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爺爺開始和孫子搶電視看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的父親真的老了。
父親幫我照顧孩子已經快十年了。帶大兒子的時候,他總是耐心且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各種無理要求。也因此導致了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以及不良的後果。比如過度吃零食導致的蛀牙,過度看電視導致的近視,過度放縱導致的性格叛逆火爆等等。也正是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分歧,導致父親與兒媳之間長期的矛盾。
其實父親也很無奈,只要孩子一哭鬧,他就亂了陣腳,也就沒了育兒的所有原則、方法。那時候他精力充沛,很有耐心,可以爲孩子的一個要求折騰一整個上午。比如孩子提出要一個舊玩具,他可以到倉庫翻箱倒櫃找半天。如果是換了我,絕對不可能順著孩子各種各樣的無理要求。
時光飛逝,這幾年父親又開始幫忙帶小兒子。同樣,前期的時候,重蹈帶大兒子時候的覆轍,沒有堅持育兒的原則,導致孩子越來越放肆。不過後期,他漸漸沒了當年帶大兒子的耐心了,也會開始打罵孩子,也會發怒的時候。而這個時候,反而孩子他媽有點牢騷。
日子還是這樣過著,我和老婆工作繁忙,孩子也只能交給父親,什麽教育,什麽陪伴,都顧不上,雖然每天晚上還是會回到孩子身邊,但孩子們事實上已經成了“留守兒童”。但也沒辦法,爲了生活,也只能這樣耗下去。
直到那天回家,看到父親和小兒子爲了爭奪電視遙控器而互相吼叫,一會兒小兒子哭鬧,父親摔門進裏屋,賭氣不跟孩子說話……這個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注意力傾注到孩子身上,卻忽視了自己的父母已經漸漸退變成了孩子……
章阿姨那天到家裏串門,她提到自己這兩年經常去國外的切身體會。她說,不僅在西方,就算在我們周邊的幾個國家和地區,在街道上看到老人帶小孩的,幾乎百分百是華人。
她舉了去年去日本拜訪親戚的例子,幾個老阿姨聚在一起聊天,章阿姨最多的話題就是如何如何帶孫女,如何如何與媳婦發生矛盾等等。于是她被嘲笑了。日本朋友說,街上如果有老人帶小孩的基本上就是大陸人。事實證明,果真如此!爲何會這樣呢?
章阿姨自己琢磨過,她說:自己家境殷實,也就是說不缺錢,保姆傭人一應俱全,可是在帶孫子這件事情上,要完全扔給保姆,她確實做不到。孫子的爸媽,也就是章阿姨的兒子兒媳,事業工作都很忙,要他們自己帶孩子,無異于把孫子扔給陌生的保姆,她也絕對不會放心。如果想把孫子托付給第三方機構看管,可是市場上缺乏全方位、人性化服務的機構,比如很多機構在營業時間上就與孩子父母的工作時間相沖突,在具體托管服務項目上也無法滿足章阿姨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在看護好孩子,確保安全的同時,能夠兼顧孩子的教育,並提供合理健康,綠色環保的膳食。
于是,章阿姨當上“孫經理”,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孫經理”,也就是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從工作崗位退休後,又擔負起照顧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的任務。
這代老人普遍擔任“孫經理”,主要原因有:
1、傭人、保姆等家政市場不成熟、不完善。
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市場確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很多家庭急需傭人和保姆服務,但招聘的渠道不通暢,信息不透明,服務人員良莠不齊,缺乏必要的培訓和職業道德規範,專職的就業人員緊缺,行業管理和安全保障缺失等等。正是這些原因,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只好打消雇傭保姆的想法,于是“孫經理”這一崗位無人可替代,也就無法缺崗。
2、女性地位的提高,削弱了男性的整體收入。
大陸是世界上少有的女權主義得到最好貫徹的國家。由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從業的比例增大,擠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那麽男性的整體勞動收入必然因爲總就業人口的增加,而成比例的減少。因此一個家庭僅僅依靠男主人一個人工作的收入來養老婆孩子,是不可能的,往往需要夫妻兩個人都出去工作,因此孩子的看顧問題就逼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不得不上崗“孫經理”了。
3、特殊的時代因素。
這一代老人正是獨生子女時代的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又經受過社會變遷的洗禮,于是爲了下一代,什麽苦什麽累都能夠承受,一切的個人生活和追求都可以不要!這種特殊的情感,並不是每一代老人都會有的。再往前,那時候的老人兒孫滿堂,自然也不可能上崗“孫經理”;往後看,將來等現在的父母成了爺爺奶奶,想要指望這些人看顧孫子輩,估計也挺難。也正是特殊時代造就特殊的文化,這一代“孫經理”現象蔚然成風。
劉女生近期與婆婆大吵了一架。原因就在于婆婆召集家庭會議,正式表示不帶小孫女,要追求屬于自己的老年生活。
婆婆這兩年來,社會活動漸漸多了起來,廣場舞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針對老年人的營銷公司,雖然也不能說是詐騙,但利用老年人貪小便宜的心理,通過一些小恩小惠,讓老人家去聽課,去辦理會員,去推薦介紹新人加入等……這些活動已經嚴重影響婆婆帶孫女的工作。比如煮飯不及時,到幼兒園接孩子經常遲到等等。
爲此,劉女士也多次講道理開導婆婆。可是歌德曾經說過: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婆婆正是拿這句話頂撞劉女士,意思是說老年人也需要經常出去社交,才不會得老年癡呆。
久而久之,劉女士生氣是可想而知。
可是,爲何老人家一定有責任和義務去照看孫子呢?
劉女士的回答理直氣壯:因爲那是你的孫女,跟著你們家族的姓氏,當婆婆的就有責任和義務照看!而且不僅如此,孫女的所有吃喝拉撒的費用,婆婆都有義務承擔,也就是成爲所謂的“高級負薪保姆”。
“高級負薪保姆”,也就是說這個保姆不但沒有領到薪水,還要倒貼錢,也就是薪水成了負數。同時作爲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看護起來必然是盡心盡力,所以稱爲“高級”。
而劉女士的這個理由,讓國人聽起來似乎也覺得合情合理。
可是看過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媳婦是要給婆婆洗腳,被婆婆欺淩的,怎麽到了如今卻反過來,婆婆要當媳婦的“高級負薪保姆”呢?
于是劉女士的婆婆決定奮起反抗……
辛辛苦苦一輩子的老年人真的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兒女帶孩子麽?
如果把這個問題拿到台面上來講,相信大家心裏都有唯一的答案。也就是那句話:幫你,那是情分;不幫你,那是本分!
更何況這個“孫經理”不好當!不但要當成“高級負薪保姆”,而且還要承擔一大堆的風險和責任。
陳家的小孫子去年腿摔斷了,原因就是當奶奶的不留心,讓孫子在小區玩耍的時候從大型玩具上摔了下來。這事情顯然也不能怪老人家,畢竟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利,帶孩子本身就是體力活。然而事情發生了,一個心結就産生了,兒媳婦在背地裏還是會發發牢騷什麽的。對此,陳奶奶也挺自責的,心想萬一孫子落下什麽後遺症,自己也活不下去了!
陳奶奶的想法,很典型的就是一種身爲奶奶的道德感。而上文中劉女士也正是拿這點要求老人家。
身爲父母,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切爲了孩子”這句話有毒,毒的正是父母自己。
因此,當自己的孩子又有了孩子,爲人父母幫助照顧孫子孫女,也似乎成了子女心目中天經地義的道德要求。可是子女們忽視了一點,父母對自己的愛,不代表能夠要求父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每個時代,總有每個時代的標簽,個人無法去要求和改變什麽。當這一代的老人家,不可避免要成爲下一代的“孫經理”、“高級負薪保姆”時,我們所能做的,不能僅僅是被動的接受。除了給予老人們更多的尊重、感恩和包容外,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1、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讓他們選擇自己的人生。
因爲很多人自己曾經便是因爲受到父母太多的幹預和要求,而走上一條自己根本不喜歡的工作、生活與婚姻之路。也因此,當自己有了孩子,生活工作遇到了瓶頸,便很自然的把這一切問題,歸因于自己的父母,于是覺得父母繼續爲自己付出,幫助自己帶孩子,這一切是天經地義。
那麽請想象一下,如果你還是這樣去教導左右自己的孩子,那麽將來等你老的時候,是否也不得不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轍?那可是你想要的人生?
2、不要把注意力過多放在孩子身上,多關注一下自己的雙親吧,他們也是人生的意義之一。
回到本文的第一章,父母也會老,更是終將會離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一個人在世間走一遭,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除了獲得一生的情感體驗之外,還有什麽是有意義的呢?
很多人總想著等自己發財了,有能力了再好好孝敬雙親,可是有這樣想法的人往往無法實現這個願望。因爲時間永遠敵不過人心的欲望!
孝敬只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一句關懷,一份小禮物,父母所期待你的回報往往非常簡單!
3、不要再用道德綁架這一套了,該斷奶了,努力與老人家和諧共處。
斷不了奶是這一代獨生子女的共性,有的到了四五十歲依然是“巨嬰”。這也可以理解爲何對自己的父母依然總拿道德綁架這一套。老人家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當然,受到生活所迫和社會現實,很多事情要完全抛開老人的幫忙,確實很難。但至少要懂得一些與老人家和諧共處之道,拿出最兩全其美的辦法:
——多贊美。通過贊美成績,而不是指責過錯,促進“孫經理”們更好的履行“職責”。
羅森塔爾心理實驗:1968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進行了一場事實上不存在的智商測試。隨後他們隨機抽取了20%的學生作爲“前途一片光明”學生,並將寫有這些學生名字的名單交給了老師。結果發現,這些隨機確定的優等生,最終居然真的成績名列前茅。
這個實驗揭示了對一個人的觀念,會如何影響這個人。當老師覺得你是個好學生,會在日常的教學中不經意間對你更加容錯,更加有耐心,更加願意把知識傳授給你,最終你就真的成爲了那個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
——少批評。老人家出了過錯,盡量輕描淡寫。大道理誰都明白,犯了錯誤他們自己會自責,並不需要你過多的教導。相反,給予理解和包容,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超限效應: 美國作家馬克·吐温曾经有一次在教堂听演讲,牧师精彩的演讲感动了他,于是他准备等牧师讲完就捐款。可是牧师又啰里啰嗦讲了10分鍾,這時他決定只捐些零錢。牧師又講了10分鍾,他決定什麽也不捐了。等牧師啰裏啰嗦講了半天結束後,開始募捐時,他由于氣憤,不僅未捐一分,還從盤中偷走了兩元錢。
這件事情揭示了:刺激過多、作用時間過久,對心理産生的效果往往是反作用的。
——多交流。溝通就是生産力。與老人家多交心談心,增進彼此的情感聯結,自然很多事情就好溝通了。
霍桑心理效應: 芝加哥一家名爲霍桑的工廠,制度規範、設施齊全,但工人仍舊憤憤不平,生産狀況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家找工人談話兩萬余次,談話中耐心傾聽工人們的意見和不滿。最終效果明顯,收益大幅度提高。
這個案例揭示了:耐心傾聽是一種心理肯定,這種肯定可以讓人發泄不滿,而內心感到輕松、舒暢,更加自信努力的去工作。
——多暗示。當著老人的面,在孩子面前多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貼上標簽。把所有你希望老人改變的正面行爲都給貼上去!事實證明,這種暗示的效果最明顯。
心理貼標簽效應: 二戰期間,美兵不足,于是動員監獄的犯人上前線參加戰鬥。在訓練期間,心理學家要求犯人每周給最親的人寫封信,敘述自己如何洗心革面、如何改過自新、在戰鬥中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表現等。結果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毫不遜色于正規軍。
這個案例揭示了:鼓勵等激勵性的語言比單純講大道理教訓指導要求人,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