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開車人士都知道,儲夠錢付了昂貴的汽車價格(包括等同一輛汽車售價的擁車證費用),開開心心地把車子開回家之後,“惡夢”並沒有結束。
隨之而來的必要花費包括:每幾個月一次的保養維修費、每半年或一年一次的路稅、每年一次的保險費、數之不盡的ERP、停車費,還有不知什麽時候突然發生的零件失靈維修費等等,以及每天在路上行駛所需的汽油費。
競爭局終于介入調查
說到汽油費,這不僅是每個本地車主胸口永遠的痛,也是永遠得不到解答的問題所在。什麽問題呢?當然就是——爲何我國的汽油費永遠有上無下?
在2014年之前,國際原油價格曾一度狂飙直上,從每桶二位數美元,上升到三位數。當時的情況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除了汽油價格瘋狂上調,航空公司和計程車也都“推出”所謂的燃油附加費,而電費也相應上漲,跟著連鎖式地導致物價也上升。
根據報道,那一波原油事件後來終于放緩,從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的短短半年內,原油從每桶$115美元大肆下滑至每桶$46美元。雖然燃油附加費紛紛自動地被取消,但是,本地汽油售價並沒有自動地下調。
這麽不合理的現象,在什麽都講求合情合理的新加坡,能讓它無人過問地發生嗎?當然不能,于是,競爭局開始展開深入調查。
查不到串謀定價的證據
車主望穿秋水多時,競爭局的調查終于在近期有了結果。
本地共有只有四家汽油零售業者,分別是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蚬殼(Shell)、新加坡石油公司(SPC)、經營加德士(Caltex)油站的雪佛龍(Chevron)。
我們都知道,本地汽油價格,長久以來,從不出現價格調低戰,幾家汽油公司的汽油價格,永遠都是默契十足地相差無幾,也就是說,雖然品牌不同,但你在本地添油,無論去哪一家,價格幾乎都一樣。更明確地說,就是汽油價格會一直處在汽油公司“滿意”的數字,車主的錢大家一起賺,不會有哪一家公司主動進行削價來“破壞市場”。
這種情況,等于是壟斷市場自己說了算,在本地商業競爭法之下,是不被允許的。可是,競爭局卻發出文告指出,經過它們的調查,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幾家汽油零售商串謀定價。
老實說吧,幾家不同公司的汽油定價,永遠如此地一致,這樣的巧合幾率有多高?人家要串謀,難道還會笨到准備好證據等你來收集?但本地是法治社會,一切都講求證據,競爭局花了這麽久時間,這麽多人力物力都查不到,我們除了認栽,還能說什麽呢?搞不好當局還會來一句:“你厲害,那你來查啊”。
折扣後汽油價格複雜不透明
那競爭局到底查出了什麽?調查結果顯示,各家油站展示的汽油零售價大致相同,但在納入各種促銷及回扣之後,車主所須支付的油費,就會比所標示的價格低5-20%,而目前本地有93%車主定期使用這類優惠。
還有,在2012-2016年之間,有58%車主會非常忠誠地只到同一品牌的油站添油,而只有22%車主會比較不同油站的汽油價格。這個數據可以産生兩種解讀,一是因爲油費回扣的關系,車主“被迫”回到同一品牌油站添油;二則是不同油站的汽油價格真的相差無幾,比了也是白比,不如不比。
若是從車主立場來看,汽油公司能通過促銷或其他方式,給予高達20%的油費回扣,也就是說,目前市面上所標示的油價,其實可以有下調20%的空間。只是汽油公司卻不願意這麽做,而選擇與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合作,一方面從中獲取客源益處,一方面也綁住車主只添購自家汽油。
當然,在商言商,商家爲了賺取利潤,各出奇謀,無可厚非,但對于廣大車主來說,那些促銷和回扣方式五花八門,看得人眼花缭亂,已經讓人産生本地汽油費用複雜又不透明的負面印象,再加上汽油公司不老老實實地根據國際原油價格定位來相應調整油價,而耍這些商業手段,再怎麽說,都無法平複大家一直以來受創的心靈和錢包。
最重要的問題沒解答
如果看官沒忘記,本篇提到競爭局當初介入調查,是因爲國際原油下跌,本地汽油價格卻沒下調,但關于這關鍵的一點,吊詭的是,調查報告竟然沒有給出答案?我們看到的調查結果,似乎都只在遊花園。
競爭局最後建議探討設立網絡平台或應用程式,以更明確地標示各家汽油價格及折扣,好讓車主能夠做比較。
但就如一貫的處理方式,這種並非屬于“優先處理”的企劃,往往都不會有“死期”,也沒有一個比較確定的方向。我們也只能一貫地拭目以待,從現在開始計時,看到底何年何月這個(有用還是沒用都不知道的)平台或應用才會真正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