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剛掀起男男性交除罪化爭議,台灣也發生類似事件,但爭議點不是肛交,而是《穿裙子的男孩》這本書是否會教壞小孩。
據台灣媒體報道,台北市龍安國小有學生家長投訴,《穿裙子的男孩》有鼓勵孩子“變裝”之嫌,要求將它列爲優良好書的龍安國小圖書館下架此書。校方現在已經暫停讓學生借閱,並表示將召開委員會研讀書本後決議是否恢複。
《穿裙子的男孩》是什麽樣的書?
一個家長投訴就要暫停借閱,鬧得這麽嚴重?《穿裙子的男孩》到底是什麽樣的一本書?據聯經出版社描述:
《穿裙子的男孩》(The boy in the Dress)是英國兒童文學家David Williams所寫的第一本兒童小說,講述一個家庭生活不美滿的12歲小孩,最喜歡踢足球和時裝設計,他是學校足球隊的主將,有一天又穿上了裙子上學,結果受到排斥,被逐出足球隊。內容強調彼此尊重,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學習培養了解與同理心,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快樂的童年,自信、自在地健康成長。
看書不能只看書名或封面
這內容聽來很正面,爲何家長的反應這麽大?只能說,他或她,不是思想保守,而是思想簡單。
看書不能只看封面或書名。英文不是有句諺語嗎?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直譯就是:不要光憑書的封面來判斷一本書。了解書中意涵而不是考慮外在觀感,這才是關鍵。就像不能單憑外表去判斷一個人的好壞,而是尊重他內心的世界。
家長擔心小孩心智未成熟,受到穿裙的“變裝”引導之後,漸漸可能産生性別認知混亂,這種擔憂完全可以理解。但問題是,書本並沒有要引導小孩去穿裙,怎麽能一看書名就咬定會對小孩造成不良影響?感覺那名家長是搞錯了重點。
那本書更多是想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希望他們也能以同理心去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讓衆多獨特的個體去包圍他們、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和漫漫人生路。
家長如果覺得小孩的認知不對,可以在陪小孩看書時,引導他們認識書本所要傳達的意涵,這不就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互補作用嗎?不能只推給學校去教吧。
小學校長帶頭穿裙力挺教育,網民紛紛點贊
有意思的是,就在《穿裙子的男孩》傳出暫停借閱熱爭議後,台北市另一所小學的校長就穿起裙子,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上學。學校一位家長也讓兒子穿裙子上學,以行動力挺校長。于是,我們就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
穿裙子的和平實驗國小的黃志順校長在面簿上說,“學校生活樣樣是學習;教學日常處處有深意。”他穿裙子不是作秀嘩衆取寵,是支持教育理念,平凡工作。
校長的行動獲得好些網民點贊,高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還有人響應力挺,紛紛晾曬穿裙子的照片。
這個網民還建議說,“我們來一個Hashtag運動好不好?例如:
#我男生我穿裙
#男女都穿裙
男孩穿裙不ok?
回頭想想,是有誰規定男孩不能穿裙嗎?男人穿裙子好像不犯法和不違規。藝人羅志祥、吳亦凡、謝霆鋒都穿過裙子,老一點還有郭富城、張學友、劉德華。他們都性別錯亂嗎?不是吧。當然這些都是藝人,穿上裙子是爲了表演,也少見狗仔隊拍到他們平日穿裙子的照片。
如果說會造成不良影響,娛樂圈藝人和偶像的影響力會比一本兒童書籍來得更深遠吧?你愛不愛穿裙,想不想穿裙,不會受一兩本書影響吧?就像網民說的:“我讀論語,我也沒變君子。”
當然,可以想象的是,那個家長應該是從“變裝”聯想到“娘炮”然後再聯想到同性戀,所以不希望孩子接觸到那本兒童書。但這三者之間是何種關聯,恐怕還不好定論。刻板印象經常會造成誤解,中國大陸官媒近日不斷高調撻伐娛樂圈“娘炮”、“小鮮肉”,就引發輿論爭議。
當然,紅螞蟻也不是鼓勵男人穿裙,即便是越來越多男人都穿裙,恐怕也不能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只會制造出另一種混亂。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重點還是回到問題的原點。《穿裙子的男孩》不是引導小孩穿裙,而是讓小孩去理解,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獨特的,大家應該有自由選擇希望穿粉紅色或藍色的權利,喜歡蕾絲還是線條隨便你。
還記得台灣有個知名設計師吳季剛嗎?據媒體描述,他從小就比較特別,小男生不愛汽車飛機這類剛性玩具,而是喜歡玩娃娃、看婚紗。
他母親每個星期都會依著他的要求,帶他到台北市各個婚紗禮服店的櫥窗前,讓他細細的看,並且畫下禮服的樣子。他喜歡玩娃娃,母親也幫到處幫他去買。後來到溫哥華居住,吳季剛母親特地把地下室空出來,幫他布置成一個工作室,讓他可以盡情發揮。
是母親開放開明的態度成就了今天的吳季剛。成長不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學校老師和家中長輩就該以開放多元的態度去引導孩子去探索,了解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和方向。這不就是教育嗎?
今天下午剛剛,台灣媒體報道,龍安國小恢複圖書館借閱《穿裙子的男孩》。校長甚至表示,如果老師們認爲可以結合課程,也鼓勵老師把書介紹給小朋友,或爲小朋友導讀。
這,就是教育。