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晚間報紙封面鬥大的“禁華文”三字標題引發了過去一周華社的熱議,全因攤販向媒體投訴南洋理工大學要求食閣全數更換非英語招牌和餐牌。事件經過媒體連日報道不斷發酵,最後以攤販“抗爭”勝利終結,校長更是親自出面道歉並承諾徹查事件。
從小小餐牌到校長道歉,事件一路如何峰回路轉,風波緣何愈演愈烈?
南大三度改口
古有劉備三顧茅廬,今有南大三度改口。
南大北區大樓廣場的食閣攤販上月向《聯合晚報》爆料稱,收到勝樂集團管理層通知,必須在8月底續約之前,將雙語招牌上所有華文字刪除,只留下英文字,讓多數攤販“敢怒不敢言”。
同時,在同個地點營運的百美超級市場之前也被告知不能在店內展示印有華文的促銷宣傳,更不允許播放華文歌曲。
晚報在19日向南大詢問,並在兩天後得到回應。南大方面沒有直接否認傳聞,僅表示作爲國際化校園,擁有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師生和人員,而英文是新加坡的行政語言,因此要求食閣運營者使用英文提供産品和服務信息,讓每個人都能理解。
“除了緊急告示牌以外,所有告示都以英文顯示。這並不是新的要求。食閣營運者知道這項要求,並已經在去年獲得通知。”
新聞當天下午見報後,經過社交媒體的快速傳播發酵,成爲輿論焦點。南大當晚(21日)第二度回複時,則澄清“這是一場誤會”。
隔天早上,南大第三度回應時又再改口,表示會保證招牌可以使用華文。
南大校長安博迪28日發表聲明強調:“只要同樣的信息也用英文展示,攤位和商家可在招牌上使用本地其他三種官方語言——華文、馬來文和淡米爾文。”
這起原本簡單的校園事件之所以鬧大成社會話題,相信是校方始料不及的。安博迪在聲明中承認,針對事件在最初在回複媒體時交代不明,同時引起華社的不滿和不安,而深表歉意。
他還承諾將展開六到八個星期的詳細調查,並公布最終結果。一旦發現有員工違反南大政策及價值觀,將被追究責任。嗯,我們期待著。
國際化與單一語言
校方從一開始的“澄清”到引起社會反彈後不斷改口,或許是由于在事件甫一發生時,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給出的“國際化校園”答複並不能讓人信服。
多位網民和投書媒體的公衆都指出,“國際化”並不是走向“單語語言”的借口。正是因爲國際化,才要設置兩種或以上語言,並保留新加坡的多語言多文化特色,服務更多的人群。反過來說,食閣招牌和菜單只有英文,也無法體現校園有多麽國際化。
另一方面,南大是在南洋大學的校址上建立起來的,不僅有華裔館,還有仍使用華語作爲教學語言的中文系,是繼承本地華文傳統的重要場所和機構,在這種背景下還“禁華文”,難免招致華社的反彈與不滿。
那些“英文”翻譯
就算是只有英文菜牌,那些高度本地化的“英文”表達(其實是方言或馬來文),常常也會讓留學生和國際交換生們“霧煞煞”。給些最常見例子:
Bee Hoon(米粉)
Nasi Lemak(椰漿飯)
Ice Kachang(紅豆冰)
……
所以說,有“英文”菜牌也還真的不夠用,如果真的要換牌,請順便加上標准英文解釋吧,好讓各位不谙本地文化的師生和訪客,在點餐時除了可以看圖識字,還能同時學點新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