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方位,也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歷史新方位。
科技是國之利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點贊了中國5年來的重大科技成果,也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了明確要求。
黨的十九大剛閉幕一周,我國科技領域好消息頻傳,個個有分量。接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和最新成果挺立新時代潮頭,開啟了新時代製造強國的閘門,奏響了新時代創新華章,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堅定了信心。中國科技創新踏上新的奮鬥征程。
升級現有南北極考察站 建第5個南極科考站
10月26日至27日舉行的2017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提出,我國將儘快構建南北極監測網,升級現有南北極考察站,建設新的南北極考察站,推動極地考察船隊的建設,初步建立國家海洋大數據極地分中心。我國將在位於羅斯海特拉諾灣的難言島建設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秦為稼介紹,我國開展極地工作30年來成績斐然,綜合實力已經達到國際中等以上水平。未來國家海洋局將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指導思想,加快構建布局管理、業務、科研、隊伍、全球治理等五個體系建設。
從1985年建立長城站起,中國現有南極科考站4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初步建成涵蓋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國家南極觀測網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極考察保障平台,基本滿足南極考察活動的綜合保障需求。
即將新建的第五個南極科考站,選址區域位於羅斯海特拉諾灣的難言島,已完成現場選址工作。第五座南極科考站將是一座常年科考站,可獨立支持開展陸地、海洋、大氣、冰川等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項目。
「雪龍2號」 2019年建成下水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在南北兩極超越自我——創造全球科考船向南航行緯度最高紀錄和首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西北航道,「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首次降落南極冰蓋最高點,中國科考隊首次開展環北冰洋考察……「雪龍探極」2017年創下多項中國極地考察史上的第一。我國正向極地強國堅實邁進。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26日在「2017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表示,國家海洋局將升級現有南北極考察站,建設新的南北極考察站,推進極地考察船建設,加快構建布局管理、業務、科研、隊伍、全球治理等五個體系建設。
據悉,我國新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目前進入連續建造階段,建造進展順利,預計於2019年建成下水。這意味著,我國的極地考察破冰船將成系列發展,為探索南北極提供強大支撐。
「向陽紅01」船獲取深海樣本 有助了解生命起源
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陽紅01」船近日獲取多個海底熱液「煙囪體」,為研究海底熱液活動提供重要樣本。
海底熱液「煙囪體」是指熱液流體由洋殼溢流至海底噴出後,其中的化學物質遇低溫海水析出、冷凝沉積形成的煙囪狀堆積體。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大西洋航段領隊孫永福說:「準確探測、精確抓取『煙囪體』技術難度大,能夠用我們自己的儀器設備較為完整地獲取樣本,表明我國大洋海底探測已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
本次獲得的「煙囪體」樣本是經深海光學攝像拖體準確定位、電視抓鬥下潛至約3000米深的海底抓取而得。最大的一件樣本高約2米,直徑約50厘米,有看似「年輪」的環帶構造,表面附著海洋生物。
孫永福說,詳查海底熱液「煙囪體」不僅對研究海底熱液活動本身具有非常大的科研價值,從海洋地質專業角度看,對進一步研究大洋中脊的岩漿活動、擴張過程和規律等也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科研人員對附著在「煙囪體」樣本上的海洋生物進行鑑定,也將有助於了解地球最初的生命起源過程。
載荷1.5噸 「大塊頭」貨運無人機首飛
有效載荷1.5噸,可「一鍵操控」在200米內完成起降——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發的大型貨運無人機AT200,是目前世界上民用無人機領域首屈一指的「大塊頭」。26日,AT200在陝西蒲城內府機場成功首飛,整個飛行過程持續26分鐘。
專家介紹,AT200擺脫了對飛行員的依賴,在指控中心即可實現飛機「一鍵自主起降」,還可同時控制多架無人機。期間只需監控無人機的狀態,必要時由無人機飛控手進行簡單操作即可改變飛行狀態,極大地降低了貨運成本和無人機操作難度。
據了解,AT200最大起飛重量3.4噸,貨倉容積為10立方米,有效載荷達1.5噸,相當於一輛小貨車的載重。巡航速度為313公里/小時,續航時間8小時、航程2183公里,實用升限達6098米。飛機滿載時可在200米內完成起降。
AT200以紐西蘭生產的P750XL為原型機進行無人化研發設計,突破了有人機改無人機總體設計、飛機-發動機-控制系統匹配、飛機氣動參數辨識、全機質量特性測試和系統綜合測試等關鍵技術,驗證了大型固定翼有人機無人化的可行性。
「復興號」動車家族將添新成員
從北京南開往天津的C2001次「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 新華社發
25日,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的時速250公里「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徵集技術方案彙報會在上海召開。這標誌著時速250公里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研製工作正式啟動,「復興號」家族將增添新的成員。
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研製不同速度等級的中國標準動車組,既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運輸服務需求、改善旅行體驗的需要,也是實現「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系列化、打造中國高鐵國際品牌的需要。
該負責人表示,與既有的時速250公里「和諧號」動車組相比,時速250公里「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將實現以下突破:
一是實現全面自主化。該動車組軟體、硬體全部實現自主設計、製造或選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二是實現性能提升。動車組運行阻力、能耗、噪聲等指標更優,安全監測更全面,車輛使用壽命更長,列車整體和關鍵系統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三是更加智能。實現動車組智能化狀態監控、維修、服務。
四是採用中國標準。結合中國鐵路運營環境、運行需求,實現列車操縱、運用及檢修維修的統一,不同廠家動車組可以重聯運營,有利於降低運用維修成本。
「綠色超級稻」新品種 累計推廣面積9000萬畝
以「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為目標的國家863計劃綠色超級稻項目取得豐碩成果,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9000萬畝。25日,科技部、農業部以及中外專家150人聚首武漢,進一步研討綠色超級稻項目。
面對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國科學家提出「綠色超級稻」理念。近十年來,科學工作者系統開展了「綠色超級稻」的培育理論、育種技術體系、綠色性狀基因發掘與種質創新、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培育與應用、高效栽培技術與管理模式等研究的實踐,取得了重要進展和成果。
據介紹,該項目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3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23項。項目推進中,構建了綠色超級稻關鍵栽培技術,包括機插壯秧培育技術,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精確節水節肥技術及秸稈還田與直播技術等。
近五年,培育出具備多個綠色性狀(抗2-3種主要病蟲害或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水稻新品種65個,育成了具備多個綠色性狀的不育系和恢復系20多個。新品種在廣東、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累計推廣面積達9000萬畝。
我國首條柔性顯示屏生產線 實現量產
柔性顯示屏可彎曲和摺疊,可以提供更艷麗、更清晰的高畫質
今年5月,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正式投入生產,這也是國內首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時隔不到半年,該生產線提前量產。
26日,成都京東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量產暨客戶交付儀式舉行,標誌著中國柔性顯示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京東方執行長陳炎順表示,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應用全球最先進的蒸鍍工藝,同時,該生產線採用低溫多晶矽(LTPS)塑膠基板,代替傳統的非晶矽(a-Si)玻璃基板,並採用柔性封裝技術,實現顯示螢幕彎曲和摺疊。應用LTPS技術的顯示屏具有解析度高、反應速度快、亮度高、低耗電等優點,可以提供更艷麗、更清晰的高畫質。
中國風雲四號和碳衛星數據 產品免費向全球開放
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24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地球觀測組織(GEO)第14屆全會「中國日」活動上說,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和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的數據產品將對全球用戶免費開放。
楊軍表示,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和碳衛星是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對全球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風雲四號衛星於2016年12月發射,今年9月在軌交付,標誌著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實現了升級換代。
據楊軍介紹,目前風雲四號狀態穩定,性能良好。中方正組織開展包括雲、大氣、地表狀態等多種產品的測試,計劃於2018年初開始正式投入使用,其數據和產品屆時將免費與國際用戶共享。
碳衛星於2016年12月成功發射,目前已順利完成了衛星在軌測試,各項功能性能指標滿足研製要求。楊軍說,碳衛星對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環過程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中方已制定了碳衛星數據共享政策,有關數據和產品從今天開始對全球用戶免費開放。
全球用戶可通過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網和中國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台獲取相關數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