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焦急等待下一任總理人選在今年出爐的國人又要失望了。
李顯龍總理今天表示,將不會在2月19日公布財政預算案後的內閣重組中委任新的副總理。這意味著國人很可能無法在今年內看到一位明確的總理接班人。外界普遍認爲,在來臨的內閣重組中被擢升爲副總理的部長,應該就是被相中的總理接班人選。
李總理是在印度新德裏出席亞細安-印度紀念峰會後,接受隨行的新加坡媒體訪問時發表對于第四代領導班子的看法。
這相信是李總理在本月初16名第四代領導團隊成員發表“將在適當時間推選出領導人”的聲明後,首次公開回應接班人選等相關議題。聯署聲明的第四代領導團隊由10名部長、五名高級政務部長和國會議長組成,他們在1月4日發表聲明回應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的呼籲。
李總理:選接班人需要多點時間
吳資政去年底通過社交媒體發文,呼籲第四代領導班子在今年六到九個月內推選出領軍人,以便李總理在2018年結束前正式指定繼任者。對此,李總理今天的回應說,“我的評估是,它(選出領軍人)可能需要更多一點的時間。”
根據《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的報道,李總理說,吳資政是以觀察者的身份發言,而非要做出這個決定的責任人。“我想我們都知道這是個很嚴肅的事情。”
言下之意,越重要的事情越急不得?是不是有些“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意味?
不過,李總理還是解釋了年輕部長無法在今年內推舉領導人的原因。“這支團隊還在學習相互合作,也需要一點時間讓國人更了解他們……負責擬定重要政策,並解釋、捍衛、調整和執行這些政策,證明自己能成爲領導人。我覺得就如他們所說,他們會在適當時候這麽做,但我無法很肯定地說,下來六至九個月就會塵埃落定。”
內閣重組是建設新團隊的“重要一步”
換句話說,這16個人當中的領跑人選,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多多磨練,去接觸不同領域的事務,以證明自己是“王中之王”。那麽,接下來的內閣重組相信就是一次重要的磨練機會了。
李總理就說了,內閣重組是讓新團隊曝光和建設新團隊的“重要一步”,他們將被調派到不同的崗位。至于指定接班人,總理說:“那將取決于(他們的)互動,我不認爲這是即將要發生的事。”
所以說,新的副總理雖然今年可能看不到,但“重點觀察對象”在內閣重組中的職位和掌管部門的變動,估計還是可以有一些解讀。這麽說吧,就好比一場應聘,有16人成功初步脫穎而出,還要有試用期,即被調派到不同的崗位鍛煉並相互磨合,讓顧客(公衆)、上司和同僚觀察工作表現,之後再進行360度評估,才決定最終的“優勝者”。
王王陳誰是現階段領跑者?
李總理曾在去年11月人民行動黨大會演講上,點名財政部長王瑞傑、教育部長(高等教育及技能)兼國防部第二部長王乙康和總理公署部長、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陳振聲三位第四代領導人。輿論也普遍認定,下任總理將在他們三人中産生。
那麽王王陳是否就是領跑者?誰是現階段的領跑者?總理的回答滴水不漏。“我認爲他們都是好部長。”
記者再追問:“總理心目中有沒有最適合這一職位的人選?”
繼續接招:“我認爲這是一支很強的團隊。”即刻將力道卸于無形之中。
“這是一支很強的團隊”
總理接著說,團隊成員各有強項,他們有不同的經驗,不同的個人風格和性格,“但我認爲,你把他們的強項放在一起,就會有一支很強的團隊”。總理這番話讓人想起了武林世界,當16個人集體發功,就可以把每個人的內功都傳到那位武林盟主身上嗎?
然後,“團隊”精神又被搬了出來。總理說,團隊成員是一起合作的,就如李光耀先生所說的,有人要當前鋒,時不時沖鋒陷陣,但有時候你是團隊的發言人,要清楚闡明整個團隊的集體智慧。
李總理:不要過分解讀16人名單
本月初由陳振聲、徐芳達、傅海燕、王瑞傑、許寶琨、李智陞、馬善高、黃志明、王乙康、普傑立、英蘭妮、易華仁、沈穎、陳川仁、楊莉明和黃循財聯署的聲明讓外界找到了“線索”,認爲這16人就是第四代領導“核心”。
在這16人名單中,遺漏了外交部兼國防部高級政務部長孟理齊博士(Maliki Osman)、衛生部兼環境及水源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以及交通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藍彬明醫生。
當談及這份名單時,李總理請大家不要過分解讀。“他們(16人)沒有打算(遺漏他們),我也不認爲你們應該太著重強調這點。”言下之意,不在那16人名單中,未必就不算是第四代領導班子的一員?
交棒時間表不變 接班人必須懂得政治
不管是16選一或是三選一都好,總理要在下一屆選舉之後交棒的立場還是沒有改變。總理說:“他們(年輕部長)都知道我的時間表。”
如果是這樣,這個被選定爲“儲君”的人選將在下一屆大選中扮演什麽角色呢?(下屆大選最遲要在2021年4月舉行)
聽好了,總理對接班人的要求是:“他必須肩負重任……向同輩和內閣同僚證明自己實至名歸,這是必須的。如果你贏不了選舉,你就不能當領導人。你可以是很偉大的思想家,很好的策劃人,但你必須懂得政治。(you have to be in politics)”
聽出什麽了嗎?要接大位,就必須懂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