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政院長賴清德上星期天(26日)受訪時對媒體表示,明年確立將推行“雙語社會”政策,將把英語打造成台灣的第二官方語言,讓台灣成爲華文與英文並存的雙語社會。
感覺是不是有點熟悉呢?所以,台灣准備效仿新加坡,藉由雙語制來走向世界化、現代化嗎?
雙語社會怎麽推?
縱看台灣曆史,過去也曾發生過語言大規模轉變的文化運動。第一次是日治時代末期,爲了強化控制力,殖民政府推動政策將當時以方言爲主的台灣,轉變爲日語化的社會。
第二次則是國民政府流亡來台後,因大量中國大陸人口移入、也爲了強化統治效力,強推華文教育來取代當時方言+日語並行的語言環境。
時至今日,這種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語言轉換已經不可能實行。原因很簡單,民主化後的台灣政權不再具有以往日治時期、戒嚴時期的強制性。若要把社會改造成華文、英文並行制,勢必得是在全民共識下,才有可能實施。
但,不可能有全民共識的。
台灣不是新加坡
新加坡之所以能成爲英語、母語並行的多元語言國家,是基于被英國統治的殖民曆史,以及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等族群所構成的多元民族背景。
當初建國總理李光耀很明智的將英文列爲各民族間的溝通橋梁,不但促使新加坡與國際接軌,也是公平的對待各個族群。否則若因華人較多而推行華語本位制,勢必引起其他族群不滿,進而影響國內的族群和諧。
反觀台灣,便是相當單元化的華裔社會。基本上沒有“需靠英文和不同族群溝通”的必要性,導致生活中根本沒人講英文。
雖然說多數人還是略懂英文,但也不是因爲“平常會用到”,而是“考試會考”。因此多數人人生中英文最好的時期,就是高中拼考試的那幾年。大學聯考一結束,英文程度就像變了心的女朋友,回不來了。
要把“考試會考”升華到“平常會用到”,用講的很簡單,要做到是天方夜譚。
就以口語來說吧,新加坡本地同族群聚在一起時都講英語,要台灣人面對面講英語?根本是妄想。
那麽從書寫著手呢?把公文、書信全面英文化?這樣等于是要英文程度差的人去死,而且把書面文字全面翻譯,不用錢嗎?不用人力嗎?人民學英文,不用砸錢花時間嗎?造成的社會成本、資源浪費之巨,換來的只是“更容易和國際接軌”,完全不成比例。
總之,語言的環境是勉強不來的。在當前的台灣社會,別說把英語列爲第二官方語言了,列爲第一都沒用,就因爲平常用不著英文。
硬把環境改造爲“平常會用到”,就會變成“擾民”、“不便”,然後民衆不爽起來,下次選舉就讓你變在野黨,看你怎麽硬推。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賴清德的“雙語社會”宣言恐怕只能胎死腹中,台灣社會是無法複制新加坡的雙語政策和環境的。
不過,倒是有網民打趣的說,其實台灣早就是雙語社會了。一般人說華語,政府則說“幹話”,也是雙語。(注:幹話是台灣流行用語,意爲“空話”、“大話”、“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