難以磨滅的美味,它叫華豐三鮮伊面。
食華豐,路路通
再說華豐之前,先說說方便面袋的包裝。剛才我們說了,早期的方便面袋多爲紙袋或者油蠟紙袋,進入80年代後,大部分方便面開始采用塑料袋包裝了。不過,上海益民食品四廠在80年代初期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傳統,食用油蠟紙包裝。
華豐三鮮伊面是華豐食品公司1986年推出的一種油炸方便面,與現在衆多品牌的方便面不同,華豐三鮮伊面只有料包沒有醬包,所以煮起來有些清湯寡水的感覺。但是,華豐三鮮伊面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味道壓根就不是來自于煮,而是幹吃。先把面塊捏碎,把調料撒進去,抓緊袋口,使勁搖幾下,然後一把一把地抓到嘴裏。伴隨著嘎吱嘎吱的咀嚼聲,那種面裏的油炸香讓人無法自拔。等到最後一點兒抓不住的時候,倒在手裏,左右手互倒,把調料過濾幹淨,一把扔到嘴裏,最後還要把手心舔幹淨才算完成整個流程。
後來,華豐又推出了多種口味的方便面,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三鮮伊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華豐最輝煌的時候,電視上“肥姐”的一句“食華豐,路路通”讓華豐方便面火遍了全國各地。也就在這個時候,華豐迎來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香噴噴,好吃看得見
從1987年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購買力的不斷提高,工作節奏越來越快,方便面作爲一種即食食品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全國各地興起了一場方便面生産熱。據統計,僅1989年到1991年,全國就引進了800多條方便面生産線。此時的方便面産品規格從100g/包逐步向75-85g/包過渡,産品品質也逐步由低檔向中高檔轉變,當然在價格方面也開始逐步攀升。面對如此廣大的市場,外資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1989年,台灣以“鼎新”油坊起家的魏家老幺魏應行經香港來到大陸,想要開發一種高品質食用油來打開內地市場。可這種高品質食用油的高價位與當時中國普通老百姓的購買力不相匹配,所以魏應行在食用油市場上铩羽而歸。不過魏應行也不是沒有收獲,幾年的乘坐火車出差的經曆讓他發現了方便面市場的巨大需求。
當時中國內地只有兩種檔次的方便面,要麽是進口的“高價面”,這種方便面一般僅在機場和高級飯店出售,普通人望而卻步;另一種就是各大廠家自己生産的低檔面,雖然價廉卻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做到物美。1991年,魏氏兄弟在天津開發區成立了頂益食品公司。與內地傳統的比較清淡伊面不同,康師傅將目標放在了口味更濃紅燒牛肉面上。1992年,“康師傅”紅燒牛肉面正式上市,從此開始了康師傅稱霸大陸方便面市場的時代。
昨天有位朋友在評論裏特別提到了這款有周華健代言的包裝,今天特地把它貼出來,也不知道這袋方便面當年是不是曾經送給過你好運。
方便面市場的“戰國時代”
伴隨著“康師傅”方便面的進入,尤其是1993年“康師傅”廣告在央視的登陸,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了方便面,吃到了方便面。很多人把方便面作爲了一種出行必備、廚房常用的日常食物,,方便面市場日益繁榮。
巨大的市場需求自然引來的外資的青睐,即康師傅以後,統一、美廚、營多、幸運等方便面廠商均已合資或獨資的形式在內地開始方便面工廠,對大陸方便面市場展開激烈的爭奪。
1992年1月13日,台灣統一企業集團在大陸開設的第一家工廠正式成立,從此開始了與康師傅的雙雄之爭。對于很多80後來說,對于統一方便面的最初記憶可能就是來自于統一100方便面,“統一100,滿意100”。
統一旗下的方便面品牌很多,像統一100,來一桶(代表作老壇酸菜牛肉面)、好勁道、小當家等等。但在我眼中,統一沒有任何一款方便面能和小浣熊幹脆面相提並論。1995年,統一推出小浣熊幹脆面,伴隨著“小浣熊的幹脆面又出了新口味”而來的是至今還一直流行著的集卡熱。從水浒卡到三國卡,每一袋小浣熊幹脆面都成了孩子們眼中集齊全套的希望。
爲了對抗小浣熊,康師傅1998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幹脆面品牌“小虎隊幹脆面“並就勢推出“小虎隊旋風卡”。與小浣熊不同,小虎隊旋風卡是圓形,有缺口和卡子,可以用來彈射和相互連接。進入21世紀後,華豐也推出了自己的”魔法士“還引發了那場傳得沸沸揚揚的事件。
“美廚”是來自新加坡的品牌,1993年開始投資中國市場,正式推出“美廚”方便面。”美廚“曾經一度占據中國方便面市場前三的位置,僅次于“康師傅”和“統一”。“美廚”從問世之初便緊盯“康師傅”,但它什麽都跟,就是不跟産品更新和宣傳。”美廚”的産品雖然有五大類十多種,涵蓋了高中低檔各層次,但美廚的主打口味其實就黑胡椒和洋蔥爆雞味兩種。這兩種口味對于熱衷于西餐的人來說接受起來問題還不大,但對于衆多普通消費者來說,就有點兒不太適應了。加上美廚在廣告宣傳領域的不給力,使得其産品僅在京滬等高消費地區比較受歡迎,其他地區壓根無力與康師傅、統一相抗衡。從1998年起,美廚的經營就開始出現疲態,2002年美廚正式破産。不過,實話實話,美廚料包裏的菜量還真不是其他牌子能比的。
說完了美廚,那就得說說營多了。其實營多和美廚還是有點兒淵源的,“美廚”雖然是個新加坡牌子,但老板其實是印尼華僑,而“營多”本來就是土生土長的印尼品牌。對于“營多”我不多說了,因爲我從來沒吃過,只聽過“營多”有句廣告詞叫“營多營多,吃了再說”。
對于我個人來說,“幸運”方便面堪稱方便面品牌裏的一朵奇葩。“幸運”作爲一個新加坡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其實並不算晚,80年代末90年代初蔡錫河就把“幸運”帶到了中國,並在安徽、河南等地設廠。“幸運”以蟹黃面和紅燒排骨面打天下,可它自始至終就把産品定位放在了幹吃面上,在非油炸大行其道的時候,“幸運”硬生生把自己弄成了款幹脆面。
90年代的中國方便面市場,充斥著康師傅、統一、營多、美廚、幸運等外資企業的相互競爭。這些品牌雖然占據了中國方便面市場的近六成,但它們的産品主要集中在中高檔層次,消費對象主要面向城市。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和一些小城市裏,國産品牌也開始茁壯成長起來。
國産品牌的異軍突起
在“康師傅”誕生之前,中國方便面的王者毫無疑問屬于華豐。“康師傅”和“統一”進來以後,“華豐”節節敗退,但依然在廣大農村和城郊頑強地活了下來。不僅僅華豐,90年代中期以後,衆多國産品牌一哄而上,與外資品牌各行其是,分庭抗禮。
1990年,“華豐”總經理熊毅武的辦公室裏來了一個陝西寶雞的作家郭鑒明。2年後,熊毅武在寶雞開設了一條方便面生産線,開始生産“熊毅武方便面”。“熊毅武”牌系列伊面共有單料包、雙料包、清真和香脆面四大系列,包括麻辣牛肉伊面、三鮮伊面、清真麻辣牛肉伊面等十六個品種,産品暢銷東北、西北、華北、中原四大市場,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直到今天,還能買到“熊毅武”。
作爲一個河北人,當然不能少了“華龍”。“華龍面,天天見”,小時候,我吃得最多的兩種方便面,就是華豐和華龍。華龍面背靠北方小麥種植區邢台隆堯,面粉和調味料多是就地取材,質量和來源都有保證。華龍問世之初,就把市場面向了農村和三線城市,不和“康師傅”正面競爭。等到華龍羽翼漸豐之際,華龍創始人範成國果斷放棄“華龍”品牌,靠著“今麥郎”闖入一、二線城市市場。
對于很多北方人來說,記憶裏都少不了不是北京産的“北京”牌方便面。“北京”牌方便面,河南南街村出品,又名“南街村面”,吃起來很脆,分量很足,嚼起來很香。
接下來,再貼幾種方便面,除福滿多和宏發外,均爲90年代末包裝,看看有沒有大家吃過的。
進入21世紀後,方便面市場進入到了整合階段,除了“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白象”、“五谷道場”等少數全國性品牌外,地方小品牌只能在當地艱難求生,再也不見90年代那種多品牌厮殺的場面了。
最後,給大家看一款大多數人意想不到的方便面吧。
你還記得自己吃過的第一包方便面的牌子嗎,味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