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海鮮,我們第一時間能想起來大蝦、生蚝、扇貝、皮皮蝦等等海類,但是唯獨想不到帶魚,帶魚太平民了,就好像市場中的大白菜、土豆,什麽時候都有,而且離我們很近。
幾乎左右的中國人都知道帶魚的做法和味道,但實際上,帶魚是正兒八經的深海魚,我們現在科學技術很發達,養殖技術也很發達,但是就是無法實現養殖。
然而帶魚明明活在深海中,爲什麽卻成了中國最平民的海鮮?別再無知了。
帶魚爲什麽成了中國最平民的海鮮?
帶魚算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常見的海鮮了,和豬肉一起炖粉條、和回鍋肉同款,和面條在一起,甚至和各種各樣的炒菜擺在一塊,都不會有違和感。
而且一遇到什麽大型的家宴,或者上飯店吃飯,帶魚就不會出現在餐桌上了,即便是年夜飯討個“年年有余”的彩頭,也不會用帶魚。
年夜飯中的魚在沿海地帶,一般用的是黃魚、多寶魚、石斑魚,而在內陸,可能是鯉魚、鲢魚、武昌魚,反正不管在哪兒,帶魚極少會作爲年夜飯的主菜,出現在餐桌上。
其實不僅是現在,自古以來,帶魚就上不了台面,在宋元之前,有一點關于帶魚的記載,直至明朝,博物學家、福建人謝肇淛在《五雜俎》提到帶魚:“閩有帶魚長丈余,無鱗而腥,諸魚中最賤者,獻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潔。”
這段對帶魚的描述到今天,也不過時,帶魚的地位始終是低賤的,根本登不上宴席,不過帶魚的味道卻很香,一點也不耽誤它成爲普通人家的美味。
清朝康熙年間的《日照縣志》就稱帶魚“味佳”,而乾隆年間的《諸城縣志》則記爲“鮮肥”,直至上世紀50年代之前,帶魚都還是沿海民衆的專屬美味。
1950年代之後,帶魚才開始從沿海走向內陸,那個時候起出海捕魚的漁船越來越多,到1960年代,機帆船和尼龍網的使用,使得帶魚捕獲量進一步上升。
捕獲上來的帶魚,冷凍起來後,相當一部分運往內地,除了售賣,還有相當一部分作爲福利發給了企事業單位的職工。
尤其在擁有大量國有企業的東北,工廠發帶魚,回家炸帶魚、炖帶魚,幾乎成了一種集體記憶。
後來在1959年的時候,上海市飲食服務公司還編輯過一本《帶魚食譜》,各路廚師彙集、發明了64道有帶魚的菜,比如如帶魚蟹鬥、吐司帶魚、八寶帶魚球、蝦仁帶魚、鐵排帶魚、台拖帶魚、帶魚鑲菜心、蛤蜊帶魚脯、清炒帶魚片等,都是些費時費力的宴會菜肴,上海餐飲協會還曾試過舉辦帶魚宴。
不過到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因爲對帶魚的過度捕撈,帶魚就開始急劇下降了,不過到了90年代初期的時候,産量持續上升,到了現在,其他很多魚類都天價出售,只有帶魚,依舊很樸實的出售。
就是因爲帶魚的産量非常大,才能使帶魚保持草根平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