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舊聞”已經通過各大社交媒體不知重複播放了多少回,頭腦反應較遲鈍的我也已聽到有點麻木!
但與一些同樣上了年紀的友人,在咖啡店或小販中心相聚交談,卻似乎察覺不到有針對老人這嚴肅課題浮現在他們的腦海裏。他們還是有一天過一天的笑談旅遊心得,吃喝玩樂。難道這是認爲本身一定能尊嚴地養老,也不會給社會或子女帶來沉重負擔,抑或一廂情願的堅信強勢的當政者能一腳踢處理好人口急速老化的後遺症?
每當午夜輾轉難眠時,就會不斷思考人口老齡化這個夢魇,何時會成爲國家的一顆毒瘤。突然想起柔佛笨珍縣的百年華人漁村龜咯(kukup)的生活情景。
認真的研究一下,打造一個或多個奎籠式的退休村養老是否可行?用以取代老人公寓與原地養老,這是否是一個公認的好點子?
上了年紀的老人總會偏向孤獨。君不見封閉式的老人公寓,彼此房門隔著走廊相對而且連窗口都沒有。每當走訪老人公寓時,由最上往下一層層浏覽,感覺寂寞無聲,房門深鎖,雖然在底層有一個單位提供給老人相聚、學習、互動,但更多時候只有負責人在裏面走動。
不久前推出的兀蘭海軍部村莊 (Kampung Admiralty),雖然加入很多創意設置,但各單位面向走廊的那面也同樣不設窗口,這樣的隱私權設置對年輕家庭不是問題,但對老人身心健康卻毫無幫助,反而要增加更多義工團體逐一登門造訪,對咱們這個急速老化、生育率只有1.2的小國簡直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
更別提到了2030年整百萬60或65歲以上的老人茫茫然在街道遊蕩,屆時的場景想了都心寒!
說到居家養老這個不新鮮的點子,乍聽起來是挺溫馨的,但是但是……低頭一族的孩子們天天出外打拼討生活,還要面對外來人才的劇烈競爭,哪有多余的時間陪伴老人每時每刻都慢三拍的生活節奏,這與大國的空巢老人有何差別?別忘了還有婆媳不和這街知巷聞的因果關系,是否有實地考察原地養老的快樂指數是否達標?
應該是突破傳統思維,顛覆一般常人思考,馬上行動的時候了!
咱們小島國寸土寸金,但四面環海是一大優勢,是否能打造開放式的海上奎籠退休村?
單位面積僅限定在35平方米至45平方米,單層或多層式、或鞋盒式的,有基本的醫療設施,必須以綠色環保概念爲主,把散布在全島各角落的老齡化護理服務集中在此,以及打造迎合老人出行與相聚交流的場地,比如最受小市民歡迎的鄰裏咖啡店或小販中心(現代的智能電動滑板車與輪椅可以輔助老人出行)。
這就猶如龜咯漁村的升級版。
有到過龜咯消遣的國人都知道,那裏家家戶戶都是開方式的,走在外頭可以窺見大廳的日常活動(房間與廁所除外)。義工或藝術團體可以定時拜訪或表演,學校老師也可帶領小學生走訪,與爺爺奶奶彼此互動交流,引導敬老尊賢等公民教育,讓它充滿生氣與活力。
當然還可加入更多更好的點子,在此不用贅言。(說不定還可促進樂齡旅遊業的發展,不用到外國取經!)
那些老老但身體硬朗的,可以幫忙照料體質較弱的同伴或鄰居,彼此互相扶持,在奎籠式的老人村漫步健身,讓海風輕拂歲月刻畫的面孔,傾聽潮來潮往,觀望夕陽西下,這何嘗不是多姿多彩人生圓滿的落幕。因爲老人的心態應該是回歸田野,琴棋書畫,種植果樹或養雞養鴨餵豬什麽的,或有流浪貓狗陪伴渡日。
即使國家有財力與物力打造更多更先進的老人公寓什麽的,給人的感覺總是與醫院的形式掛勾,缺乏大自然的人氣與活力!
眼朦胧兼腳步蹒跚的你,乘坐公交去社區醫院候診都有難度,還浪費時間去學習已經脫節兩三個年代的煩死人的電腦來升天(提升)做啥?或把自己鎖在特定(付費)且毫無自然氣息的養老院走動,我看你你等我,等待“那天”的到來。
老頭個人提出上述“叛逆”的點子,你說它是癡人夢想天開也可、瘋言顛語也行,希望它能吸引己經退修或上了年紀又有愛心,腦筋還保持靈活的“同輩人”,能積極發聲或參與討論,提供實惠有遠見的好點子。
人生只有到了這把年紀的人才能體會切身之痛 (當然也包括夾心層),因爲年輕的精英領導是根據有沒有生産力的數據辦事,裏頭沒有情感與懷舊數據的經曆!
總而言之,人到暮年牢騷多,此騷無關風與月,老頭用心良苦,有了想法要直說,不是亂說是敢敢說,總比憋在心裏不敢說不敢講來得痛快,因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