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鄭炳章先生講,太極「十三硬架」是楊班侯所傳。當年楊班候將其傳與李瑞東的長子李伯英、三子李季英、弟子項潤田和承安和尚。鄭炳章老師先後曾向這四位前輩學藝,時間最長的是承安和尚和李季英。李季英對此拳多有心得,並在十三趟硬架後面又加上一趟「捍衛心氣抖心隨」,成為現在的十四趟。
太極十三硬架的式名如下:
搬攔一捶懷中抱,
雙插立掌上下飛。
立插指地分上下,
靈猿換背如襠隨。
左右使開攔腰掌,
探馬一掌扭身隨。
雲手盡在聽風到,
青龍仰面裂雲飛。
伏虎只用呼吸氣,
降龍一勢挫肩捶。
高祖斬蛇攔腰砍,
霸王舉鼎力神威。
懷抱琵琶金剛勢,
捍衛心氣抖身隨。
李式門人大多喜歡此拳,後來便成了體用並重的李派太極拳法基礎套路之一。其它套路還有太極八大式、老三推、四門拳、八式大架、八式小架等。
習練太極十三硬架要分三個程序。對於初學者來說,就要從基礎學起。下面談一下具體要求:太極十三硬架易學易懂,短小精悍,既可單操單練,也可連成套路一氣呵成去練。從表面的練法和打法上看,似乎極重技擊,實則是養生與技擊並重。其總的要求是以定勢八法為依據、為基礎(請參照筆者以前所寫的猶龍太極之定勢八法一節),圓滿中撐,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內藏身形步法火候),柔化與發勁並重,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互為其根。發力放勁後不可有絲毫間斷,週而復始,如環無端。以靜待動(制動),一觸即發。凡發手放勁要有崩炸之力。初學此拳要分三個程序練,然後再精益求精。三個程序如下:
一、必須按照規矩要求去練。先慢後快,先柔後剛,先劃道後歸整,周身上下合乎法度,內外合一把勁走整。
二、勤習苦練。待套路純熟後,不但動作內外合一,要使內氣內外合一,繼而剛柔相濟並重,快慢相間,有閃有進,有顧有打,發落點正(一起一落),注重閃進、顧打、柔化剛發。發落點正即是真。
三、著細操演,注重身形步法的訓練,必要時須兩人對練。忌取囿成套,此是假手,長時間下去,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要真使真打,把套路程序拆散丟掉,要隨心所欲地使用。此時的功夫應在身上,力求實戰應用時沾身就走,一觸即發,應手即撲。以第一勢為例,「千變萬化不離此一抱」方為真打法。
樁法也稱樁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拳無樁法如房無基,內氣就不能內外貫通。任何拳術無內氣不行,無縱橫交錯的橫力也不行,更談不上養生與技擊。習練十三硬架也是如此,必須有樁法相配合。一般來講只要調好定勢八法,就是一個完整的養生樁。樁法要求:氣須下沉,挑好四梢,擺好角度、位置,將展未展,似松非松,自然呼吸,意念勿強(勿忘勿助),即能起到養生的作用。十三硬架在練法上亦是如此,要求慢而柔,要把柔軟功夫放在第一位。欲要增長功力,加強技擊性,則須變換角度,調整姿勢,從內到外都要強化,這一步應由老師親自指導去練。
太極十三硬架具體練法
起勢:李派太極是道教手起勢,兩手兩臂由身體兩側慢慢上升至頭頂百會處,雙手變成一橫(左手)一豎(右手)的道教手。由右手的大指領氣由百會下拉到鼻準、前胸,仍是道教手(氣入丹田),這叫開天闢地,分出陰陽,千變萬化由此而生。一陰一陽萬法之王。起勢和收勢雖是個形式,但關鍵的是調氣。待功夫純熟後,可不用起勢收勢。一切賴於自己調氣,又能培養出有動必應、應手即撲的素質來。
第一勢:搬攔一捶懷中抱
由道教手演變成跨步側捋,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同時左腿向左前方斜跨一步,右腳右腿順勢跟上,雙手雙臂捋的同時全身帶有螺旋之力,左右雙腿成疊步,蓄勢待發,有前擁之勢(如圖1)。緊接著右腿向前,雙手同時變拳成「搬攔一捶」勢(如圖2)。要手腳齊到,步到身擁,出手放勁,要有崩炸之力。為了助力,在功法純熟後,可加喊聲。
此是右勢,左勢相反,動作相同。十三硬架皆是左右練法。
要點:第一勢的疊步側捋(圖1),內藏搬、拿、鎮、扣及剛化、柔化,要打出極似牛筋勁的內力來,勢同硬打硬進無遮攔。
疊步可變成撤步、跨步、偷步、拗步等配合身形的步法。
全部動作不可停頓,要一氣呵成。
第二勢:雙插立掌上下飛
形同雙手側捋,左腳同時向左橫跨一步,右腳右腿隨著跟 進(可參考第一勢,圖1),雙手劃弧到胸、右腳,右身在側身將進而未進時,「立插雙掌」有預動之勢,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見圖3);緊接著上步前衝,前撐雙掌向前分出上下插之勢(有一定距離法度的上下翻飛掌法)(見圖4)。
要點:此勢較前一勢在步法上幅度較大些,橫跨步實際是一橫,雙插立掌的進步實際是一豎,可稱「走奇」「踏中」,也可理解為走「偏門」。身形步法與周身上下要靈活一致,雖然前去,但要有縱橫交錯的混元之力,即橫力。
第三勢:指插立地分上下
雙手雙臂環弧形交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成十字形,雙手雙臂在不同方位、方向各劃一圈(太極拳要有縱橫交錯之力,所以所劃的圈和弧形,都由多方位、多方向混合而成)。然後由掌變成劍指,是龍形掌(劍指是食指中指伸直,其餘三指曲而相扣;龍形抓則不然,五指虛中,中指食指帶有一定彎度的伸直,太直易折,太曲發死,略有弧形,氣通而有勁力)上下分插,左手在上接近於腮邊耳旁,右手在下屈肘轉腕直插下盤,兩腳為疊步,步法不要過老過死,否則難於變化。此是右勢,左勢相反,練法相同(圖5)。
要點:千變萬化運用於心,想用勁時氣便到,勁從心發。太極拳特定的練法使得縱橫交錯的混元之力相繼而生。在身形步法上,變換要靈活,初練時可疊步而臥,但不要過於呆板;動作純熟後,要變成側身前衝,步法橫撐,一前一後,前腳帶後腳,如圖五所示。在用法上可指上打下,也可指中打中,或低使高用,高使低用,在實戰中相互參證靈活而用。
第四勢:靈猿換背扣襠隨
靈猿是靈巧機敏活潑之意。換背意指肩背相通雙臂較長,指掌刁抓迅速。我在原先抓掐的手法上增加了掌、腕、小臂的直接使用。即截梢、斬中和閃斬劈砸。扣襠隨的手法有崩豁相伴,閃退仍用斬法,以防敵取我襠。因為此勢簡單而難練,所以先把要點和說明寫在前面。
練法如下:上左腳抬右手(拗步),同時用下斬,然後換上右腳抬左手,同時下斬。所落之手腳用的是向前、向下的斬截之勁。再退步閃退,即扣襠隨之法,兩臂互換各一次,退步斬砸一次,共三次,要求三次動作連貫一致。此為右勢,左勢相反,練法相同(圖6、圖7)。
第五勢:左右使開攔腰掌
練法:作左右穿雲手動作,然後趁勢左手上護頭部,下用砍掌(要掌根著意),要有韌勁。雲手要有起鑽落翻之內力;步法是邁躍相結合,即有蹬躍之勢,要與手法緊密配合。一二是左右雲手,三是攔腰掌。打起拳來要一二三連貫一個勁(圖8)。
要點:左右使開攔腰掌是進招時吃手管步欺身之打法。正如拳訣所云:進在雲手。只不過比一般雲手快而猛些,要剛柔相濟,落點發剛勁。攔腰掌是欺身打法,內有靠勁,打人如親嘴,但也離不開步到身擁。初練時以邁步、手腳相合、內外相合為主,熟練後以邁躍、搓蹬相配合。
第六勢:探馬一掌扭身隨
練法:左勢、震腳(震右腳,抬左腳),同時提左腕位於額前,提左膝,右手位於胸前、肘下,此是翻蹄亮掌之勢。身體雖帶有後仰之意,但要保持身表的中正平穩(圖9)。有上就有下,緊接著落腳撲按,雙掌一前一後,鬆肩墜肘,掌心吐力,勢往前撲,鼻尖不要超越腳尖(圖10)。接下來是探馬掌,如圖10之右手順勢而出,實際是探刺。請清意「撲」和「探」的手型。探是四指併攏,大指貼食指並內扣,其餘四指是緊閉向前探刺,直捅敵之咽喉(圖11)。左右練法相同,姿勢相反,一左一右循環進行。
要點:震腳提膝要乾脆利落,配合吊腕要有豁挑之力和彈勁,撲按探掌要準確迅速,與身形步法要連貫一致,動作要有尺度。不可過小,小則法度不到,大則失去平衡失掉火候,要有圓滿繃撐的縱橫之力。
第七勢:雲手盡在聽風到
練法:面向正前方,先向左前方45度角走左雲手,再向右前方45度角走右雲手。此雲手與一般太極拳的雲手相似。與左右使開攔腰掌穿雲手同,請參照進行,再起第三個雲手時即變勢。雙臂交叉,雙手由下小腹出向上起至頭部,形同如封似閉之十字手,雙手雙臂沿著兩臂方向同時下劈,不同的是左劈偏左,右劈偏右(圖12),左右互練,要求同前。
要點:左右雲手時的劃弧與劃圈仍需要起鑽落翻。要求鬆肩墜肘氣貫於手。身形步法要協調一致。
第八勢:青龍仰面裂雲飛
練法:左手圈臂上揚,右手向左向下插。兩手兩臂交叉劃圈、換花,從左向右,同時上左步,雖然是趟步,但要有奔騰之勢(圖13)。左腳踏實時,雙手雙臂可變成飛捋之姿勢(圖14),上動不停,上右腳形同撥腿(腳),雙臂連同身體分上下兩部分向不同方向發內外合一的巧勁,鎮頭領氣,氣勢要大些,近乎仰面而不失中(圖15),所以叫青龍仰面裂雲飛。
要點:此勢主要是體現腰部的靈活與手眼身法步的緊密配合,周身上下要和諧一致。原腿法使用方法不變,其使用方法更妙,關鍵問題是看準火候,有的放矢,效果才好。
第九勢:伏虎只用呼吸氣
練法:如果打左勢,右腳先向右跨一步,左腳跟隨,身體和左臂成側身反背之勢,腳不要落地,要虛踏。然後左腳由右向左跨上一步,是斜角45度,要有躍踩踏實之勢。同時左手左臂由左至右由下至上劃一大弧,至左臉部時要大劈大甩,又似撲按而去,一劈到底。右手右臂相配合,要有相撐相合之勁,要高於左手(圖16)。右勢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要點:連環不斷,氣勢要大。欲動先收,用吸;落點發勁,用呼。發勁要脆而猛,加喊聲所用步法如蛇行∽,要運用自如,氣勢連貫,蓄髮分明,剛柔相濟。要調整好呼吸,所以叫「伏虎只用呼吸氣」。
第十勢:降龍一勢搓肩捶
練法:上左腳,右手手指指向左腳尖,左手護在右腮耳邊旁,伏身下勢(圖17),接上動,搶上右步,右手右臂連同全身由下而上突然發力(爆炸力),手往上崩,邁步要大,氣勢要大,勢如山崩地裂(圖18)。
用法:若被敵所擒所捋,如對方使順手牽羊,我則因勢利導,順勢而去(下),趁敵不備突發猛力,敵自跌出。
第十一勢:高祖斬蛇攔腰砍
練法:提左膝抬左腳,左手護膝,右腳右腿曲而站實,右手抬起護於耳腮之間(圖19),接上動,左手往左用斬手,左腳向左拗出落實;同時右手右腳連同身體做180度轉體,由右向左轉,右手連臂由上往下連劈帶砸,攔腰砍(斬)出(圖20),故稱「高祖斬蛇攔腰砍」。
要點:要想使好手法,必須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還需掌握靈活機動的用手火候,以及使用方式。此是斬勁,但也要配合其它勁力。
第十二勢:霸王舉鼎力神威
練法:上右腳,同時以右手做引手,左手輔於後(圖21),然後坐後步拉前步,再換樁,即左腳落實,將做引手的前手和輔於後的左手,斂至胸前,雖往回斂但要有內圓外崩之力,前腳虛踏,弓身蓄勁欲發之勢(圖22)。緊接著把雙掌分開立起如推託物狀,上步向前,擁身發力。由胸下腹上向上發放(圖23)。
要點:形同抱虎推山,但抱虎推山有一轉身360度,霸王舉鼎沒有轉身,是退閃而進,連顧帶打,一同使用,關鍵是身形步法的巧妙運用和時機火候的掌握。
第十三勢:懷抱琵琶金剛勢
練法:左腳向左斜跨一大步,要有閃進之意;同時右腳跟隨,右手手心向上向外轉至還能看到小指,同時往下拉手和小臂向前向上欲發,左手手心朝下,下拉外撐,兩臂於胸前要圓撐(圖24)。繼而一閃(一退)而進,向右前方發勁,勢有將物掀起之力,並加以搓力成懷抱琵琶之勢(圖25)。
要點:跨步閃退中藏有進法和打法。吃上手(或貼上手,一般是吃對方的肘彎部)就發勁,刻不容緩。懷抱琵琶傳統說法是護己三絕(護眉心、中脘、襠部)的手法。有攔、切之勁。
第十四勢:捍衛心氣抖身隨
練法:提膝抬手如抱物狀,拿起來就用(圖26),放勁時落腿落腳,周身發力,並發喊聲以助內力。左右勢相同(圖27)。
要點:太極只在一環之中,只是一「呼扇」,一呼一吸,一放一斂,如金雞抖翎,駿馬抖毛,無招無勢,沾身即使,一觸即發。但還要有其他功法相配合。如果碰上不如自己的,可以一觸即發;碰上功夫比自己強的,你一觸就被別人給發出去了。所以一觸即發不是太極拳的全部功法,只是功法的一種。比如「離黏連隨」就高於「粘黏連隨」,如果連「粘黏連隨」都練不出,練不好,根本就甭提「離黏連隨」。功夫是練出來的,不是聽人說出來的。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