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快速老化,而且越來越多老人選擇獨居,日本的快遞服務行業近期竟出現新的“業務”:將無人認領的遺骨快遞到寺廟安置供奉。
日本媒體日前報道,這項“業務”,其實是位于富山縣的一個名爲“路標會”的非盈利組織爲獨居老人想出來的解決方案。
網上關于“路標會”的介紹並不多,只知道該組織出于人道理由,通過日本當地四通八達的快遞網絡,從全國各地接收那些在家中過世的獨居老人的遺骨,然後快遞到寺廟供奉。
這些獨居老人大多數都是身份明確,但死後遺骨卻無人認領,因此在日語裏被稱爲“無緣佛”,即過世後無人拜祭的孤魂。
“路標會”的負責人樋爪直次在接受《日經新聞》采訪時說:“最近不少房主跟我們聯系稱,在過世租客的房間裏發現了身份不明的骨灰罐,裏面裝的可能是租客家人的骨灰”。
熟悉喪葬相關問題的日本專家解釋說,這些身份明確的老人之所以無人認領,可區分爲以下幾種情況:
- 獨居老人增多、死亡年齡提高,而且終身不婚的男性越來越多;
- 有親人,但由于金錢糾紛或者離婚等情感原因,拒絕認領;
- 有親人,但不清楚家族墓地的位置,拒絕認領;
- 小型家庭沒有墓地,無法下葬,拒絕認領;
- 親人過于貧困,無法認領。
日本獨居老人10年內會增至超過700萬人
按照日本當地傳統,每個家庭都會在郊區公墓擁有一塊墓地和一塊墓碑,總費用在23萬至46萬日元(約2841至5683新元)之間,家族成員死後骨灰就會埋在家族墓地中。這塊墓地會世代相傳,保養與維修費也由在世的親屬共同承擔。
在日本,已婚女性去世後往往會被埋在丈夫家族的墓地裏。但如果丈夫早逝,又膝下無兒女,這些已婚女性很可能因爲與丈夫家族疏于往來,死後淪爲“無緣佛”。
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統計,2015年日本6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有592萬人。預計到了2025年,獨居老人人數將超過700萬人,到了2035年再上升至762萬人,約占老年家庭總人口的25%。
孩子願意付錢但拒絕領回遺骨
據《日經新聞》報道,今年2月,東京都足立區一位70多歲男子去世後,該區相關負責人聯系上死者與前妻所生的孩子,結果他的孩子支付了喪葬等費用,卻拒絕領回遺骨。能聯系上的親戚也表示,“不想管這事”。單在足立區,去年就有44具遺骨無人認領,其中35具(80%)身份明確。
基于無人認領遺骨的情況會隨著獨居老人人口增長而變得更爲嚴峻,日本各地方政府目前正加快采取“生前登記墓地”的對策來加以應對。神奈川縣須賀市政府也透露,平均1具無人認領的遺骨須花費約25萬日元(約3088新元)的火葬費與相關費用,目前都由市政府承擔。
日本寺廟廣建納骨堂
爲解決獨居老人的“身後事”,日本的佛教寺廟早在2006年就開始在寺廟內建造雅致的納骨堂。東京新宿區的幸國寺還特爲獨居老人建造一個高科技美輪美奂的納骨堂——琉璃殿,被中外媒體津津樂道。
琉璃殿一共有2046座水晶佛像骨灰翕。往生者的信息會被存儲于智能卡內,往生者的親屬如若想瞻仰拜祭,可以刷智能卡進入納骨堂。在刷卡的那一刹那,納骨堂內的其他佛像都會轉換成另一種顔色,唯獨自己親屬的專屬佛像會被點亮,便于尋找。
2015年,火葬一躍成爲日本最受歡迎的殡葬方式,幸國寺住持矢島泰淳當時接受西方媒體訪問時說,琉璃殿的核心思想是爲那些沒有兒女或大家族的人提供一個安身之所,讓他們死後不會感到孤獨,也解決了掃墓的問題。
他說:“來這裏注冊的人要麽單身,要麽沒有兒女——他們因爲沒有家庭而感到沮喪,但他們知道,等到自己去世後,就會跟和自己一樣處境的人一起長眠于琉璃殿。”
琉璃殿內的骨灰存放費約爲9000新元,一年維護費約110新元,存放33年後就無需再支付維護費,但骨灰會被寺廟的工作人清空出來,存放在建築底下的公用區域。
利用高科技存放骨灰,猶如立體停車場
同樣位于新宿的琉璃光院內的白蓮華堂,也和琉璃殿一樣使用電子身份證來識別往生者,不過整個納骨堂的建築造型卻像是一艘宇宙飛船。
琉璃光院的公關木下直子在介紹納骨堂的功能時解釋說,他們所采用的整套高科技系統是由汽車制造商豐田所設計,原理跟立體停車場裝置十分近似。
當親屬來訪時,逝者的骨灰盒就會從存儲處傳送至公墓的骨灰甕內,逝者的數碼照片也會以幻燈片的形式顯現出來。雖然不能在納骨堂內點蠟燭,但可以在墓碑前滾燙的石頭上加熱香末來悼念逝者。
木下直子還透露,琉璃光院也在探討像電影《哈利·波特》裏的情節那樣,日後通過全息影像重現逝者的樣貌,並預先錄制一段對話,“讓我們感覺自己仍然能夠與故人溝通。”
她也補充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也希望能建造類似的骨灰堂,來應對寸土寸金的情況。不過琉璃光院並不打算對外公開自己的技術,因爲這會“對他們構成競爭,讓琉璃光院失去獨特性”。
衛生部長:新加坡獨居老人五年內增加51%
雖然新加坡目前未出現如此高科技的骨灰塔,但獨居老人問題其實也像日本那樣,隨著獨居老人人口急速增長,愈來愈不容忽視。
今年二月,衛生部長顔金勇以書面答複當時身爲白沙——榜鵝集選區議員的孫雪玲的提問時說,本地65歲及以上的獨居老人在2012年至2016年的五年內,猛增了51%,達4萬7400人。
到了2030年,本地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將增至90萬人,這當中,80歲以上的老人將占22%,達20萬人。預計,獨居老人的人數屆時也會增至8萬3000人左右。不過衛生部並沒有統計獨居老人死在家中的數據。
上個月22日,國家環境局也宣布,將分別于2020年和2021年,在蔡厝港墳場和萬禮火化場與骨灰甕安置所推出陸地生態葬服務。雖然文告並沒透露陸地生態葬的細節,但《聯合早報》報道,其中一個做法應該是讓家屬在指定的走道上,往草坪上撒骨灰。
這或許對于那些獨居,或者不願麻煩後人掃墓的國人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釋廣品法師說:“人往生後意識跟身體已不同在,剩下的只是身體,只要處理得有尊嚴就可以。”
紅螞蟻真心希望新加坡日後不會出現太多“無緣佛”。現在共享經濟這麽火,什麽都可以“共享”,不知道日後這塊“身後事”會不會也被共享經濟大軍湊過來分一杯羹,以一種誰也意料不到的高科技將這塊“chope”(占)下來?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